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冰川

作品数:22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科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缺损
  • 9篇骨缺损
  • 8篇骨折
  • 5篇疗效
  • 4篇手术
  • 4篇四肢
  • 4篇3D打印
  • 3篇植入
  • 3篇四肢骨
  • 3篇肱骨
  • 3篇肱骨近端
  • 3篇微创
  • 3篇临床疗效
  • 3篇内固定
  • 3篇近端
  • 3篇假体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骨折

机构

  • 22篇北京大学第三...
  • 5篇北京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刘冰川
  • 19篇田耘
  • 15篇周方
  • 7篇张志山
  • 7篇姬洪全
  • 6篇侯国进
  • 5篇郭琰
  • 3篇温鹏
  • 3篇刘忠军
  • 3篇吕扬
  • 3篇郑玉峰
  • 2篇任辉辉
  • 1篇谷禹
  • 1篇高山
  • 1篇曹河圻
  • 1篇周方
  • 1篇许蕊凤
  • 1篇邓述华
  • 1篇田华
  • 1篇周子健

传媒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激光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打印假体在上肢围关节骨缺损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因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手段在围关节区应用受限,肿瘤、创伤、感染和翻修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上肢围关节骨缺损的临床处理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难题。应用3D打印假体植入直接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已在临床逐渐获得接受与推广,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停留于病例报告,缺少相关综述报道。本文于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和收集2010—2022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汇集3D打印假体治疗上肢围关节骨缺损的相关临床研究,从假体结构、重建解剖部位、临床应用背景及临床疗效等角度进行综述分析,旨在总结3D打印假体在上肢围关节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明确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为未来的3D打印骨科材料及临床研究提供指导。
高倚天刘冰川周方周方周方郑玉峰
关键词:上肢肢体重建
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在四肢骨缺损专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究以“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教学模式在四肢骨缺损专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参与临床管理四肢骨缺损患者的医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住培组(52名)与进修组(58名)。针对四肢骨缺损专病进行教学培训,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教学、感染伤口换药、多学科讨论、数字化手术模拟与手术实操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考核、实际管理患者临床能力的客观评价、满意度调查等。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医生培训后的理论知识[(32.4±6.7)与(42.2±3.8)]与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得分[(19.6±2.0)、(20.8±2.2),(20.5±2.5)、(21.5±2.3)]都有提高(P<0.05);培训后,住培组的6个客观评价指标得分[(8.3±0.8)vs.(6.9±1.1),(7.4±0.7)vs.(6.3±1.5),(7.2±1.3)vs.(5.0±1.4),(7.9±1.2)vs.(4.0±1.5),(8.4±0.8)vs.(6.4±1.6),(40.3±2.6)vs.(28.6±2.4)]均有提高(P<0.01),而进修组在四肢骨缺损专病的理解程度[(8.1±0.9)vs.(7.2±1.1)]、面对复杂骨缺损病例的自信心[(8.1±1.2)vs.(6.6±0.9)]、骨缺损修复手术的空间思维能力[(8.6±0.8)vs.(7.3±0.9)]、实际管理骨缺损患者的总体临床表现[(41.4±2.3)vs.(37.3±1.8)]4个方面有提升(P<0.01)。住培组与进修组对这种综合创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5.3±3.2)分和(94.8±2.8)分。结论以“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教学模式可在短时间内提高住培医生的专病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满足进修医生对学习手术技术及先进诊疗理念的实际需求。
刘冰川李星材杨钟玮侯国进周方田耘
关键词:四肢骨缺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肱骨近端骨折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近端4枚锁钉及远端2枚锁钉(简称"近四远二")的生物力学稳定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特点。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微创组采用"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非微创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为了研究对于不同类型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我们同时进行了不同Neer分型患者的比较。术后复查肩关节X线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水平。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17例,微创组45例,非微创组72例,平均年龄(61.5±1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6例,三部分骨折63例,四部分骨折8例。微创组患者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2±17.1))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18例,Neer三部分骨折23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非微创组患者男27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1±17.7)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28例,Neer三部分骨折40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两组数据在性别(P=0.975)、年龄(P=0.545)及骨折类型(P=0.75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与非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8±1.1)d和(4.3±1.3)d(P=0.023),手术时间分别为(67.8±14.9)min和(102.3±34.1)min(P<0.001),失血量分别为(21.3±6.5)m L和(181.5±55.6)m L(P<0.001),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1±0.9及6.5±0.8(P=0.032),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1±4.3及63.4±4.9(P=0.006),在这些方面微创组具有显著优势。对于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骨折,微创组的术后1周VAS评分(5.9±0.8)及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66.6±3.7)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2.2%)、外展受限1例(2.2%);非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3例(4.2%)、外展受限2例(2.8%),两组
刘冰川杨钟玮周方姬洪全张志山郭琰田耘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
手术治疗伴有强直性脊柱炎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伴有强直性脊柱炎(AS)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至2017年间采取手术治疗的15例伴有AS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59.4±12.6)岁(44~81岁),确诊AS时间(28.9±14.9)年(12~60年)。结合影像学资料及查体结果,采用AO分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胸腰椎骨折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对患者术前骨折形态及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手术方式为后正中入路骨折椎体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等。结果术前AO分型A3型1例,B2型9例,B3型3例,C1型1例,C2型1例;术前ASIA评级A级1例,B级4例,C级2例,D级4例,E级4例;术前TLICS评分4分3例,6分2例,7分2例,8分5例,9分3例。出院时3例(27.3%)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得到改善,其中1例A级升至B级,2例B级升至C级。随访时间为3~114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36.4%)神经功能较出院时改善,其中2例B级升至C级,1例C级升至D级,1例D级升至E级。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实现骨性愈合,7例患者达到行走无需辅助,2例患者虽需拄拐行走,但能基本满足正常生活需求。随访期间1例(6.7%)患者出现肌间静脉血栓合并肺部感染,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伴有AS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可实现椎体骨折复位及稳定固定,有助于骨性愈合,并部分改善神经功能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刘冰川姬洪全周方田耘张志山郭琰吕扬杨钟玮侯国进孙川邢永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基于“精准骨科”的四肢骨缺损重建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底清创及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应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骨缺损。常规复查X线及CT,定量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上肢功能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例骨髓炎感染复发。余13例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平均随访18.0月(12~26个月),末次随访日常生活肢体疼痛VAS评分平均2.4分(2~4分),ADL评分94.2分(90~95分),1例肱骨缺损患者DASH评分31.7分,12例下肢骨缺损患者LEFS评分42.0分(38~47分),满意度9.3分(9.1~9.5分)。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可实现假体稳定及新骨再生,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
刘冰川孙川侯国进杨钟玮刘忠军田耘周方
关键词:骨缺损
大鼠骨折模型局部注射C型钠尿肽(CNP)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C型钠尿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对于大鼠骨折的愈合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方法 36只12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股骨干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组1大鼠在断骨后,在骨折处局部注射溶于1 ml凝胶中的25μg CNP;组2大鼠在断骨后,在骨折处局部注射凝胶1 ml;组3大鼠在断骨后,在骨折处局部注射医用生理盐水1 ml。在建模后每周对大鼠进行X线扫描检测。第3周时,随机从每组中各选取7只大鼠,在接受X线扫描后处死,股骨接受Micro-CT扫描检测。每组剩余的5只大鼠在第4周接受X线扫描后处死,股骨接受Micro-CT扫描检测。收集建模后第3、4周股骨及骨折部位样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X线显示组1在术后第3、4周均出现大鼠骨折部位骨桥的形成,组2、3所有大鼠直至实验结束也未出现骨折端有骨桥形成。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第3周组1骨折端骨痂体积为(187.655±62.864)mm3,高于组2(137.703±52.592)mm3和组3(176.493±75.193)mm3,但无统计学差异(F=1.167,P=0.334);术后第4周组1、2、3的骨折端骨痂体积分别为(242.853±139.252)、(242.460±64.844)、(226.274±77.418)mm3,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45,P=0.956)。组1第3周时4只大鼠达到骨折愈合标准,组2、3未出现骨折愈合大鼠;组1第4周时4只大鼠达到骨折愈合标准,组2、3未出现骨折愈合大鼠。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第3周时,组1中能够完成生物力学检测的大鼠为4只,组2为0只,组3为1只;第4周时,组1中能够完成生物力学检测的大鼠为4只,组2为0只,组3为0只。结论在骨折局部注射CNP对SD大鼠骨折的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正鑫祝腾蛟刘冰川周方田耘
关键词:骨折愈合
四肢骨缺损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9年
四肢骨缺损、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尽管有多种治疗技术可供选择,但仍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造成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及心理痛苦。随着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患者对患肢功能及外形恢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为每例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成为骨科医生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四肢骨缺损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骨科医生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与帮助。
刘冰川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
关键词:四肢骨缺损骨移植牵张成骨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椎体撑开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骨质疏松相关性疾病日趋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因钙量丢失造成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而脆性增加,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容易发生骨折。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疗效往往不理想,并且长期卧床还会引起心、脑、肺、肾等一系列并发症。
刘冰川田耘
关键词:骨水泥渗漏VERTEBRAL后凸相关性疾病老年人生活质量骨强度
新型二代Kyphon球囊与一代Kyphon球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二代Kyphon球囊与一代Kyphon球囊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的61例OVCFs患者共70节手术椎体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应用球囊不同分为KyphonⅠ组与KyphonⅡ组。影像学测量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及再塌陷程度,评价伤椎的撑开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结果:KyphonⅠ组共33例患者38节手术椎体,男性9例,女性24例,年龄66.31±7.85岁;KyphonⅡ组共28例患者32节手术椎体,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68.01±8.63岁。两组患者的术前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住院日、手术时间、平均单节椎体注入骨水泥量及出血量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yphonⅡ组术中的球囊撑开压力(374.14±165.15Psi),明显高于KyphonⅠ组(171.45±97.81Psi)(P<0.05)。两组术后1d及术后12个月的Cobb角度、伤椎前缘高度及前缘高度比值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此外,KyphonⅡ组术后1d伤椎提升高度与Cobb改善角度明显优于KyphonⅠ组(P<0.05);术后12个月KyphonⅠ组Cobb角的再丢失程度较明显(P<0.05)。KyphonⅠ组出现8节椎体(21.05%)骨水泥渗漏,KyphonⅡ组出现1节椎体(3.13%)。术后邻近椎体骨折KyphonⅠ组出现3例(9.09%),KyphonⅡ组出现0例,所有并发症均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对于伴有前壁或侧壁破裂的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新型二代Kyphon球囊相比于一代Kyphon球囊的椎体撑开及稳定效果更加显著,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更低。
刘冰川田耘祝腾蛟杨钟玮周方刘晓光姬洪全张志山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
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应用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的8例Cierny-MaderⅣ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7~79岁,平均54.6岁;缺损部位:股骨干5例,股骨干骺端1例,胫骨干1例,胫骨干骺端1例;缺损长度7.7~15.5 cm,平均10.2 cm。第一阶段:局部感染控制及临时稳定重建(Masquelet技术);第二阶段:3D打印的假体及稳定模式设计;第三阶段:3D打印假体植入及康复。术后记录患者的膝、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功能。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患者从第一次入院到假体植入完成后出院,总治疗时间为65~125 d(平均91.0 d),其中第一阶段用时13~57 d(平均28.7 d),第二阶段用时30~87 d(平均48.3 d),第三阶段用时28~84 d(平均63.0 d),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7例患者在假体置入术后14.7 d(4~42 d)恢复完全负重活动,1例患者因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术后6个月恢复完全负重。8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0°~100°,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35°背屈至40°趾屈。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例,良5例,中1例。结论应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治疗周期短,患者可以早期康复,值得推广。
孙川刘冰川侯国进杨钟玮吕扬周方田耘
关键词:骨髓炎骨重建骨缺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