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赵钰婷

赵钰婷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电刺激
  • 4篇直流电刺激
  • 4篇卒中
  • 4篇卒中后
  • 3篇失语
  • 3篇失语症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功能
  • 1篇语义
  • 1篇语义加工
  • 1篇正字
  • 1篇正字法
  • 1篇直流
  • 1篇直流电
  • 1篇神经基础
  • 1篇失调型
  • 1篇失语症患者
  • 1篇吞咽
  • 1篇吞咽障碍
  • 1篇器质性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6篇张甜甜
  • 6篇赵钰婷
  • 5篇宋为群
  • 4篇张大华
  • 4篇汪洁
  • 3篇程亦男
  • 2篇吴东宇
  • 2篇袁英
  • 1篇王卓
  • 1篇张晔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失语症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失语症是由于大脑语言区损伤导致的多种语言障碍(例如:音韵、语法、形态、语义障碍等),损害个人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大量的外伤性失语症患者,使许多心理学家和言语病理学家进入了失语症及其治疗的研究领域[2]。据报道,我国脑卒中患者中约25%伴有言语障碍,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约有34.2%,慢性脑血管疾病约有56%~69%出现言语障碍;国外接近24%~38%中风患者在急性期患有失语症[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失语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因此失语症治疗非常重要,它最大程度地促使失语症患者语言系统的重建与恢复[4]。近年来,人们对失语症的治疗方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行为治疗是失语症治疗方法的基础,失语症的行为治疗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一些新的突破。本文对目前失语症的行为康复方法总结如下。
张甜甜张大华赵钰婷汪洁
关键词:失语症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损伤后器质性木僵状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 观察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损伤后器质性木僵状态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损伤后木僵状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tDCS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假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假刺激模式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编制的行为反应及交流能力评价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行为反应评分及交流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tDCS组患者行为反应评分[(18.50±5.72)分]及交流能力评分[(12.70±3.64)分]提高,且较假刺激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可以有效提高脑损伤后器质性木僵状态患者的行为反应和交流能力。
张甜甜杨晓龙赵钰婷葛亚丽宋为群
关键词:脑损伤
阅读环路经颅直流电刺激节点的选择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朗读障碍的作用:2例报告被引量:5
2020年
阅读是正字法到语音和正字法到语义加工的协同作用[1-2]。在字母文字系统,正字法到语音即形-音映射是非常规则的。形-音加工的神经基础依赖于腹侧枕颞区到颞顶区的连接[3-4],即背侧通路。背侧通路通达至颞顶交界区的缘上回、角回和颞上回后部,主要是基于规则的阅读,负责字母语言亚词汇的形-音或形-义对应加工;而腹侧通路包括枕叶内侧纹状皮层、颞枕交界区下部以及颞叶内侧的下部区域,主要是基于记忆的阅读,负责词典水平词形和语音通达(如整词阅读)。左腹侧通路倾向使用阅读频繁出现的词或例外词,它的发音不遵循典型的正字法到语音映射规则[5-6]。视觉词汇经过早期的视觉和正字法分析后,经由大脑左半球的背侧和腹侧两条通路完成阅读与朗读。
汪洁袁英吴东宇宋为群张大华程亦男王卓张甜甜赵钰婷
关键词:左半球正字法语义加工神经基础朗读
经颅直流电刺激前扣带回对卒中后无动性缄默症的疗效观察
2022年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前扣带回对卒中后无动性缄默症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8例卒中后无动性缄默症患者,均为首次卒中发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卒中后无动性缄默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视、听、触、嗅和味觉的多重感官刺激,同时给予言语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阳极刺激部位为前扣带回,参考电极则置于前后矢状线枕点。两组治疗频次为2次/d,30 min/次,每周连续5 d,治疗总时间为2周。收集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卒中类型、性别、病程)和疗效指标[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行为反应量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RS-R评分显示,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为(7.89±2.67)、(15.44±3.94)分,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为(8.11±2.37)、(9.33±2.87)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及时间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2,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P=0.04),治疗前,组间CRS-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治疗后,观察组CRS-R评分较对照组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点的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4,P<0.01),两组治疗后的CRS-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行为反应量表总分显示,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为(6.89±4.26)、(26.22±8.82)分,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为(7.56±4.61)、(9.44±4.95)分。两组治疗前后行为反应量表总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及时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
张甜甜杨晓龙张晔赵钰婷宋为群
关键词:卒中无动性缄默症前扣带回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治疗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干预左侧大脑外侧裂后部颞顶联合区对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本研究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试验,入组患者经西方失语成套测验诊断标准评估为传导性失语。将12例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治疗顺序:A期—洗脱期—B期)和B组(治疗顺序:B期—洗脱期—A期),各6例。A期为tDCS真干预联合言语语言训练,B期为tDCS假干预联合言语语言训练,洗脱期仅接受言语语言训练,每期均训练5 d。tDCS阳极为刺激电极,放置于刺激靶点;阴极为参考电极,放置于右侧肩部。tDCS的强度为1.4 mA,真刺激为20 min/次,假刺激仅30 s/次后自动停止,均2次/d,共治疗10次。言语语言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10次。A、B期治疗前和治疗后立即进行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和非训练项)功能检查,并比较A期与B期治疗前后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和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值。结果(1)A组与B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康复治疗前,A组与B组患者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A组与B组内洗脱期治疗前后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B期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A期患者治疗前后复述功能、视图命名(训练项)、视图命名(非训练项)功能评分的差值均较高[分别为(6.9±1.4)分比(2.2±1.0)分,t=9.604;(6.2±1.2)分比(1.8±1.1)分,t=9.277;(6.5±1.0)分比(1.5±1.0)分,t=12.247;均P<0.01]。结论初步分析显示,tDCS对左侧大脑外侧裂后部颞顶联合区脑组织的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复述和视图命名(训练项和非
张大华宋为群张甜甜程亦男汪洁赵钰婷
关键词:失语传导性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1
2015年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小脑t DCS治疗,而对照组进行小脑t DCS假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表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Masa吞咽能力评价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tDCS组和对照组的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值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且tDCS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阳极tDCS配合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为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袁英汪洁吴东宇宋为群张大华程亦男陈滟赵钰婷张甜甜
关键词:卒中共济失调吞咽障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