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堃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弟子
  • 1篇异化
  • 1篇中国龙文化
  • 1篇人性
  • 1篇神韵
  • 1篇手写
  • 1篇随笔
  • 1篇自我
  • 1篇物语
  • 1篇误读
  • 1篇龙文化
  • 1篇麦卡锡
  • 1篇末日
  • 1篇景观
  • 1篇科马克·麦卡...
  • 1篇恐惧
  • 1篇汉字
  • 1篇服饰
  • 1篇《路》
  • 1篇《木兰》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刘堃
  • 1篇任晓晋

传媒

  • 1篇法国研究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长江学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服饰“物语”——论《帕梅拉》里的博弈被引量:2
2015年
服饰的作用在《帕梅拉》里不容小觑。帕梅拉和B先生先后策略性地进行服饰展示,使得博弈之势明朗。三个衣服包裹的对峙将博弈推向高潮。围绕着服饰实质上进行着美德之爱和情欲之爱的交锋。
刘堃
关键词:《帕梅拉》服饰物语博弈
“临界处境”启示录——论科马克·麦卡锡的《路》中之末日恐惧景观
2016年
2007年的普利策获奖作品《路》人物模糊、情节淡化、故事性弱,丰富的末日景观书写却凸显为文本重心。此乃科马克·麦卡锡实现创作意图的策略。他使人物符号化、情节退隐化,以聚焦末日"恐惧景观",极致营造作品的启示录效应。从自然、社会和心灵这三个层面创设、展陈的"临界处境"恐惧景观,言说着人与自然、人与同类以及人与自我的失谐。在恐惧景观的背后,爱的"火种"长存,引领人类超越"临界处境"。
刘堃
关键词:《路》科马克·麦卡锡
方块里的神韵:论庞德对汉字的解析
2007年
庞德偏好解析汉字结构去理解其意义,并因此导致了一些误读。一些中国学者将其视为文化殖民的典型个案。本文试图通过例证分析《诗章》中引用的汉字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庞德其实是以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学究式的汉学家或语言学家的身份来考据汉字的。汉字只是诗人在世界文化语境下表达思想情感和加强诗歌艺术表现力的独特媒介。凭借这种独特媒介庞德向西方世界极大地宣扬了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语的国际地位。对其所谓误读我们不应过分苛责,应防止滥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刘堃
关键词:《诗章》汉字误读
龙耶?蛇耶?壁虎耶?——论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对中国龙文化的异化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真正想要刻画的主人公是木须,而不是木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传奇中独独相中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素材,并在其中硬生生创造一个丑陋滑稽的木须龙,这正体现了文化霸权主义者的高超伎俩。木须从其形象、语言...
刘堃
文献传递
我手写我心:蒙田和他的“美国嫡传弟子”爱默生的随笔
2018年
在世界随笔史上,法国的蒙田和美国的爱默生是两座无法绕过的丰碑。他们用随笔铸就了本民族的精神底蕴,审视了人类自身本质,也因而成就了自身不朽的大师地位。蒙田终其一生写就的三卷本《蒙田随笔》首开随笔文体之先河,深刻影响了以帕斯卡尔和培根为代表的欧洲随笔的演进;爱默生,这个"美国版蒙田",于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延续了蒙田开创的这种文体,缔造了美国精神,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本文从创作动机、创作形式和创作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两位大师随笔作品中体现的人本主义主题和思想。人性化的"自我"是贯穿二者随笔的核心概念。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是他们随笔的根本理念。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随笔自由随意的文体特征中找到了最佳书写形式。而正是因为这种我手写我心式的思想和写作最能唤醒读者的自我,并与之对话,他们的随笔从而得以穿越时空成为人文思想的经典。
任晓晋刘堃
关键词:随笔爱默生自我人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