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雪玲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教育
  • 3篇社会
  • 2篇大学生
  • 2篇社会化
  • 2篇同居
  • 2篇未婚同居
  • 2篇个体社会化
  • 1篇大学生婚恋
  • 1篇大学生婚恋观
  • 1篇新教
  • 1篇新教师
  • 1篇学位
  • 1篇学位研究生
  • 1篇学校教育
  • 1篇仪式
  • 1篇职前教育
  • 1篇质化研究
  • 1篇社会化功能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机构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7篇贾雪玲
  • 1篇张妍
  • 1篇杨昌勇

传媒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世界教育信息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现代教育论丛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走出西方质性研究方法“普适性”和“普世性”的双重迷思——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比较分析
2024年
西方质性研究方法体系通过打造其兼具“普适性”和“普世性”的双重迷思以实现并不断强化在全球的垄断,非西方质性研究者往往身陷其中而难以适应。文章基于对田野实践五要素的中美比较,揭示西方质性研究方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不具“普适性”的现状,继而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框架,破解西方质性方法体系缺乏“普适性”的根源在于其文化不具备“普世性”。在此田野实践的中美比较和文化分析基础之上解构西方质性研究体系的自洽逻辑,进而探索一条走出西方质性研究方法“普适性”和“普世性”双重迷思的本土化路径。
戴园园贾雪玲梁静刘雨婷敖艺陈园园唐丽
关键词:本土化田野文化维度
关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反思——基于对贵州月亮山苗族祭祖仪式的田野考察
2015年
民族地区个人社会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要求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应具有双面性。由于受教育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基于对贵州苗族祭祖仪式的考察及其社会化功能的分析发现,祭祖仪式对个体具有性别角色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功能,其社会化内容和方式等对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基于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个体社会化应回归生活、注重人性、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育模式。
贾雪玲
关键词:学校教育个体社会化
女大学生“未婚同居”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同居女大学生的个案研究
大学生未婚同居是指男女大学生双方自愿的、没有婚姻形式的、以非赢利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两性关系,其实质是非婚姻的两性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传统文化正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开始快速的瓦解,大学生同...
贾雪玲
关键词:女大学生未婚同居教育社会学
文献传递
职前教育的知识培养体系对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1
2007年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近年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是教师能力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快把刚进入教师职业的新教师培养成为专家型教师。在缩短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差距的过程中,职前教育的知识培养体系起着重要作用。
张妍贾雪玲
关键词:职前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
未婚同居大学生婚恋观的质化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十对未婚校园夫妻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调查,了解未婚校园夫妻对同居与爱情、婚姻之间关系的认识与态度,并运用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婚校园夫妻在对同居与爱情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主要分为三种:为了体验性生活而同居、为了爱情非理智同居、为了纯真爱情而同居。在对同居与婚姻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有三类:只同居不考虑结婚、考虑了结婚却未认真对待、为结婚而同居。研究还发现,未婚校园夫妻的婚恋观具有理智与非理智相结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男女差异性与不成熟性的特点。
贾雪玲杨昌勇
关键词:大学生未婚同居婚恋观质化研究
月亮山苗族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研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知识与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系统地、有组织地、有逻辑地传授个体科学文化知识。但个体存在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尤其...
贾雪玲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
文献传递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探析
2015年
现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以"工具理性"为主,忽视"价值理性",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的价值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背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鉴于此,本研究在韦伯理性二分法理论基础上提出,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哲学取向上,应融合"以用为本"与"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与个体的和谐发展;经济取向上,应依据市场变化培养学生"可就业能力"、"求职能力"、"保职能力"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贾雪玲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