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颖

作品数:64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6篇儿童
  • 20篇动脉
  • 15篇缺损
  • 14篇心脏
  • 14篇先天性
  • 13篇先天
  • 12篇间隔缺损
  • 11篇介入
  • 10篇心肌
  • 10篇肺动脉
  • 9篇心肌病
  • 9篇心脏病
  • 9篇室间隔
  • 9篇室间隔缺损
  • 9篇肌病
  • 9篇封堵
  • 8篇先天性心脏
  • 8篇先天性心脏病
  • 8篇介入治疗
  • 7篇冠状

机构

  • 64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64篇郭颖
  • 44篇李奋
  • 42篇高伟
  • 39篇傅立军
  • 37篇刘廷亮
  • 26篇黄美容
  • 19篇黄美蓉
  • 18篇徐欣怡
  • 14篇章旭
  • 9篇陈树宝
  • 9篇沈捷
  • 8篇李筠
  • 7篇张玉奇
  • 6篇吴近近
  • 4篇沈捷
  • 4篇孙锟
  • 3篇刘春晓
  • 3篇王剑
  • 3篇袁浪
  • 3篇黄敏

传媒

  • 13篇临床儿科杂志
  • 10篇中华实用儿科...
  • 8篇中华儿科杂志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THE 22...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介入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5例膜周型VSD患儿均采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进行封堵。封堵后行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评价疗效,术后24 h和1、3、6个月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随访观察。结果心脏超声及左心室造影示膜周型VSD,左室面6.4~9.0 mm,部分假性室隔瘤形成,右室面分流口为2.1~2.9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2.1~3.8 mm。每例患儿均置入1枚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置入的血管塞直径为4~10 mm,平均(6.8±2.3) mm。术毕即刻造影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1例患儿装置下缘存在细丝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其余患儿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无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可用于一些特殊类型尤其是伴有长管状的假性室隔瘤形成的VSD的介入治疗,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性好。
郭颖刘廷亮余志庆黄美蓉高伟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AMPLATZERVASCULAR
支架在肺动脉分支狭窄中的应用
目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其中以右室流出道和/或肺动脉分支狭窄最为常见.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首选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指征、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
郭颖刘廷亮高伟余志庆黄美容李奋傅立军赵鹏军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患者疗效评价
婴幼儿起搏器安装注意事项及随访资料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婴幼儿起搏器安装方法、特点及随访时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选择2000年4月至2011年12月行起搏器安装的婴幼儿,根据病因、年龄、体质量等情况,分别选择心内膜和心外膜起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儿行心房或心室起搏;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行心内膜起搏,起搏导线置入路径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外科手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均行心外膜起搏;起搏器安装后予抗生素治疗5d后出院。随访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检查,并予起搏器程控。结果共46例,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7±0.89)岁;平均体质量(10.93±3.34)kg;心内膜起搏17例,心外膜起搏29例;单腔起搏45例,双腔起搏1例;合并ASD2例,合并PDA2例,均先行介入治疗,然后安装起搏器;36例参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6年,13例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7例因导线移位或脱落更换导线;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病例术后21d恢复房室传导拔除导线,2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出现伤口感染、裂开,1例随访8年出现心功能不全,3例心外膜起搏病例后更换为心内双腔起搏,3例心内膜起搏由单腔起搏变为双腔起搏。结论婴幼儿行起搏器安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心内膜或心外膜起搏,随访注意感染、导线移位、脱落和起搏电池过早耗竭等并发症。
赵鹏军李奋李筠杨健萍陈轶维傅立军郭颖刘廷亮吴近近黄美容高伟
关键词:婴幼儿永久性起搏器随访并发症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第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适应证和方法学,并评价其疗效。方法经4F或5F递送鞘通过顺向或逆向法置入ADO-Ⅱ封堵器,对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中及术后行超声心动图、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分流以及动脉梗阻,随访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49例即刻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及后续随访未出现明显残余分流,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无梗阻;1例ADO—Ⅱ释放后即刻发现降主动脉梗阻,经导管取出ADO—H并以第1代ADO重新进行封堵后降主动脉梗阻缓解,1例术后1个月心脏超声复查发现左肺动脉严重梗阻,通过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及行左肺动脉成形术后梗阻缓解。结论新型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型非窗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方法学适当,效果良好。
吉炜李奋高伟余志庆黄美容傅立军郭颖赵鹏军刘廷亮张玉奇陈轶维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有创性心导管检查对限制性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有创性心导管检查对限制性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27例缩窄性心包炎或限制性心肌病患儿,包括10例最终经手术明确诊断为缩窄性心包炎和17例限制性心肌病进行了心导管检查,记录心导管检查中所有的压力曲线,分析2组疾病压力指标的异同。记录9例局部麻醉患者深呼吸下心腔压力变化曲线。结果限制性心肌病组和缩窄性心包炎组患儿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50.2±12.0) mmHg(1 mmHg=0.133 kPa)及(38.1±6.8) mmHg,左-右心室舒张末压差分别为(7.8±5.5) mmHg及(1.8±4.7) mmHg,右心室舒张末压与收缩压的比值分别为0.27±0.10及0.45±0.2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2、2.787、2.418,均P〈0.05);但2组疾病在上述3项指标均存在结果交叉重叠,且任一指标的诊断敏感性〈66.7%。缩窄性心包炎组患儿在不同的呼吸周期左、右心室充盈曲线呈矛盾运动,而限制性心肌病组患儿表现为左、右心室变化一致。限制性心肌病组右心室/左心室收缩面积指数(SAI)为0.70±0.14,缩窄性心包炎组SAI为1.20±0.0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2,P〈0.01),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心导管检查对于鉴别限制性心肌病及缩窄性心包炎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不同呼吸相右心室/左心室SAI是可靠指标。
郭颖高伟傅立军黄美容刘廷亮徐欣怡章旭
关键词: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导管血流动力学
五月龄婴儿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一例
2021年
婴幼儿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危及生命或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需及时终止;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消融难度大,提示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可能。本文报道1例5月龄婴儿无休止性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的临床及射频消融资料,为国内报道年龄较小、体重较轻的室速消融病例。
余波徐欣怡吴近近郭颖李奋
关键词:婴儿射频消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Pul-Stent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留肺动脉分支狭窄的中长期随访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Pul-Stent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外科术后残留肺动脉分支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因外科术后残留肺动脉分支狭窄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Pul-Stent植入的3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支架植入后的即刻疗效、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33例患儿(男19例、女14例)均成功植入Pul-Stent(经皮导管31例、开胸直视2例),共计植入35枚支架(小型19枚、中型15枚、大型1枚),左肺动脉植入23枚,右肺动脉植入12枚。植入时患儿年龄(6.8±3.1)岁,体重(21.3±8.8)kg。初始扩张球囊直径范围6~16 mm,29例(29/31,94%)经皮植入患儿使用的输送长鞘为8~10 F。支架植入后即刻,33例患儿支架植入处的肺动脉最窄直径从(4.0±1.7)mm增加到(9.1±2.1)mm(t=-21.60,P<0.001);26例经皮植入的双心室纠治术后患儿的跨肺动脉狭窄处的压力阶差由(30.5±12.3)mmHg(1 mmHg=0.133 kPa)降至(9.9±9.6)mmHg(t=12.92,P<0.001),右心室与主动脉压力比值由0.57±0.14降至0.44±0.12(t=7.44,P<0.001);5例腔肺静脉吻合术后患儿上腔静脉压力由(17.0±1.9)mmHg降低至(14.0±0.7)mmHg(t=2.86,P=0.046)。除2例患儿因其他心脏畸形再次外科手术时死亡,余31例患儿随访(5.3±1.6)年均临床稳定,经胸X线片发现1枚支架断裂。16例患儿复查心导管检查,发现1枚支架再狭窄,余支架形态良好。9例患儿行后扩张,过程均顺利,无支架断裂、移位及动脉瘤形成。8例患儿行心脏CT评估,支架内径较植入后无明显变化,未见支架狭窄及断裂。4例患儿行心脏磁共振成像,受伪影影响,无法准确评估内径和肺血流灌注。结论Pul-Stent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和径向支撑力,后期可进一步后扩张以适应儿童生长发育,治疗外科术后残留的肺动脉分支狭窄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徐欣怡刘廷亮郭颖章旭吴怡蓓黄美容傅立军李奋高伟
关键词:肺动脉
CRELD1基因过表达对心脏瓣膜相关基质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CRELD1基因过表达对心脏瓣膜相关基质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技术获得CRELD1基因,利用质粒pcDNA3.1(-)构建目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酶切及DNA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HFL-I)(重组质粒组),以空载体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分别作为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Real-Time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中心脏瓣膜基质蛋白Tenascin-C和Aggrecan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重组质粒测序鉴定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序列一致。重组质粒组HFL-I中Aggrecan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HFL-I中Tenascin-C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ELD1基因过表达时可以下调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心脏瓣膜基质蛋白Aggrecan的表达量,为阐明CRELD1基因在房室间隔缺损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陈璇郭颖袁浪张丽黄敏沈捷
关键词:过表达TENASCIN-CAGGRECAN房室间隔缺损
川崎病201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及随访、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0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出院后的随访情况。根据有无CAL将患儿分为两组,对KD引起CAL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例患儿中男128例,女73例,男女比例为1.75?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为1.67岁,其中90.0%的患儿≤5岁。不完全KD(IKD)21例(10.4%)。患儿均接受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其中15例(7.5%)对IVIG治疗无反应,接受了第2次IVIG和(或)激素治疗。201例KD患儿中冠状动脉正常155例(77.1%);CAL46例(22.9%),其中轻度CAL33例(71.7%),中度CAL8例(17.4%),冠状动脉瘤(CAA)5例(10.9%)。冠状动脉正常患儿与CAL患儿间年龄≥1岁、热程≥10d、≥10d开始应用IVIG治疗、IKD和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构成比以及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对以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年龄<1岁(OR=0.372,P=0.020)、≥10d开始应用IVIG治疗(OR=16.250,P=0.000)、对IVIG治疗无反应(OR=24.442,P=0.000)为CAL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CAL患儿中失访2例(4.3%),其余44例随访6个月~7年,39例(84.8%)冠状动脉恢复正常,未恢复5例(10.9%)。结论临床上对<1岁的发热患儿,一旦符合不完全KD的诊断,应及时予IVIG治疗。KD合并中至重度冠状动脉瘤形成者,应行多层螺旋CT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即使急性期冠状动脉无扩张的病例,也应进行长期随访。
徐欣怡黄美蓉李筠郭颖柏屏傅立军赵鹏军李奋高伟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瘤
62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婴儿组(<12个月)和儿童组(≥12个月)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肺转流术转流时间等。结果 62例ALCAPA患儿中婴儿组38例、儿童组24例;婴儿组中位ΔLVDD(实际测得LVDD-该年龄段LVDD正常上限)为13.6 mm(8.4~17.5 mm),儿童组中位ΔLVDD为8.5 mm(3.3~13.7 mm);婴儿组LVEF为(40.6±2.4)%,低于儿童组(59.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患儿完成手术治疗,婴儿组平均心肺转流术转流时间为(137.1±8.4)min,高于儿童组的(105.9±6.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婴儿组术后呼吸机支持中位时间6 d(3~7 d),长于儿童组2 d(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手术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1个月内死亡6例(婴儿组5例、儿童组1例),以后无死亡病例;22例术后1周内出现肺动脉瓣上流速增快(>1.8 m/s)。结论 ALCAPA易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婴儿型临床表现较儿童型重,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高,远期预后较好。
章旭黄美容刘廷亮高伟李奋郭颖付立军徐欣怡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心功能不全儿童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