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永红

作品数:15 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页岩
  • 9篇储层
  • 8篇孔隙
  • 4篇页岩气
  • 4篇孔隙结构
  • 3篇岩相
  • 3篇龙马溪组
  • 2篇有效性
  • 2篇山西组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2篇五峰组
  • 2篇孔隙度
  • 2篇核磁
  • 2篇核磁共振
  • 2篇发育
  • 2篇储层孔隙
  • 2篇磁共振
  • 1篇灯影组
  • 1篇地质

机构

  • 15篇西南石油大学
  • 12篇中国石油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四川杰瑞泰克...
  • 3篇四川长宁天然...
  • 2篇四川科宏石油...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5篇付永红
  • 14篇蒋裕强
  • 5篇王占磊
  • 3篇周克明
  • 2篇孙莎莎
  • 2篇陈虎
  • 1篇陈超
  • 1篇司马立强
  • 1篇王亮
  • 1篇董大忠
  • 1篇邱振
  • 1篇谢军
  • 1篇陈智雍
  • 1篇马廷虎
  • 1篇周路
  • 1篇李俊良
  • 1篇王锦
  • 1篇倪佳
  • 1篇陈志强
  • 1篇夏国勇

传媒

  • 4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石油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岩性油气藏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东地区台内洼地二叠系生物礁、滩沉积格局及勘探意义被引量:11
2019年
川东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发育武胜-石柱台内洼地和重庆-綦江台内洼地,明确环台洼边缘分布的生物礁滩沉积格局及演化对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礁滩气藏勘探的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川东地区卷洞、菊花坝、太运和冷水溪剖面长兴组的现场实测和系统取样分析,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认为长兴组沉积早期,除开江-梁平海槽外,研究区内其余地区均处于缓坡沉积环境,以硅质结核灰岩和泥晶灰岩等较深水沉积为主;而随着长兴组沉积中-晚期海退,开始出现明显的沉积分异现象,由南向北呈"两洼"-"一台"-"一槽"的沉积格局,即重庆-綦江台内洼地亚相及其以北的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亚相("两洼")、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亚相与开江-梁平海槽之间的台坪亚相("一台")及开江-梁平海槽主体("一槽")。沿武胜-石柱台内洼地南、北两侧台洼边缘带,发育生物礁滩组合,生物礁滩组合在北侧主要发育在长二段-长三段下部,在南侧则发育在长三段上部,具有"北早-南晚"的沉积特征,认为长兴期沉积古地貌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研究区台内洼地沉积格局及生物礁滩演化规律的明确,为川东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新领域评价提供了依据。
蒋裕强周亚东陈智雍陈智雍付永红付永红张洁伟蒋增政
关键词:二叠系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岩相及储层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为了明确其不同岩相的储层品质差异、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储层发育影响因素等,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组分、地球化学分析等进行了岩相划分,并综合有机碳含量、纹层结构、储集空间与物性、含气量等资料确定了不同岩相的储层特征、有利岩相分布及控制因素等。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高碳硅质页岩、中碳硅质页岩、低碳硅质页岩、低碳钙质-硅质页岩、低碳黏土质页岩、特低碳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高碳硅质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强,沉积水体深,生物繁盛,生物硅含量高,泥纹层发育,为优质页岩储层,有利于连片有机质和有机质孔的发育与保存,主要发育于龙马溪组底部1小层,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生储条件;中碳硅质页岩与低碳硅质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较强,沉积水体变浅,生物繁盛程度降低,生物硅含量偏低,粉砂纹层和泥纹层频繁交互,有机质孔主要发育于分散状有机质中,是潜在的可开发页岩气储层,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顶部、龙马溪组2小层和3小层。该研究结果深化了研究区有利页岩储层纵向分布的认识,为页岩气立体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尹兴平蒋裕强付永红付永红雷治安陈超张海杰
关键词:页岩气岩相储层特征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类型及气井产能模式被引量:15
2020年
四川盆地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气藏以丘滩复合体沉积和表生岩溶作用为主控因素,具有多因素叠加成因,依据现有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对灯影组四段进行储层表征存在一定局限。基于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配套CT扫描和薄片鉴定,利用储渗空间的搭配关系可将高石梯区块内灯影组四段的岩溶储层划分为孔隙型、孔隙-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3类。其中,裂缝-孔洞型和孔隙-溶洞型储层具有物性好、开采动用较容易、试采效果好的特点,为灯影组四段的优质储层类型。在单井储层类型精细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常规地震剖面的储层预测技术、"蚂蚁体"追踪技术,结合典型井的试井曲线、生产曲线和无阻流量等动态资料,建立高石梯区块灯影组四段气井产能划分方案,可将气井产能模式分为3类(Ⅰ、Ⅱ和Ⅲ类)。其中,Ⅰ类井产能模式和Ⅱ类井产能模式的优质储层占比高,其地震剖面上显示灯影组四段上亚段呈宽波谷,"蚂蚁体"属性显示缝洞体较发育,具有较好的试采效果。
谷一凡周路蒋裕强倪佳李俊良朱讯付永红蒋增政
关键词:储层类型气藏开发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
渝西地区海相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被引量:20
2019年
基于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黏土结合水和干酪根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开展了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研究。选取渝西地区Z202井、Z201井3 500 m以深页岩样品开展渐变离心与渐变干燥处理后的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和基底信号的T2截止值(T2cutoff),分别为0.98~1.08 ms,0.25~0.55 ms,0.12~0.20 ms。3个不同的T2cutoff逐渐减小,对应的可动水饱和度、毛细管束缚水饱和度和黏土束缚水饱和度分别在29.72%~48.12%、10.25%~20.19%和12.97%~15.68%;200℃干燥后的岩心核磁共振T1-T2图谱揭示页岩中存在不连通孔隙;通过定量划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确定了有效孔隙下限的核磁共振T2cutoff(平均值为0.4 ms),对应的孔径下限为4.25nm。据此,建立了识别页岩储层孔隙流体类型、划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评价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确定储层有效孔径下限等系列页岩储层的有效性评价技术和方法。
蒋裕强刘雄伟付永红付永红张海杰陈虎陈超谷一凡
关键词:流体类型核磁共振
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相划分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基于三端元和总有机质含量(TOC)的页岩岩相划分方案在岩性剧烈变化层段容易出现频繁的岩相更迭和过多的岩相种类,导致岩相展布与储集空间特征、沉积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不符,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以下简称龙一亚段)为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物性测试、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低压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实验,以三端元法进行了页岩岩相划分和岩相储层特征差异性对比,明确了优势岩相类型及发育主控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泸州地区页岩储层可划分为混合硅质页岩相(S2型)、含泥硅质页岩相(S3型)、混合页岩相(M型)和硅/泥混合页岩相(M2型)4种类型岩相,其中S2型与S3型岩相具有高TOC、高孔隙度和高含气量的特点;(2) S2型与S3型岩相有机孔发育程度和连通性更高,M型和M2型岩相的无机孔和微裂缝更发育;(3)各岩相的中孔体积介于0.004~0.010 cm^(3)/g,提供了主要的孔隙体积,微孔的比表面积介于3.761~5.114 cm~2/g,提供了主要的比表面积;(4) S2型与S3型岩相储层参数和孔隙结构最优。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优质页岩沉积环境是优势岩相发育的主控因素,优势岩相形成于高海平面、高生产力和强还原性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
李跃纲周安富谢伟邱峋晰戴赟胡曦程晓艳蒋裕强付永红王子萌
关键词:岩相特征
海相页岩气储层评价发展趋势与综合评价体系被引量:25
2019年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还存在着储层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储层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页岩气高效开发需要等问题。为了完善储层评价内容与标准,基于现有的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分析页岩气储层静态评价的不足及其面临的挑战,建立了页岩气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和孔隙系统划分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页岩压后动态评价参数及其对排采措施的影响,研究了“自动缓解水锁”潜力评价参数,建立了“静—动”结合的储层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储层评价的新挑战表现为“储层有效性、压后动态评价参数体系、压后排采措施”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现有的页岩气储层评价体系相对于生产具有严重的滞后性;②储层有效性评价主要表现为有效孔隙度下限评价,体现在黏土矿物束缚水和不连通孔隙对页岩气开发的影响;③页岩气储层评价发展趋势表现为细化储层静态评价参数、建立“自动缓解水锁”潜力评价指标和“静—动”结合的储层综合评价体系;④确定了“润湿性、吸水滞留能力、吸水膨胀方式、膨胀率和吸水产生裂缝能力”等“自动缓解水锁”潜力评价指标的压后动态评价体系;⑤提出了“页岩气储层静态评价是基础,压后动态评价是补充”的储层评价思路,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海相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静—动”结合的储层综合评价体系。
蒋裕强付永红付永红董大忠谢军董大忠周克明张海杰陈超马廷虎陈超
关键词:页岩气
海相页岩孔隙度GRI测定方法优化被引量:6
2020年
孔隙度是研究页岩气储层最基本的参数之一,通常采用美国天然气研究所(Gas Research Institute,以下缩写为GRI)的方法测定页岩总孔隙度。为了解决GRI方法存在的样品总体积测量不准和烘干温度、粉碎粒径大小、饱和压力以及平衡时间等参数缺乏技术规范等问题,选取四川盆地荣昌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引入材料学科GeoPyc 1360体积测定仪和AccuPyc Ⅱ1340固体密度仪联合测量页岩总孔隙度,探讨样品烘干温度、粉碎粒径、样品洗油、饱和压力和平衡时间等因素对页岩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影响情况。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样品孔隙度测定的最佳烘干温度为110℃,温度过高有可能会改变页岩孔隙结构;②孔隙度测定的最佳粒径为10.00~0.25 mm,粒径过小有可能破坏页岩的骨架结构;③高成熟页岩孔隙度测定样品不需洗油;④最佳饱和压力选择0.66~1.03 MPa,平衡时间不少于10 min。结论认为,通过对孔隙度GRI测定方法优化,实现了页岩不规则样品外观总体积的测量,给出了海相页岩孔隙度测量适宜的预处理条件和测试参数,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节约钻取柱塞样的成本、缩短测定时间,并且能够满足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的需求。
付永红蒋裕强蒋裕强陈虎夏国勇陈虎周克明王锦尹兴平王占磊
关键词:总孔隙度
页岩柱塞样与碎样孔隙度差异性分析与启示被引量:2
2020年
页岩孔隙度是评价页岩储层品质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页岩孔隙度十分重要。测量页岩孔隙度的方法较多,从样品形状上可分为柱塞样和碎屑颗粒样,从测量方法上可分为液体饱和法和氦气饱和法。目前对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测量结果比对研究较少,两者差异更是鲜见报道。首先通过测量典型柱塞样孔隙度,确定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然后将柱塞样粉碎后测量其碎样孔隙度及分析影响碎样孔隙度的因素;最后比较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页岩柱塞样氦孔隙度为页岩连通孔隙度,碎样氦孔隙度为页岩总孔隙度,且后者较前者高0.65%~2.40%,约占总孔隙度的11.21%~44.36%。柱塞样氦孔隙度偏小的原因主要有:(1)测量氦孔隙度的注入压力过低;(2)测量氦孔隙度前未对样品抽真空;(3)柱塞样中大量的不连通孔隙无法被氦气有效饱和。不同矿物组分与柱塞样、碎样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连通孔隙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少量存在于黏土矿物中。为实现页岩气高效开发,可在压裂液中添加适当的化学剂,改造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结构,释放不连通孔隙中的页岩气,以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和页岩气采收率。
付永红蒋裕强蒋裕强周克明邱峋晰张海杰刘雄伟谷一凡蒋增政
基于核磁共振表征渝西地区五峰组-龙一_(1)亚段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性被引量:10
2022年
选取渝西地区五峰组-龙一_(1)亚段富有机质页岩开展场发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在图像处理和多重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非均质性.结果表明:(1)扫描电镜分析认为,研究区有机孔平均孔径偏小,<50 nm的有机孔数量占比82%,>100 nm的有机孔面孔率占比52%;(2)依据核磁T_(2)谱峰形态划分为Ⅰ~Ⅲ类,分别为单峰、双峰和三峰3种类型,Ⅲ类页岩储层孔径、孔隙度较大,具备更优越的储集条件和渗流能力;(3)基于多重分形理论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石英含量越高,黏土含量越低非均质性越弱,进而控制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多重分形参数与矿物组分、物性参数的联系有效表征了储层孔隙结构,并为其非均质性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子萌蒋裕强付永红付永红徐昌海袁竟舟文冉王占磊谷一凡王占磊
关键词:孔隙结构核磁共振非均质性油气地质
渝西地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气赋存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页岩储层特殊的矿物组分和复杂的孔隙结构,使页岩气在孔—缝系统中的赋存机制多样。深入认识页岩气在微观孔—缝系统中的赋存状态,有助于揭示页岩气赋存机制,丰富页岩气富集理论,优化页岩气开发工艺。围绕渝西地区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页岩气赋存机制,开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核磁冻融及柱塞样页岩样品不同含水(油)状态下的甲烷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分析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赋存的影响。结论认为:渝西地区吸附气主要受控于小于5 nm的油润湿孔隙,转化比约为45.81%;游离气主要受控于孔径大于110 nm的孔隙与微裂缝,转化比约为89.60%;5~110 nm有机孔和无机孔为吸附气与游离气的重要赋存空间,能够实现吸附气与游离气的有效转化,转化比约为78.81%,是开采过程中维持地层能量的主要来源。5~110 nm有机孔更发育的页岩气井,虽然初期产量不高,但稳产期较长,相同时间内的累积产量更高,有效地阐释了渝西地区页岩气井间的产量差异原因。
李维张海杰罗彤彤吴伟蒋琳钟铮蒋裕强付永红蔡光银
关键词:孔隙结构赋存状态页岩气龙马溪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