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小舟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地磁
  • 9篇古地磁
  • 7篇龙门山
  • 4篇断层
  • 4篇三叠
  • 4篇三叠世
  • 4篇龙门山构造带
  • 3篇断裂带
  • 3篇岩石
  • 3篇早三叠世
  • 3篇裂带
  • 3篇古地磁研究
  • 2篇地震
  • 2篇断层泥
  • 2篇岩石磁学
  • 2篇组构
  • 2篇晚白垩世
  • 2篇白垩世
  • 2篇传动
  • 2篇传动件

机构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建筑材料...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陕西工程勘察...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16篇叶小舟
  • 15篇孙知明
  • 12篇曹勇
  • 9篇李海兵
  • 5篇赵越
  • 3篇王焕
  • 3篇仝亚博
  • 3篇李成龙
  • 3篇裴军令
  • 2篇刘栋梁
  • 2篇王雷振
  • 2篇张蕾
  • 2篇韩帅
  • 2篇白明坤
  • 1篇曹勇
  • 1篇黄宝春
  • 1篇潘家伟
  • 1篇赵来时

传媒

  • 4篇岩石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8
2019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模式。本文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了中、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孙知明曹勇李海兵裴军令仝亚博叶小舟吴百灵曹新文刘晨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特提斯洋古地磁
龙门山汶川-茂县断裂带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地震作用的指示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汶川-茂县断裂带是龙门山后山断裂,是松潘-甘孜褶皱带与龙门山断裂带之间的边界断层,然而,在2008年M_(W) 7.9级汶川大地震中并没有发生破裂。同时,汶川-茂县断裂带在汶川地震之前是否发生过历史大地震仍缺少确切的证据。这不仅制约着汶川地震发生机制的认识,而且还影响对龙门山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解。因此,确定汶川-茂县断裂带的断裂作用环境对于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发生机制至关重要。断裂岩的岩石磁学可以有效地揭示断裂带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本文以汶川-茂县断裂带北部地表露头的断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磁学研究,并结合显微结构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汶川-茂县断裂带的断裂作用环境。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最大磁化率值分别约为围岩的30倍和15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断层泥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黄铁矿、针铁矿;断层角砾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针铁矿。断层泥的高磁化率值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围岩中的含铁矿物在地震摩擦热和流体作用下新生成磁铁矿和磁黄铁矿。断层角砾岩的高磁化率值异常是围岩在含有大量硫元素的低温热液流体作用下生成了磁黄铁矿。大量针铁矿指示了震后期还原性的低温热液流体作用。断裂岩的高磁化率值异常和新生磁铁矿指示了汶川-茂县断裂带曾经发生了摩擦热温度>500℃的大地震活动,发震和震后期均为还原性的硫元素含量较高的低温热液流体环境。
张蕾李海兵孙知明孙知明叶小舟叶小舟曹勇
关键词:断层泥岩石磁学
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被引量:2
2016年
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剑阁县竹园镇马鹿乡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飞仙关组9个采样点灰岩、泥质灰岩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热退磁结果分离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样品的高温剩磁分量具有正、反双极性,且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它们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构造校正后的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_s=42.3°,倾角I_s=12.6°,α_(95)=9.4°;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_p=219.3°E,纬度λ_p=42.9°N,d_p/d_m=4.9°/9.6°,古纬度plat=6.4°。对比稳定的四川盆地早三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获得龙门山构造带相对于稳定四川盆地发生了1.2°±4.4°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为此从构造古地磁角度,提出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自早三叠世以来,在动力学上已是统一的构造单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
叶小舟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张蕾王雷振赵越
关键词: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学四川盆地
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低磁化率的矿物、化学响应和蠕滑作用环境被引量:8
2018年
断层带内的流体不仅可以通过水岩反应改变断裂岩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从而导致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而且可以影响或控制断裂带的变形行为.断裂带中岩石磁学特征是由特定化学环境下磁性矿物的种类和含量所决定的,因此,从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断裂岩的磁性变化,对揭示断层的变形行为和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以汶川科钻WFSD-3P钻孔中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断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XRD矿物成分半定量分析、XRF元素扫描以及不同价态Fe元素含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断层磁学变化和变形环境的研究.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的磁化率值普遍低于对应的围岩磁化率平均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造成该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的原因是在间震期的长期流体作用下,铁磁性矿物(例如磁铁矿)转变成顺磁性矿物(铁硫化物、菱铁矿或含铁的黏土矿物).新生铁硫化物和含铁黏土矿物是在间震期缓慢形成的,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弱化了断层强度,促进断层蠕滑,这说明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可能指示了该断裂在间震期长期缓慢活动,即为蠕滑变形.断层泥中黄铁矿的发育和高Fe^(2+)和S元素、低Fe^(3+)的特征显示灌县—安县断裂作用环境通常是在低温、还原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结果与低磁化率值的相关性暗示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可能对活动断层的低温还原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何祥丽李海兵张蕾王焕葛成隆曹勇白明坤李成龙叶小舟韩帅
关键词:断层泥磁化率蠕滑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曹勇孙知明孙知明李海兵叶小舟潘家伟刘栋梁刘栋梁
关键词:羌塘地块古地磁重磁化
藏东昌都地区侏罗纪岩石磁组构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本文对藏东昌都地区侏罗纪汪布组、东大桥组和小索卡组红层共71个采点开展了磁组构(AMS)研究。磁组构测试结果表明,早侏罗世汪布组岩石磁线理较磁面理发育,磁化率各向异性度较高,磁化率椭球最小轴K3散布于层面缩短方向,代表了与构造成因相关的磁组构;中侏罗世东大桥组和晚侏罗世小索卡组岩石则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各向异性度较低,磁化率椭球最小轴K3与层面近垂直,指示了原生沉积磁组构。早侏罗世汪布组地层的磁组构揭示了其构造应力场方向为NE-SW向。中侏罗世东大桥组的磁组构指示了其沉积时的古水流方向为SE向(138.3°),而晚侏罗世小索卡组磁组构指示了其沉积时的古水流方向为NNW向(328.3°)。古水流方向的明显变化揭示了昌都地区从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沉积物物源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表明昌都地区南早北晚的隆升过程。
刘晨光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叶小舟叶小舟曹新文李成龙李成龙
关键词:古流向磁组构隆升侏罗纪
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8(地理坐标下);D_s=8.2°,I_s=27.4°,κs=37.6,α_(95)=9.2°,N=8(层面坐标下);对应古地磁极为:71.2°N,241.9°E,dp/dm=5.5°/10.0°。该高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有显著差别,具有正、反极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由此认为其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块北缘在晚白垩世位于~14.5°N的古纬度位置(参考点:31.8°N,87.2°E)。对比稳定亚洲大陆参考极显示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块北缘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1200±630km(10.9°±5.7°)的南北向构造缩短,但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0.8°±5.9°)。综合地质证据提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所造成的亚洲大陆内部南北向构造缩短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以北的区域。
曹勇曹勇孙知明刘栋梁叶小舟叶小舟何祥丽
关键词:古地磁晚白垩世拉萨地块
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
2021年
仁布-泽当逆冲断层是喜马拉雅大反向逆冲断层(GCT)在藏南地区的重要延伸部分,也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边界新生代最为活动的构造单元之一。新生代以来特提斯喜马拉雅的构造变形组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构造意义。本文综合GCT泽当-琼结段断层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特征,对断裂带石英脉、围岩中石英和云母矿物的电子背散射(EBSD)组构及断层两侧岩石磁组构(AMS)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AMS主要贡献来自顺磁性云母、绿泥石等,磁化率各向异性椭球体以压扁状为主,磁面理与构造面理(劈理、断层面)基本重合,显示较强的构造变形磁组构特征;磁线理优选方向近南北向,且与观测北向逆冲断层方向一致,揭示剪切作用在变形过程中的持续作用。研究发现泽当地区GCT附近石英微观结构从围岩至断层区,石英至少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微观变形机制:围岩区溶解蠕变、断裂带石英以膨凸重结晶和亚颗粒旋转重结晶作用为主。断裂带石英的c轴EBSD组构指示变形为低温(300~400℃)环境,其中黑云母的结晶学优选(CPO)与磁组构主轴优选方向存在高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顺磁性矿物黑云母对AMS的主要贡献。综合研究表明泽当地区GCT的韧性变形是断层处在中上地壳韧性带的活动阶段变形的结果,也代表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在碰撞、高原隆升期的变形主要特征。
曹新文孙知明黄宝春曹勇裴军令叶小舟刘思琪
古地磁样品野外取样装置及取样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古地磁样品野外取样装置及取样系统,取样装置包括定位体和传动件,定位体上设置有沿目标方向贯穿定位体的导向部;传动件滑动设置在导向部内,传动件的第一端用于与动力工具连接,传动件的第二端用于与取样件连接;其中...
赵越叶小舟孙知明曹勇
古地磁样品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古地磁样品采样装置,涉及采集设备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土壤、黄土、湖泊和海洋沉积物采样古地磁定向样品易造成采集样品污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古地磁样品采样装置,包括定位块、采样件以及传...
赵越仝亚博孙知明叶小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