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梅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2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整治
  • 2篇土地整治
  • 2篇协调发展
  • 2篇可达性
  • 2篇基于GIS
  • 2篇城市
  • 1篇地理
  • 1篇地名
  • 1篇典型案例研究
  • 1篇短途
  • 1篇行政村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教学
  • 1篇研究性教学模...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人文地理学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实证

机构

  • 11篇滁州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寿光现代中学

作者

  • 11篇李建梅
  • 2篇王丽
  • 2篇李养兵
  • 2篇尹乐
  • 1篇吴见
  • 1篇王凯
  • 1篇周亮广
  • 1篇刘振洪
  • 1篇李蕊蕊

传媒

  • 4篇滁州学院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管...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皖西大别山行政村地名与自然风貌相关分析
2023年
行政村地名是乡村典型的地名景观,挖掘其文化特征对地名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对皖西大别山地区1264个行政村自然景观类地名的类型、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观地名中山貌类地名和水文类地名最为突出,占84%,主要分布在微坡、地势低平、阳坡且距离水源近的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存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标识。未来在地名命名更名中,应总体保持稳定性并挖掘自然地名景观的文化价值。
章梦李建梅娄益舟尹乐
关键词:传统村落
典型土地整治县农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安徽定远县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安徽省定远县自2006年开始进行农村聚落土地整治,农村聚落布局变化迅速,对农村聚落布局特征及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农村聚落体系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法、缓冲区分析法定量分析2005—2020年间定远县农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各因子对聚落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呈集聚型分布。各影响因子中,道路、地形、河流对定远县农村聚落集群布局影响较大。农村聚落点多集中在海拔50~100 m,坡度0°~2°范围内;距离河流500 m的区域对农村聚落影响力较大;各级道路中,省道、县乡道对农村聚落布局的指向性较强,铁路和高速公路较弱;距离乡镇中心越远,聚落比例越小。时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面积不断增加,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定远县地形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河流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较稳定,2020年影响力比2015年稍有下降;省道、县道、村道对农村聚落集群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高速公路、铁路、其他道路呈下降趋势;乡镇中心点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呈“数量减少,规模变大”的特点。
李建梅李蕊蕊章梦郭家乐施刘国郭爱萍
关键词:农村聚落
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在分析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经济—环境系统,并阐述了其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李建梅
关键词:城市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基于GIS的土壤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从土壤地理教学中GIS应用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构建基于GIS的土壤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土壤地理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土壤地理教学质量提供技术参考和方法借鉴。
王丽李建梅王凯
关键词:GIS研究性教学模式
基于TOPSIS模型的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变化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利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层面因素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TOPSIS模型对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时间变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04-2013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态势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由不安全状态到临界安全状态,贴近度由0.383到0.605,共分为较不安全(2004年)、不安全(2005-2008年)、较不安全(2009-2012年)和临界安全(2013年)四个发展阶段;驱动力、状态、影响三个子系统贴近度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变化,生态安全状态由不安全到临界安全,呈现总体逐渐上升趋势;响应子系统贴近度由0.212到0.880,变化幅度较大,由不安全状态到比较安全状态不断升高,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状态则由比较安全到不安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建议今后政府工作中应当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解决耕地占用等矛盾问题,提升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李建梅李养兵吴见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TOPSIS主成分分析法
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GIS网络分析方法,对"大滁城建设"背景下的滁州市主城区现状开敞空间可达性差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滁州市"六普"人口分社区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并结合实地勘察,得到滁州市开敞空间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及开敞空间入口分布,并构建道路网络数据集;进而以时间(转化为距离)为参数划分滁州市开敞空间服务区和非服务区。结果显示:老城区开敞空间可达性良好,城东与城南存在半环形非服务区。据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开敞空间可达性,即发挥高级别开敞空间的服务能力;改善各开敞空间的交通可达性;根据非服务区和实际调查的居民需求选择一处开敞空间新建点,以改善滁州市人居环境。
李建梅刘振洪李军利周奋兵
关键词:城市开敞空间
人文地理学短途实践设计典型案例研究
2011年
短途实践教学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选择农业发展与环境一章,利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对短途实践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短途实践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地方典型人文现象结合教材理论进行设计,即要接"地气",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其次,在上下届学生中注意模块的连续性,以便对一个地区形成连续性研究,又要注意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最后,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地理技术的运用和理论课程的宽广性,如经济学、社会学的基础。
李建梅
关键词:人文地理
滁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采取距离函数法参照国家省生态市及安徽生态建设目标并结合滁州市发展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对滁州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滁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Ⅲ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其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从而导致科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对此,本文建议滁州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城市化发展,增加经济发展的实力,同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的建设。
李建梅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距离函数
安徽省各市区、县域高铁可达性及其与经济潜力协调发展被引量:3
2022年
近10年是安徽省高速铁路建设大发展时期,但高铁在省内各市区、县域发展并不均衡。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经济潜力模型对2012(高铁兴建初期)、2016、2020年安徽省各市区、县域基于高铁优先的可达性和经济潜力变化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市区、县域经济潜力和可达性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区域看,安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皖东、皖南部分县域交通可达性。(2)可达性提升速度整体格局呈现“丘陵区高、平原区低”“沿高铁线路隆起”的格局,高铁促进了安徽省市区、县域可达性的整体提升和相对扁平化发展。(3)所有市区、县域的经济潜力都有明显提升,且市区、县域经济潜力内部差距均呈现扩大趋势。合肥市、芜湖市、淮南市、蚌埠市发展优势明显。(4)各市区、县域高铁可达性与经济潜力耦合协调度发展格局相对稳定,市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高于县域,大部分市区、县域处于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状态;中期耦合协调度整体向更加协调方向发展;随着高铁的不断扩散,通高铁的市区、县域越来越多,可达性变化格局趋向复杂化,耦合协调度整体有向中度失调方向变化的趋势。总体上,随着高铁网络化发展,通高铁时间越长的市区、县域经济潜力增长越快。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为省内各市区、县域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李建梅刘庆芳胡昊天曾微波刘敬杰施刘国
关键词:可达性高速铁路耦合协调度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被引量:42
2013年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尹乐李建梅周亮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旅游资源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