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义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住院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方案在短期疗程内取得的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AD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左西孟旦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左西孟旦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收集受试者入院时和治疗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数值及心功能分级,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升高,LVEDD均缩小,NT-proBNP.cTnI水平均下降,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实验组LVEF升高、LVEDD缩小、NT-proBNP下降、cTnI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给予左西孟旦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心肌功能相关指标,减缓患者临床病症,且安全有效。
- 胡乐义周姝程景林刘泽岩
- 关键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左西孟旦左心室射血分数疗效
- 低氧诱导因子1α高表达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被引量:5
- 2014年
- 背景:设想通过增加自体干细胞动员达到有效修复心脏缺血区的目的,因此找到可利用的特异而有效的干细胞动员剂成为关键所在。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的影响。方法:将90只远交群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给予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干预抑制大鼠梗死缺血组织的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0 h、7 d,对照组外周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计数及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但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造模后7 d,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但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造模后7,14,28 d,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织切片毛细血管密度分析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说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高表达的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启动一系列心肌组织自我修复过程有因果关系。
- 戚金威程景林周姝李景荣李雪翔杨琴张浩万俊王育林张立新陈赟赟习秀霞叶丽唐茜徐凤江洋胡乐义刘泽岩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寡核苷酸
- 合肥地区急性毒蘑菇中毒临床特点及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合肥地区急性毒蘑菇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血液灌流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2011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毒蘑菇中毒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分为药物治疗组20例和血液灌流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血液灌流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本地区毒蘑菇中毒类型主要为胃肠炎型38例,其次为中毒性肝炎型12例,无精神神经型和中毒性溶血型病例,其中1例患者因急性肝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血液灌流组住院时间、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较药物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肥地区以胃肠炎型毒蘑菇中毒为主,总体治疗效果佳。早期血液灌流治疗可明显缓解毒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化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尤其对于中毒性肝炎型患者。
- 胡乐义程景林李景荣周姝戚金威张立新
- 关键词:毒蘑菇中毒血液灌流
- 左西孟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分析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临床中应用左西孟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的短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DCM合并AD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左西孟旦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联合应用左西孟旦),每组50例。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心功能分级,评价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后LVEF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照组(%):35.00(27.75,40.25)比32.00(26.00,36.00),观察组(%):35.00(31.15,40.00)比31.75(26.75,36.00)],LVEDD均减小[对照组(mm):64.00(60.00,72.25)比66.50(62.00,74.00),观察组(mm):64.00(58.00,72.25)比66.50(60.00,75.25)],NT-proBNP和cTnI均下降[对照组NT-proBNP(ng/L):1357.50(829.00,3500.00)比4237.50(1929.75,7359.25),观察组NT-proBNP(ng/L):1891.50(1091.25,3986.75)比7198.00(3120.50,13752.50),对照组c TnI(μg/L):0.01(0.01,0.01)比0.02(0.01,0.04),观察组cTnI(μg/L):0.02(0.01,0.03)比0.03(0.02,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LVEF、LVEDD、NT-proBNP水平变化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均P<0.05);而两组患者cTnI水平变化趋势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上升[80.0%(40/50)比76.0%(38/50)],无效率下降[20.0%(10/50)比24.0%(12/50)],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中治疗DCM合并ADHF患者时通过常规药物和左西孟旦联合应用方式能够改善心功能指标,且安全有效。
- 胡乐义周姝程景林
- 关键词:左西孟旦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