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鸿毅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篇原子
  • 2篇原子核
  • 2篇数字化
  • 2篇子核
  • 1篇电阻率
  • 1篇叠层
  • 1篇订书机
  • 1篇在束Γ谱学
  • 1篇质子
  • 1篇质子滴线
  • 1篇质子衰变
  • 1篇上升时间
  • 1篇衰变
  • 1篇探测器
  • 1篇推转模型
  • 1篇中子
  • 1篇蒙特卡罗模拟
  • 1篇紧凑式
  • 1篇幻数
  • 1篇沟道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 1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厦门中烁光电...

作者

  • 6篇吴鸿毅
  • 5篇李智焕
  • 5篇华辉
  • 4篇李湘庆
  • 3篇徐川
  • 2篇陈志强
  • 2篇王翔
  • 1篇吴晓光
  • 1篇江栋兴
  • 1篇杨彪
  • 1篇郑云
  • 1篇李晶
  • 1篇竺礼华
  • 1篇陈若富
  • 1篇叶沿林
  • 1篇陆景彬
  • 1篇张双全
  • 1篇楼建玲
  • 1篇李聪博
  • 1篇田正阳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原子核物理评...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质子滴线外奇异原子核的衰变研究
2023年
质子滴线外原子核的质子衰变为研究极端同位旋条件下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提供了关键的谱学手段。首先总结了近年来质子衰变的实验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产生质子滴线外原子核的主要途径、质子衰变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以及对滴线核质子衰变机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最近开展的对^(18)Mg四质子发射现象的实验研究。通过不变质量法,实验上首次观察到超出质子滴线两个中子的新核素^(18)Mg,确定了其基态和2_(1)^(+)态的衰变能量和衰变宽度。实验测得为远离稳定区原子核中N=8壳层能隙的减弱提供了新的证据。对衰变产物的关联分析表明,^(18)Mg基态主要发生连续两步直接双质子衰变过程,经过中间核^(16)Ne的基态衰变到^(14)O。
金瑜倪磊华辉李智焕牛晨阳吴鸿毅
关键词:质子衰变
丰中子区近^(132)Sn原子核的壳演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弱束缚区原子核传统幻数的消失和新幻数的产生一直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前沿研究方向.近年来,基于世界各地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远离稳定线的轻丰中子区,人们已经发现8,20,28传统中子幻数的消失和新中子幻数14,16,34等的出现.在中重丰中子区,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显示,50和82传统中子闭壳随着中质比的增大,有减弱直至消失的趋势.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装置,我们开展了对^(123)Pd和^(125)Pd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在衰变子核^(123)Ag和^(125)Ag的低激发能区发现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异能态.利用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讨论了奇质量Ag同位素核中由πg9/2和πp1/2两个轨道形成的Z=40亚闭壳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发现在N=82处,Z=40亚闭壳能隙可能存在明显的减小.为进一步了解壳演化的微观机制,使用包含张量力的壳模型计算了这个质量区单粒子轨道的演化.结果显示,相比于N=50处,Z=40亚闭壳能隙在N=82处存在明显的减小,张量力对Ag同位素中πg9/2和πp1/2轨道以及Z=40亚闭壳能隙在接近N=82时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志强李智焕吴婧吴鸿毅李湘庆徐川华辉
关键词:幻数
基于数字化的通用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被引量:5
2021年
随着核物理实验研究对象向远离稳定性核区拓展,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获取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短寿命、低产额、高本底实验的需求.近年来,数字化获取系统在核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相对于模拟电子学系统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组近年来开发的一套通用数字化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该获取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南非iThemba LABS等国内外单位的实验终端上开展的多个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吴鸿毅李智焕吴婧华辉王翔李湘庆徐川
关键词:触发参数优化波形分析
LaBr_(3)(Ce)-CsI(Tl)紧凑式叠层反康伽马探测器研制
2023年
本工作研制了一套由圆柱形LaBr_(3)(Ce)主晶体和井形CsI(Tl)次晶体组成的叠层伽马探测器,该探测器主要用于鉴别来自LaBr_(3)(Ce)主晶体的康普顿散射光子并进行反符合测量。两种不同的晶体耦合到同一个光电倍增管上。入射辐射沉积在每一层探测器的能量,可以通过PMT给出的信号脉冲形状差异进行识别。利用Geant4模拟结果,验证了脉冲形状甄别性能和康普顿散射抑制效果。利用^(60)Co伽马源对探测器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探测器本底抑制系数为2.33(1),达到了康普顿本底抑制两倍以上的预期目标。
李天晓吴鸿毅郑云李聪博竺礼华吴晓光陆景彬郑敏赵子豪陈若富魏建德
关键词:蒙特卡罗模拟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被引量:2
2017年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李朋杰李智焕陈志强吴鸿毅田正阳蒋伟李晶冯骏臧宏亮刘强牛晨阳杨彪陶龙春张允孙晓慧王翔刘洋李奇特楼建玲李湘庆华辉江栋兴叶沿林
关键词:硅探测器上升时间沟道效应
A-60和A-8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近年来,人们在很多原子核中发现了具有强M1跃迁、较弱E2跃迁的磁转动结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束γ谱学实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和南非iThemba国家实验室回旋加速器上先后开展了对A-80和A-6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结构的研究.在^(75)As、^(79)Se和^(62)Cu核中发现了高激发磁偶极带结构,利用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的倾斜轴推转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研究表明,^(75)As和^(79)Se核中磁偶极带的角动量形成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磁转动剪刀机制,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它们只有中子角动量J_(ν)向总角动量方向出现了较大角度的闭合,而质子角动量J_(π)基本上保持不动,总角动量的倾斜角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向x轴方向闭合).这种只有一个剪刀片闭合的角动量形成机制被形象地称为订书机机制.
罗迪雯徐川吴鸿毅张双全李湘庆李智焕华辉
关键词:在束Γ谱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