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南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断层
  • 3篇地震解释
  • 3篇断层转折褶皱
  • 3篇褶皱
  • 3篇龙门山
  • 2篇隐伏
  • 2篇隐伏断裂
  • 2篇隐伏活动断裂
  • 2篇中段
  • 2篇龙门山中段
  • 1篇震区
  • 1篇三维地形
  • 1篇山前
  • 1篇水域
  • 1篇滑脱层
  • 1篇活动断层
  • 1篇构造环境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构造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王振南
  • 3篇鲁人齐
  • 3篇徐锡伟
  • 2篇蔡明刚
  • 2篇李英强
  • 2篇何登发
  • 1篇何宏林
  • 1篇张学丰
  • 1篇刘波
  • 1篇谭锡斌
  • 1篇李海鸥
  • 1篇吴熙彦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域三维地形与活动断层探测研究--以西昌邛海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探测技术和方法比较成熟,但针对水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采用AAE浅层剖面仪,首次对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进行探测。探测剖面可以清楚地揭示水底反射界面、水下淤泥层底部与浅部沉积层的反射界面、浅部沉积层底部界面反射界面。文中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及其DSI插值法对探测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初步给出了邛海水域三维地形结构;同时在多条探测剖面上,发现了则木河断层错断浅部沉积层和水下淤泥层的证据,表明该断层已延伸至邛海水域。探测结果对研究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文中还分析和探讨了浅层剖面仪工作的特点、参数以及探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的探测研究结果,可以为水域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蔡明刚鲁人齐何宏林徐锡伟王振南李海鸥吴熙彦
关键词:三维地形活动断层
龙门山中段山前彭县隐伏活动断裂三维构造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彭县隐伏断裂是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其构造特征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生长的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其被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较厚地层所覆盖,该断裂的构造样式、三维空间展布、形成机制以及发震能力等问题尚不明确。文中利用多条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与钻井资料,对彭县隐伏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三维断层模型;同时根据断层相关褶皱与褶皱调节断层原理,对彭县隐伏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山前的浅层构造变形与中下三叠统的滑脱层f 1密切相关。该滑脱层一直向E延伸至四川盆地西部的龙泉山,彭县隐伏背斜为该滑脱层f 1之上的低角度断层转折褶皱,彭县隐伏断裂则发育在彭县隐伏背斜膝折带的前翼,是一条高角度(50°~60°)的逆断裂,走向NE-SW,总长约50km;彭县隐伏断裂与龙门山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并不相连,非同一条断裂。彭县隐伏断裂与彭县隐伏背斜褶皱轴的走向一致且断距较小,该断裂的形成与背斜前翼褶皱变形有关,分析认为是一条褶皱调节性断层。文中系统地揭示了彭县隐伏活动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进一步分析断层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了依据。
王振南鲁人齐徐锡伟何登发何登发蔡明刚罗佳宏
关键词:地震解释断层转折褶皱龙门山中段
挤压构造环境下隐伏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
新生代以来,受到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直为挤压构造环境。龙门山发育大量逆冲断层,其山前存在多条隐伏断裂。彭县隐伏断裂作为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的生长方式和过程...
王振南
关键词:地震解释断层转折褶皱龙门山中段
龙门山南段芦山震区浅层沉积与构造变形——对深部发震构造的约束被引量:7
2017年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M_W6.7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芦山地震发生后,针对发震断层是高角度还是低角度断层?断层的归属、性质和地震构造模型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议.本次研究采用了芦山震区的三条高精度二维人工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钻井资料,对芦山震区浅层沉积与构造变形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同时综合了震源机制解、小震重定位结果以及深地震探测剖面,并结合龙门山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对震区地质构造进行解析.研究认为龙门山南段主要发育了三套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并控制了上地壳形变,呈现多层滑脱、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复杂特征.2013年芦山地震的主要活动断层发育在深部约20 km滑脱层之上,倾向NW、倾角较陡大约在45°~50°,并产生反冲断层形成Y字状结构.地震地质解释表明,芦山地震的同震活动断层没有突破中生界和新生界,并非先前认为的双石—大川断裂(F4)或山前大邑隐伏断裂(F6);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基底盲冲断层;深地震反射结果进一步揭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早期(古生代)形成的正断层.研究认为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符合简单剪切断层转折褶皱模型(Simple-shear Fault-Bend Fold),2013年芦山地震为一次非特征型地震.晚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强烈挤压持续作用下,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并产生了芦山地震.这种深部隐伏断层活化产生的特殊型地震,无疑增加了龙门山地区地震灾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鲁人齐徐锡伟何登发刘波谭锡斌张学丰李英强王振南
关键词:地震解释滑脱层断层转折褶皱龙门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