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肺通气
  • 3篇病人
  • 2篇单肺
  • 2篇单肺通气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术后呼吸衰竭
  • 2篇术前
  • 2篇双肺
  • 2篇体位
  • 2篇通气
  • 2篇通气功能
  • 2篇全麻
  • 2篇全麻病人
  • 2篇麻醉
  • 2篇呼吸功
  • 2篇呼吸功能不全
  • 2篇肺通
  • 2篇肺通气功能
  • 2篇不同体位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结核病...

作者

  • 5篇耿万明
  • 5篇刘伟
  • 5篇苏跃
  • 5篇郑辉
  • 3篇高广阔
  • 3篇王春
  • 2篇胡正芳

传媒

  • 3篇结核病与胸部...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体位对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呼吸力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不同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科手术病人12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3-63岁,体重62-85 kg。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摆放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分别行双肺通气、左肺通气、右肺通气。经气道旁路监测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 (Raw)、胸肺顺应性(C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每次通气10 min后采集数据。结果双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右侧卧位的Peak升高,CT降低;单肺通气时,与平卧位及下侧肺比较,上侧肺的Peak升高,CT、PETCO2降低;右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右侧卧位的CT升高;双肺通气和左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侧卧位的Raw升高(P<0.01)。结论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前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较大,双肺通气时体位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时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单肺通气侧卧位时, 上侧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
刘伟苏跃耿万明郑辉高广阔王春胡正芳
关键词:体位全身麻醉
术前肺通气功能与术中肺通气功能和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刘伟苏跃耿万明郑辉
关键词:肺功能试验呼吸功能不全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结核手术的麻醉管理被引量:2
2006年
脊柱结核是一种较常见的骨科疾病,病人经一段时间的抗结核治疗后,多数需行手术治疗。手术包括椎旁脓肿清除、颈、胸、腰椎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及病灶内植骨等。这类病人一般体质较弱,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病人常伴营养不良、有长期卧床史、心肺功能较差、肺活量降低、窦性心动过速、低血色素、低蛋白血症、低血钾、低血钙等.尤以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更为明显。给麻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耿万明苏跃刘伟郑辉高广阔王春胡正方
关键词:麻醉管理脊柱结核高龄病人窦性心动过速胸椎结核后路内固定
术前、术中肺通气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
2007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h)、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m)、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测定脉冲震荡肺功能: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Hz和20Hz时粘性阻力(R5、R30)。分别记录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和开胸单肺通气后双肺气道峰压(Tpeak)、双肺胸肺顺应性(TCT)和单肺气道峰压(Opeak)、单肺胸肺顺应性(OCT),取其平均值。Opeak和O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O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呈线性关系(R2=0.504),OCT与Zres、身高、VC和RVfrLC%呈线性关系(R^2=0.602)。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MMEFw均降低(P〈0.01)。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n%≤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和胸肺顺应性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相关。中度肺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行胸科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风险性大: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刘伟苏跃耿万明郑辉
关键词:呼吸功能试验肺肿瘤
不同体位对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呼吸力学的影响
2007年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不同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科手术病人1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3~63岁,体重62~85kg。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摆放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分别行双肺通气、左肺通气、右肺通气。经气道旁路监测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每次通气10min后采集数据。结果双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右侧卧位Peak升高,CT降低;单肺通气时,与平卧位及下侧肺比较,上侧肺Peak升高,CT、RETCO2降低;右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右侧卧位CT升高;双肺通气和左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侧卧位Raw升高(P〈0.01)。结论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前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较大,双肺通气时体位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时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单肺通气侧卧位时,上侧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
刘伟苏跃耿万明郑辉高广阔王春胡正芳
关键词:体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