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利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沿岸带
  • 1篇藻类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特征
  • 1篇水华
  • 1篇千岛湖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着生藻类
  • 1篇苦草
  • 1篇环境因子
  • 1篇甲壳动物
  • 1篇光照
  • 1篇光照强度
  • 1篇浮游
  • 1篇浮游甲壳动物
  • 1篇浮游藻类
  • 1篇ECOPAT...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杭州市环境保...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王利
  • 2篇谢平
  • 2篇于佳
  • 1篇曹特
  • 1篇沈宏
  • 1篇吴志旭
  • 1篇陈静
  • 1篇胡宇飞
  • 1篇李芸

传媒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水体光照强度对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水体光照强度减弱将导致水生植物严重衰退和一系列理化指标的变化,为了探究这些变化对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5年5-11月通过覆盖不同层黑色遮阳布建立4个光照梯度(L1-L4),透光率分别是40.5%、17.1%、7.1%和2.8%,并在每个系统中移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模拟自然条件下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对低光压力的响应,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苦草和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从L1至L4处理组,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少,其平均值分别为1.27 mg/L、0.99 mg/L、0.95 mg/L和0.45 mg/L,且浮游甲壳动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降低;(2)与其他3个处理组相比,L4组中锯缘真剑水蚤(Eucylops serrulatus)的生物量百分比有所上升(从5%升高至25%),其他大多种类的生物量百分比都有所下降,其中晶莹仙达溞(Sida crystallina)下降最为明显,由50%降至9%;(3)浮游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秋季(1.28 mg/L)大于夏季(0.54 mg/L),平均丰度夏季(83.79个/L)大于秋季(53.59个/L)。统计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光照强度、溶解氧和p H值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溶解氧和p H的变化与苦草的生长紧密相关。研究显示,光照除了可以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外,还能通过影响浮游动物的栖息环境间接影响其群落结构。
王利陈剑锋李芸李芸曹特曹特
关键词:光照强度苦草浮游甲壳动物环境因子
基于Ecopath模型的千岛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为探索千岛湖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根据2016年千岛湖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构建了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综合分析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营养级结构和生态系统总体特征。2016年千岛湖Ecopath模型由18个功能组组成,有效营养级范围为1—3.41,牧食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占系统总能量的56%。系统杂食指数(SOI)、联结指数(CI)、Finn循环指数分别为0.13,0.26和5.15%。千岛湖与其他湖泊和水库比较,其生态系统的各功能组的聚合度较高,联结程度较为紧密,物质再循环比例较高,系统较为成熟。但千岛湖的系统总流量较低为24698.27 t/(km^(2)·a),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6.51,表明系统总体规模较小且仍处于发展阶段。根据千岛湖生态系统历年变化趋势分析:千岛湖生态系统的总体规模有变大趋势,稳定性和复杂性有所增强,但营养交互关系变弱,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仍较低。同时,千岛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转化效率较低,食物网趋于简单,应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保障千岛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于佳刘佳睿王利王利吴志旭刘明亮韩轶才谢平
关键词:千岛湖ECOPATH模型生态系统特征
西湖湖西浮游与着生藻类季节变化及相互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调查了西湖湖西沿岸带浮游藻类和不同基质(植物、石块和底泥)上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分析了着生丝状藻与浮游丝状藻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湖西生态修复过程中季节性暴发的丝状藻水华的原因。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和植物、底泥、石头上着生藻类中均以硅藻门种类数(分别占52.5%、60.4%、86.7%和72.7%)最多,蓝藻门(分别占10.1%、8.9%、6.7%和15.2%)和绿藻门(分别占26.3%、19.8%、5.6%和10.6%)次之,其他门类相对较少,浮游藻类与着生藻类优势种季节差异较大。附植丝状藻密度显著高于附泥和附石丝状藻,且狐尾藻上着生丝状藻密度与浮游丝状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狐尾藻着生丝状藻可能是浮游丝状藻较重要的来源之一,该结果可为西湖丝状藻水华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相关性分析表明,着生藻类和丝状藻与各理化因子(水深、透明度、溶解氧、水温、p H、TN、SRP、TP等)均无显著相关性。
张蔚珍于佳夏午来胡宇飞陈静王利沈宏
关键词:浮游藻类着生藻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