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 作品数:10 被引量:79 H指数:6 供职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水利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小枝生物量分配 被引量:17 2018年 小枝是木本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研究其生物量分配策略有利于了解不同物种对环境的响应。本文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中19种木本植物的小枝为研究对象,采取标准化主轴回归(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的方法分析小枝的叶重、叶片面积、叶柄重、茎重、叶数量等性状特征,研究在群落水平上和不同生活型上,常绿阔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小枝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群落水平上小枝重、总叶重和茎重三者间均呈等速生长关系。同样的,在乔木和灌木不同生活型分类中,茎重和总叶重也呈等速生长关系。但是,小枝重和总叶重、茎重之间的关系却不一致:小枝重和总叶重在乔木、灌木中分别呈等速生长关系和异速生长关系;小枝重和茎重在乔木、灌木中分别呈异速生长关系和等速生长关系;此外,单叶重和出叶强度在群落水平上呈负等速生长关系。然而,这种负等速生长关系并不存在于不同生活型的植物中。小枝水平上,总叶柄重和小枝重、总叶重均呈小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即随叶的增大,小枝需要分配更多生物量用于运输组织和支撑结构(叶柄)的构建。因此,叶柄投资是限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当年生枝和叶增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枝和叶大小的优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孙蒙柯 程林 王满堂 李曼 孙俊 陈晓萍 钟全林 程栋梁关键词:小枝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常绿阔叶林 海拔梯度变化对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21年 土壤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元素,也是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目前,关于不同海拔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的变化规律尚无统一定论,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P组分和P有效性对海拔的响应更为复杂。因此,以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环境因素、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SMB)、酸性磷酸单酯酶(ACP)和磷酸双酯酶(PD)活性以及土壤P组分,探究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降低,速效P含量显著增加,而易分解P、中等易分解P、难利用P和总磷含量显著减少。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影响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随海拔降低,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ACP、PD活性和降低SMB含量的能量分配策略,促进更多较难分解P组分的矿化,从而提高速效P含量,以满足微生物对P的需求。因此,在低海拔地区,微生物通过能量分配策略获取更多有效P,可能有利于提高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速效P的供应,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使P矿化速率提高和P损耗增加,导致P库的储备不足,不利于土壤P素养分的可持续供应。 林惠瑛 元晓春 周嘉聪 曾泉鑫 孙俊 程蕾 林开淼 徐建国 程栋梁 程栋梁关键词:海拔梯度 磷组分 酸性磷酸酶 武夷山不同海拔毛竹细根功能性状 被引量:9 2023年 细根作为植物最重要的资源获取功能器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化毛竹的细根功能性状对于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响应及生活史策略至关重要。为揭示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细根的适应策略,对武夷山不同海拔(840 m、1040 m、1240 m)毛竹细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和比根长(SRL)、比根面积(SRA)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细根性状在海拔上的差异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毛竹细根养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毛竹细根C含量在海拔1040 m最大。随海拔升高,细根N、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细根C∶N、C∶P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2)细根的结构性状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随海拔升高,细根平均根直径(AvgDiam)、SRL及SRA均呈下降趋势,而根组织密度(RTD)呈升高趋势。(3)细根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细根N与P含量存在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二者与C含量存在显著异速生长关系;SRL与SRA存在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二者与RTD存在显著的负等速生长关系,与N含量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细根AvgDiam与RTD存在显著的负异速生长关系。毛竹细根功能性状海拔梯度差异显著且细根性状之间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毛竹细根获取型性状(如SRL)与保守型性状(如RTD)存在权衡,在海拔840 m毛竹倾向于增加根长来获取养分和水分,随海拔升高则采取保守策略,如增加根组织密度。因此,毛竹能够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机制合理权衡细根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以适应环境变化。 黄爱梅 方毅 孙俊 李锦隆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关键词:细根 海拔 毛竹 不同月份和海拔黄山松各器官全氮和全磷含量比较及其相关性和异速关系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 200、1 600和2 000 m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6月份和9月份叶、茎和细根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比较,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异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与6月份相比,9月份黄山松叶和细根的全氮含量以及细根的全磷含量均升高,而茎的全氮含量及叶的全磷含量却显著降低。从均值来看,全氮含量在叶中最高、在细根中最低,全磷含量在茎中最高、在细根中最低。随海拔升高,叶全氮含量逐渐升高,叶全磷含量及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降低—升高"的趋势,而细根全氮含量呈"升高—降低"的趋势,细根全磷含量逐渐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根全氮含量与叶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茎全氮含量与叶全氮含量及茎和叶全磷含量,叶全氮含量与茎和叶全磷含量,细根全氮含量与其全磷含量,以及茎全磷含量与叶全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磷异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6月份,叶和细根的氮磷异速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小,而茎的氮磷异速指数则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在9月份,叶的氮磷异速指数在海拔1 600 m最小,而茎和细根的氮磷异速指数则在海拔1 600 m最大。总体来看,不同月份和海拔黄山松各器官的氮磷异速关系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且,黄山松叶、茎和细根的氮磷异速指数均较高,分别为0.79、0.83和0.78。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月份和海拔黄山松各器官中氮和磷的分配差异明显。 范瑞瑞 杨福春 杨福春 李曼 孙俊 孙俊关键词:黄山松 全氮 全磷 海拔 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根系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17年 为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以江西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山松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5个海拔梯度(1 200、1 400、1 600、1 800、2 000 m)的黄山松根系生物量(根的直径d≤5 mm)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江西武夷山黄山松细根(d≤2 mm)年度内的平均生物量为158.76 g/m^2,中根(2 mm 杨福春 郭炳桥 孙俊 孙俊 孙蒙柯 范瑞瑞 郭英荣 袁荣斌 程林 钟全林 程栋梁关键词:黄山松 根系 生物量 海拔梯度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黄山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被引量:12 2017年 氮、磷在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植物克服氮、磷元素对生长限制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从凋落前的凋落叶中进行养分再吸收。选取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黄山松的成熟叶与凋落叶,测定其C、N、P含量,分析N/P及N、P养分再吸收效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山松成熟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14.94~21.45 mg·g^(-1)与0.86~1.51 mg·g^(-1),凋落叶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73~7.17 mg·g^(-1)与0.16~0.30 mg·g^(-1);(2)成熟叶片N/P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凋落叶片N/P则随海拔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3)成熟叶N/P与土壤N/P显著正相关,而凋落叶N/P则随土壤N/P的升高指数降低;(4)叶片N、P再吸收效率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各海拔叶片P再吸收效率显著大于N再吸收效率。表明黄山松具有较高的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而且相对于N、P元素是该区域黄山松养分循环的关键因素。 郑媛 郭英荣 王满堂 李曼 范瑞瑞 孙俊 杨福春 钟全林 程栋梁关键词:海拔梯度 黄山松 基于叶形分类的木本植物单叶片面积预测模型 2024年 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和叶面积反映了植物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该研究在不同物种中建立椭圆形和披针形2种叶片形态的叶面积预测模型,以便无损、准确地预测叶面积的变化。采集了亚热带3个研究区59个物种,共计4 061片叶片,利用叶面积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同时与叶片实际面积进行比较,采用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预测精度来检验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叶面积的大小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受长宽积的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为0.997;2)以长宽积为自变量建立椭圆形和披针形叶面积分类预测模型,其均方根误差为0.996和1.017,决定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0,分类预测精度为95.32%和94.89%,且优于整体拟合精度92.76%;3)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物种叶片长宽比均值分类的预测模型精度分别为95.53%和94.86%,且预测模型精度随着物种间叶片长宽比变异系数增大而显著降低。该研究基于叶片形态分类建立的以长宽积为自变量的叶面积预测模型,可以为椭圆形和披针形叶面积的快速测定提供便捷的方法。同时,细分叶片形态能够增加模型的准确性,减少叶片长宽比变异对叶面积预测模型的影响。 陈香蕾 崔树娟 赵晨军 顾洪亮 陈晓萍 李锦隆 孙俊关键词:叶形 土壤酶计量揭示了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沿海拔梯度的碳磷限制变化 被引量:20 2022年 了解土壤胞外酶活性和酶计量的变化对评估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的营养限制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微生物的营养限制状况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武夷山不同海拔(1200~2000 m)黄山松林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基本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以及与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通过分析土壤酶计量比、矢量长度(VL)和矢量角度(VA),探究土壤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相对限制状况及其关键调控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β-葡糖苷酶(BG)活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而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NAG+LAP)/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AcP/MBC则相反;酶C/N、酶C/P、酶N/P和VL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VA则降低,表明微生物受P限制程度在低海拔处较高,而C限制在高海拔处较高。此外,可溶性有机C和微生物生物量P是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能量和营养相对限制状况的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C、N、P有效性与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相对限制状况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解。 林惠瑛 周嘉聪 曾泉鑫 孙俊 谢欢 刘苑苑 梅孔灿 吴玥 元晓春 吴君梅 苏先楚 程栋梁 陈岳民关键词:海拔梯度 冬季大龙山林下植物叶片性状与光合特征间的关系 被引量:3 2023年 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冬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特征间的关系可为研究林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LI-6800型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测定了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6种优势林下植物(木樨Os⁃manthus fragrans、木莓Rubus swinhoei、野蔷薇Rosa multiflora、樟Cinnamomum camphora、忍冬Lonicera japonica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冬季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暗呼吸速率(R_(d))、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_(s))及比叶面积(SLA)特征。结果表明:6种林下植物的P_(max)为0.82~7.10μmol·m^(-2)·s^(-1),R_(d)为0.40~0.65μmol·m^(-2)·s^(-1),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木莓叶片的ICUE最高为0.94;其次忍冬为0.90;野蔷薇和南天竹分别为0.88和0.84;木樨和樟树幼苗则较低,分别为0.71和0.67;6种林下植物的SLA变化范围为79.56~196.20 cm^(2)·g^(-1),且SLA与P_(max)、ICUE、Tr、Gs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WUE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R_(d)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总之,木莓和忍冬的ICUE较高,表明其在冬季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对本地区环境的适应力较强,而木樨和樟树幼苗ICUE较低,表明其适应能力较差。另外,SLA与林下植物P_(max)及ICUE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为预测冬季林下植物光合特征的变化提供重要途径。 孙俊 孙俊 吴雅静 顾洪亮 金宝石关键词:净光合速率 比叶面积 林下植物 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时空分异——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 2025年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资源系统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地区水资源保护和经济良性发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产业经济发展”二元评价体系,引入组合赋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域莫兰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上,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2016~2022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平均增幅达8.93%;(2)空间变化上,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中、上游地区则不同程度上呈现着趋于协调的局面;(3)从增长集聚特征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增长率空间联系较强,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6~2019年各主要地区的“低/低聚类”和“高/高聚类”分布范围都较大,但在2019~2022年其范围缩小并发生了转移。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间的时空差异和区域联系,可为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孙俊 孙俊 闫鸿远 陈香蕾 杜懿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 耦合协调度 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