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辉

作品数:174 被引量:731H指数:15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0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5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8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0篇腰椎
  • 23篇细胞
  • 19篇糖尿
  • 19篇糖尿病
  • 19篇
  • 18篇多孔
  • 17篇蛋白
  • 17篇肾病
  • 17篇内固定
  • 16篇术后
  • 16篇椎弓
  • 16篇椎弓根
  • 15篇肾康
  • 14篇肾康丸
  • 14篇糖尿病肾病
  • 14篇颈椎
  • 14篇康丸
  • 12篇螺钉
  • 10篇椎间盘
  • 9篇腰椎间盘

机构

  • 118篇南方医科大学
  • 35篇唐山市第二医...
  • 25篇广东省第二人...
  • 20篇华北理工大学
  • 13篇河北联合大学
  • 9篇泸州医学院附...
  • 6篇河北联合大学...
  • 5篇暨南大学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江门市中心医...
  • 4篇唐山市协和医...
  • 4篇广州知汇云科...
  • 3篇汕头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173篇张辉
  • 73篇靳安民
  • 47篇闵少雄
  • 19篇魏连波
  • 15篇李森
  • 15篇龙海波
  • 14篇钟娟
  • 14篇姚伟涛
  • 13篇朱立新
  • 13篇王茜
  • 12篇周治来
  • 10篇李琪佳
  • 10篇于博
  • 10篇王瑞
  • 9篇张力
  • 9篇薛忠林
  • 9篇周伟东
  • 8篇徐汪洋
  • 8篇童斌辉
  • 8篇敖俊

传媒

  • 1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0篇中国组织工程...
  • 10篇中国组织工程...
  • 8篇中国矫形外科...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实用医学杂志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中国临床康复
  • 6篇中国骨与关节...
  • 5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重庆医学
  • 3篇中国数字医学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成药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8篇2021
  • 12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4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20篇2010
  • 6篇2009
  • 16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19篇2005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对软骨细胞黏附、增殖和分泌功能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Ta)对软骨细胞黏附、增殖和分泌功能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软骨缺损、促进软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将不同浓度RGD肽及Ⅱ型胶原(ColⅡ)吸附于多孔钽表面,分为Ta-RGD组、Ta-ColⅡ组、Ta-RGD/ColⅡ0.2g·L-1组、Ta-RGD/ColⅡ1.0g·L-1组、Ta-RGD/ColⅡ5.0g·L-1组、Ta-RGD/ColⅡ10.0g·L-1组及纯Ta组。分离培养新西兰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取第2代细胞种植于修饰前后多孔钽使其成为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RGD/软骨细胞/多孔钽复合物形貌特征以及软骨细胞生长状态,沉淀法检测多孔钽修饰前后软骨细胞黏附率,MTT法检测多孔钽修饰前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水平,羟脯氨酸法测定软骨细胞分泌功能。结果:多孔钽经RGD修饰后各组软骨细胞黏附率均高于修饰前(P<0.05),其中黏附效果最好的是4h的Ta-RGD/ColⅡ5.0g·L-1组,同时各组间黏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各组软骨细胞在修饰后的多孔钽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分泌细胞外基质覆盖于多孔钽表面;MTT检测,多孔钽经RGD修饰后各组软骨细胞增殖水平均高于修饰前(P<0.05),其中增殖效果最好的是13d的Ta-RGD/ColⅡ1.0g·L-1组;羟脯氨酸检测,Ta-RGD/ColⅡ1.0g·L-1组羟脯氨酸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RGD多肽可有效加强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的黏附及增殖,对软骨细胞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甘洪全王茜张辉赵宏坤王辉宋会平毕成王志强李琪佳
关键词:软骨细胞
国产多孔钽对MG63细胞中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和钙结合蛋白A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背景:目前有证据已证实国产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性能,但具体的成骨机制及对成骨因子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国产多孔钽材料对MG63细胞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及钙结合蛋白A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MG63细胞接种于24孔板,分3组培养:空白组加入常规培养基,钽浸提液组加入多孔钽材料浸提液,钽支架组加入多孔钽材料与常规培养基。培养第1,3,5,7,9天,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培养第5天,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和钙结合蛋白A4的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钙结合蛋白A4、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3组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比较无差异(P> 0.05);(2)钽支架组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分泌高于空白组、钽浸提液组(P <0.05),钽浸提液组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分泌高于空白组(P <0.05);钽支架组钙结合蛋白A4分泌低于其他两组(P <0.05);(3)钽支架组中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钽浸提液组(P <0.05),钽浸提液组中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P <0.05);钽支架组钙结合蛋白A4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组、钽浸提液组(P <0.05);(4)结果表明,国产多孔钽材料可促进MG63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谷氨酰转氨酶2,抑制其分泌钙结合蛋白A4。
陈婧婧王茜崔逸爽滕雪峰张辉李琪佳
关键词:MG63细胞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 探讨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 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X线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注射磷酸钙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结果 2 2例手术前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 9.4 %、83.1%、2 2 .8°、36 .2 % ,手术后分别为92 .5 %、95 .7%、3.6°、12 .4 % (P<0 .0 5 )。术后无新的神经症状出现;椎管内及椎间孔无明显渗漏。随访5~16个月,除2例神经功能A级脊髓神经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恢复;无内固定失败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瑞靳安民张辉吴继功宋富立姚伟涛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内固定椎体成形术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人工骨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背景:为改善羟基磷灰石强度低、韧性差的缺点,尝试将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聚羟基丁酸戊酯和高亲水性材料聚乙二醇与之共混制备复合材料。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Nano-HA-PHBV/PEG)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并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体内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及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自制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和Nano-HA-PHBV/PEG人工骨。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15mm节段性骨缺损,左侧植入Nano-HA-PHBV/PEG人工骨为实验组,右侧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术后2,4,8,16,24周分别处死6只兔子取材,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缺损修复区骨密度;术后4,8,16,24周在骨密度测试结束后切取完整桡骨标本,行三点抗弯试验测量弯曲强度。结果:X射线显示4周后两组骨缺损处植入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骨缺损处均有新骨形成;实验组新骨密度在材料植入8周后开始高于对照组(P<0.05);16,24周时实验组桡骨弯曲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ano-HA-PHBV/PEG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其成骨能力优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冯伟靳安民张辉薛忠林闵少雄敖俊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聚乙二醇人工骨骨缺损
成骨诱导因子缓释系统修饰国产多孔钽对MG63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4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国产多孔钽有利于MG63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可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目的:进一步探讨成骨诱导因子缓释系统修饰的国产多孔钽对MG63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化合物凝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15%的成骨诱导因子溶液,构成成骨诱导因子缓释系统。取第3代MG63细胞,分别接种于单纯多孔钽表面(对照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化合物凝胶涂覆的多孔钽表面(凝胶涂覆组)、成骨诱导因子缓释系统涂覆的多孔钽表面(缓释系统涂覆组),共培养5 d后,利用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材料表面细胞骨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RT-qPCR检测材料表面细胞Ⅰ型胶原、骨桥蛋白、RUNX-2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鬼笔环肽染色显示,MG63细胞在3组多孔钽表面及内部黏附生长,细胞分泌的基质覆盖在材料表面;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缓释系统涂覆组细胞增殖快于对照组、凝胶涂覆组(P<0.05);③Western blot、RT-qPCR检测显示,缓释系统涂覆组Ⅰ型胶原、骨桥蛋白、RUNX-2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凝胶涂覆组(P<0.05);④结果表明,经成骨诱导因子缓释系统修饰的国产多孔钽有利于MG63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及分化。
郭小玲李粤源徐田杰张辉王志强王茜
关键词:MG63细胞缓释系统
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包裹载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将细胞密度为1×106个/ml的SaoS-2细胞悬液,接种培养5d。用CCK-8试剂在免疫酶标仪上测定其吸光度值。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数为2×107/ml,取0.2ml肿瘤细胞于每只裸鼠左臀部消毒后皮下接种。从生理盐水调整的细胞数为2×107/ml的细胞悬液中取0.1ml,再分别加入3种已配制好的骨水泥浸提液0.1ml,分别按高、中、低剂量注射于每只裸鼠右耳后、左耳后及右臀部。每天观察裸鼠的活动、注射部位的皮肤和肿瘤生长情况。于实验第12天称瘤体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常规HE染色观察。结果不同剂量组的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浸提液有一定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各组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以高剂量组最强,低剂量组最弱。各浸提液组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高剂量组抑瘤率达61.0%(P<0.05),剂量越小,抑瘤率也越小。HE染色后,大剂量浸提液组中可出现广泛的肿瘤坏死,肿瘤数量明显较少,而小剂量的浸提液抑瘤作用不明显,和模型组的肿瘤组织差异不明显。结论包裹多柔比星骨水泥的浸提液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张辉薛忠林靳安民李森叶建东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多柔比星抗肿瘤活性
基于低功耗蓝牙定位技术的手术室移动设备定位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定位技术的手术室移动设备定位管理系统,用于追踪、查看和管理手术室内常用、贵重的麻醉设备。方法:本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主要由局域网交换机、蓝牙主机装置、蓝牙从机装置、服务器组成,软件主要是数据库、用户显示界面。利用局域网收集每个房间的蓝牙信号,通过服务器写入数据库,用户在电脑显示界面上搜索需要的设备即可显示位置。结果:本系统可以实现和获取医疗设备或仪器的工作位置,定位结果满足要求,系统工作稳定,界面一目了然,所有硬件维护少,体积小,充满1次电可以使用2年。结论:本系统解决了手术室内设备的定位问题,目前已在临床中使用,效果满意。
梁佳妮文志有张辉
关键词:室内定位系统医院信息化
胫骨高位截骨术失败相关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老年人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间隙变窄等症状,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1]。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治疗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一项重要保膝手术方式,其主要是通过胫骨近端截骨,把力线从发生炎症和磨损严重的膝关节内侧间室,转移至相对正常的外侧间室,从而减轻内侧间室负荷,减轻关节炎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可推迟或避免行关节置换[2]。
郭冲张佳豪李粤源贾鑫玮张辉王茜王志强
关键词: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炎症状胫骨近端内翻畸形关节间隙膝关节疼痛
肺腺癌骨转移癌痛患者外周血转录组学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肺腺癌骨转移癌痛(metastatic bone pain,MBP)患者外周血转录组学以阐释其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肺腺癌骨转移住院患者11例,其中5例患者符合典型骨转移癌痛表现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分(MBP组),6例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C组)。收集两组患者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R语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对DEGs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获得最显著蛋白表达模块及关键基因,并结合TCGA临床数据对关键模块内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获得差异基因共2332个,其中上调基因1647个,下调基因685个。GO和KEGG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转导通路和p53信号转导通路上。通过PPI网络分析及生存分析,筛选出4个关键节点基因(CXCL1、CXCL10、CXCR4和GNG7),其中GNG7与肺腺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结论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CXCL10、CXCR4与GNG7可能作为MBP的重要预测因子和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林中原王益敏张辉林世清刘德成唐可京张朝晖窦云凌
关键词:肺腺癌骨转移癌痛RNA-SEQ
胸背部膜椎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9年
目的探索胸背部膜椎韧带(meningovertebral ligaments)的性状和临床意义。方法取正常成人胸椎防腐标本,自两侧椎弓根处打开椎管,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形态、走行方向、附着点位置和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或直径及厚度。结果胸椎硬脊膜背部膜椎韧带将硬脊膜连于黄韧带或椎板。膜椎韧带在胸椎,特别上胸椎水平即第1胸椎~第7胸椎(T1~T7),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下胸椎水平即第7胸椎~第12胸椎(T7~T12),韧带的出现率自上向下呈上升趋势。膜椎韧带在黄韧带上出现率明显高于椎板。韧带的长、宽、厚无明显阶梯性或节段性规律。韧带长度多变,5.45~31.11mm,最宽2.70mm,最厚0.49mm。同一节段韧带以1束者居多,呈前上后下走行,质地较为坚韧。膜椎韧带向前延入硬脊膜成为硬脊膜的一部分。部分韧带有血管伴行或与血管相连。膜椎韧带形态有4种类型即条带型、条索型、"Y"字型、薄片型。结论胸椎硬脊膜背部与黄韧带及椎板间有正常连接的膜椎韧带。根据其解剖特点,膜椎韧带可能是造成胸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和硬脊膜外出血的解剖学原因,建议术中先行辨认并妥善处理,以最大程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陈荣滋陈培基陈昆郑文忠张辉
关键词:解剖学胸椎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