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翠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弱激光照射对受张应力刺激的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通过建立人牙周膜细胞(hPDLCs)体外张应力加载模型,探讨弱激光照射(LLLI)对受张应力刺激的hPDLCs成骨分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青少年(12~16岁)因正畸治疗拔除的双尖牙根中1/3牙周膜组织,进行hPDLCs原代分离培养。取第4代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张应力加载组(B组)和张应力加载并LLLI组(C组),接种于6孔板中。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加力前及加力后2、6、12、24h时各组细胞成骨分化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ALP)和核心结合因子(Runx2)的表达。结果 C组细胞加力2h时ALP即出现高表达,6h时Runx2出现高表达,而B组细胞两指标则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至24h时达到峰值。加力后不同时间ALP、Runx2蛋白表达量C组>B组>A组,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71.19,P<0.05)。结论LLLI能够加快并增强受周期性张应力刺激的hPDLCs成骨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
- 李琳琳刘珺刘昌翠张晨姜委杰林炜
- 关键词:牙周膜
- 不同强度的低能量激光照射对正畸牙齿移动速度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在正畸力作用下,不同强度的低能量激光照射对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为临床确定最佳的照射强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固定矫治患者24名,将48颗上颌尖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2(每组16颗),采用上颌微种植钉支抗150g力拉双侧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在加力后第0、3、7、14天分别对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上颌尖牙进行低能量激光照射,实验组1为20 s/位点,实验组2为40s/位点,对照组只加力无照射。每4周复诊一次,检测牵引力值并重复激光照射1次,研究周期16周。分别制取患者初始及结束时上颌石膏模型,测量并分析比较各组尖牙远中移动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尖牙远中移动距离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实验组1与对照组、实验组1与实验组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强度的低能量激光照射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效能不同,临床应用时应该选择适宜的照射强度。
- 姜委杰刘珺林炜弋中萍刘昌翠张晨
- 关键词:低能量激光牙齿移动正畸
- 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病例上前牙内收前后牙根及牙槽骨变化的CBCT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拟采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技术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患者在拔牙内收后上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矫治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尽...
- 刘昌翠
- 关键词:拔牙术牙根吸收
- “2×4”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合的疗效及随访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2×4"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合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定期随诊,观察疗效的稳定性。方法选择替牙期前牙反合30例,应用"2×4"矫治技术粘结托槽和颊面管,使用镍钛圆丝排齐前牙。主弓丝换至0.018英寸不锈钢圆丝后,配合Ⅲ类牵引进行矫治,每4周复诊一次,待前牙反合解除,磨牙关系稳定2~3个月后结束矫治。治疗结束后,嘱患者第3、6、12个月定期随诊。结果 3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前牙反合均解除,上下颌前牙排齐整平,定期随诊治疗效果稳定,仅1例出现前牙对刃。结论 "2×4"技术配合颌间Ⅲ类牵引,能有效解除替牙期前牙反合,改善面型,且疗效稳定,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矫治技术,值得推广。
- 刘昌翠刘珺姜委杰弋中萍张晨
- 关键词:前牙反合替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