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原虫
  • 2篇疟原虫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B细胞
  • 1篇性状
  • 1篇研究生培养
  • 1篇医学免疫
  • 1篇医学免疫学
  • 1篇易感基因
  • 1篇易感位点
  • 1篇约氏疟原虫
  • 1篇致死
  • 1篇实验课
  • 1篇实验课教学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位点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定位
  • 1篇位点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娅琳
  • 2篇祁赞梅
  • 2篇曹雅明
  • 1篇杨冀
  • 1篇潘兴瑜
  • 1篇赵国明
  • 1篇韩雪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夏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B细胞,其在疟疾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血液阶段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AS,P.c AS)感染的BALB/c小鼠,观察了感染过程中Bregs数量变化及其表面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ALB/c小鼠感染P.c AS后红细胞感染率逐渐升高,于感染后第9天达到30%,多数小鼠死亡。脾组织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在感染后显著升高,感染后第5天达到高峰,感染后第8天仍为正常小鼠的10倍左右。CD4+细胞中IL-10+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量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于感染后第8天回落至正常水平;而CD19+细胞中IL-10+细胞(Bregs)百分比在感染后持续上升,在感染后第8天达到CD19+细胞的5%左右;感染后第5天,脾中CD4+IL-10+细胞绝对数量高于CD19+IL-10+细胞,至感染后第8天,CD19+IL-10+细胞绝对数量显著高于CD4+IL-10+细胞(P﹤0.01),约90%Bregs为CD5-细胞。结果提示,P.c AS感染过程中Bregs显著活化,是感染1周后IL-10的主要产生细胞。
祁赞梅杨冀韩雪张娅琳赵国明曹雅明
关键词:夏氏疟原虫调节性B细胞IL-10
强化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被引量:3
2010年
祁赞梅曹雅明潘兴瑜张娅琳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管理实验课教学研究生培养免疫学技术
鼠疟模型中P.yoelii17XL易感位点的染色体定位
前言: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最为严重的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大量与疟疾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影响疟疾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以及结局。人类控制疟疾易感性的遗传成分是十分复杂的。使用遗传背景十分明确的近交系,重组...
张娅琳
关键词:易感基因数量性状位点染色体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