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良

作品数:16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化科学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教育
  • 8篇民族
  • 5篇民族教育
  • 4篇中华民族
  • 3篇少数民族
  • 3篇共同体
  • 3篇共同体意识
  • 2篇意识教育
  • 2篇知识图
  • 2篇知识图谱
  • 2篇中国少数民族
  • 2篇中国少数民族...
  • 2篇少数民族教育
  • 2篇双语
  • 2篇思政
  • 2篇课程
  • 2篇教师
  • 2篇高校
  • 2篇CITESP...
  • 1篇地区教育

机构

  • 16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吉首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财产...

作者

  • 16篇张良
  • 6篇苏德
  • 3篇袁梅
  • 1篇杜林

传媒

  • 3篇民族教育研究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广东经济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中国民族教育
  • 1篇新疆教育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民族高等教育...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述评
2017年
布尔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最杰出的代表,强调文化过程对于维护现存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有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为阶级的社会,并使之合法化.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力求探讨教育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进行再生产的,并做出评价;同时分析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学术贡献及不足,希望以此为鉴,促进我国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张良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再生产
民族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历程、逻辑及展望被引量:7
2020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导下构建民族基础教育管理体系(1949-1980年)、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健全民族基础教育补偿体系(1981-1991年)、以实现“两基”为前提构建民族基础教育法治体系(1992-2001年)、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要方式构建道德教育体系(2002-2014年)、以特色发展为工作重点挖掘民族基础教育文化体系(2015年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从“补偿体系健全”到“文化体系挖掘”,坚持“优惠与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政策—理念”演进逻辑;从“教育规律遵循”到“民族政策贯彻”,坚持“教育政策贯彻与民族政策宣传”并重的“政策—环境”演进逻辑;从“管理体系建构”到“法治体系完善”,坚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为特点的“政策—行动”演进逻辑。面对新时代背景与发展机遇,民族基础教育政策要坚持特色发展,引导政策理念向“文化性与人本性”的回归;遵循政策规律,创设“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共显的政策环境;坚持良法善治,采取“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政策行动,助推民族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袁梅张良田联刚
关键词:民族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政策环境
智能媒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风险及其法律规制被引量:3
2023年
智能媒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进路。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从技术本位、心理取向出发,将目光聚焦于智能媒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与路径领域,而从法治视角对其保障机制的研究却付之阙如。通过借鉴相关法治理论,可发现智能媒体“平台”作为依法行使社会教育权的法律主体,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常会造成主流知识“失语”、情感共识凝聚乏力、人格形塑难度增加的困境。追本溯源,这是因为智能媒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针对性立法缺失、过程性监督缺位、综合性执法缺憾所致。基于此,要突破以技术使用后果为中心的末端反应思维,对智能媒体赋能的风险进行全流程规制,构建“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三域统整的法制体系,形成“政府—平台—学校”三方联动的动态监管机制,完善“识别—共享—决策”三级递进的综合执法过程。
张良姜凤敏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一扇认识蒙汉双语教育生命自然的大门--评《蒙汉双语教育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被引量:3
2018年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表达自己的实践观:“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实践”或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性。
孟立军张良
关键词:实践观教育研究教育生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双语
云南“直过民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及策略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将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推广到"直过民族"学生中,描述了"直过民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具体表现,并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民族学校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期转变民族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较高的学业成就。
张良袁梅
关键词:学习动机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逻辑
2023年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张良杨安然王晓慧
关键词:高校课程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基于2002-2017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中小学教师流动之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统计中国知网2002-2017年的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绘制图谱可以发现,十五年来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师流动目的、流动形式、流动范围、流动保障、流动意向五个方面。面对现实,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结合,注重国外知识借鉴.与国内经验总结兼具,注重流动教师个体权益与学校集体发展的共赢,注重传统教师交流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张良王甜
关键词:教师流动知识图谱CITESPACE
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重构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基于圈层理论与协同理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零散化的发展困境,必须从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育人课程、育人主体、育人课堂的作用与功能。在此诉求下,本文从思政课、专业课、高校“大思政课”等维度着眼,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核心圈层是内圈层由“思政课课程—思政课课堂—思政课教师”构成,是理论宣教的主要场域;关键圈层是中圈层,由“专业课课程—专业课课堂—专业课教师”构成,是价值负载的核心空间;辐射圈层是外圈层,由“高校‘大思政课’课程—高校‘大思政课’课堂—辅导员与教学行政人员”构成,是人格型塑的关键环节。在实践层面,高校需尊重课程知识的价值属性,搭建“全向度”领导机制;明晰育人目标,设计“全要素”运作机制;优化场域结构,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从而为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的落实和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姜凤敏张良包启明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一体”理论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及其实施路径探究被引量:10
2017年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与路径是安顿各民族文化的栖身之所与桥梁。依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团结教育应秉持"一"与"多"、"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传承、差异与共识等基本原则,进而达到"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文章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下,探讨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及实现路径。
苏德张良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困境与突围:基于参训教师的视角——以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四所蒙古族小学为个案被引量:5
2018年
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是造就卓越教师的枢纽阶段,亦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阿基米德点。基于参训教师的视角,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培训面临培训内容"一刀切"的文化诉求困境、参与程度不高的过程体验困境、教师专业成长缓慢的培训效能困境。挣脱这些困境的压迫与束缚,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培训机构引导下的教师参与式培训体系、建立参训学校主导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机制,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效率,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苏德张良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成长中国少数民族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