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清

张清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48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放射
  • 2篇介入放射学
  • 2篇放射学
  • 2篇穿刺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闭塞性
  • 1篇动脉闭塞性疾...
  • 1篇动脉穿刺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支架
  • 1篇性疾病
  • 1篇胸腔
  • 1篇胸腔胃
  • 1篇胸腔胃-气道...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 1篇血管腔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14...

作者

  • 4篇董戈
  • 4篇张希全
  • 4篇张清
  • 3篇朱伟
  • 2篇李长海
  • 2篇郭锋
  • 1篇郭峰
  • 1篇刘海军
  • 1篇刘静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腘动脉穿刺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 lasty,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慢性硬化闭塞19例,采用PTA+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100%(19/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9例股浅动脉闭塞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后,随访3~48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94.74%(18/19),1例股浅动脉逆行SIA并支架置入12个月出现再阻塞,经局部溶栓,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平均0.25(0.12~0.43)和0.89(0.69~1.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动脉逆行SIA是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硬化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张希全张清刘静朱伟董戈郭锋
关键词:内支架介入放射学
23例肾动脉支架植入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疗效探讨
2010年
目的探讨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rtery stenting PTRAS)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对23例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进行了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观察手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肾动脉支架。患者收缩压由术前的180.2±42.3mmHg降至术后的136.5±23.3mmHg(术后第二天血压)(P<0105),舒张压由术前的115.2±32.1mmHg降至术后的85.21±34.3mmHg(术后第二天血压)(P<0.05),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的2.8±0.3种减少为术后的1.3±0.2种(P<0105)。结论 PTRAS可有效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血压。
李长海张清董戈张希全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高血压
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膝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
2010年
目的探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膝以下动脉闭塞性闭塞疾病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6月,采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下肢中小段动脉(膝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94例,其中37例伴有股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17例伴有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70%,63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完全闭塞。结果经PTA+PTAS或单纯PTA后,股浅动脉及动脉狭窄或闭塞均消失;膝以下动脉DEEP球囊PTA即时成功率为100%,63例胫前、后动脉完全闭塞,37例采用顺行内膜下血管成形(subintimal angiop lasty,SIA)再通成功,26例顺行SIA再通失败后,改用胫后动脉(内踝处)穿刺逆行SIA均再通成功,最终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腔内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张希全李长海朱伟董戈郭锋张清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下肢血管腔内技术介入放射学
个体化全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吻合口瘘、胸腔胃—气道瘘、化学灼伤后食管瘘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可取式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连接部吻合口瘘和胸腔胃—主支气管瘘及化学灼伤后食管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667例上消化道良、恶性病变支架植入病例中,食管—胃吻合口瘘63例,胸腔胃—气道瘘11例,化学灼伤后食管瘘17例。瘘口直径0.5~2cm。瘘口部位:食管—胃颈部吻合口瘘7例,食管—胃胸腔内吻合口瘘33例,食管—胃膈下吻合口瘘23例;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9例,胸腔胃—气管隆突瘘2例;化学灼伤后食管上段瘘3例,中段瘘9例,下段瘘5例。均在DSA透视下经口腔植入支架,依据残胃大小及瘘口位置,选定下端为大喇叭口径可取式覆膜支架63枚;气管—支气管分叉型全覆膜支架11枚;全覆硅胶膜长管状"Z"型支架18枚。结果63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及11例胸腔胃—气道瘘和17例化学灼伤后食管瘘,共植入支架92枚。支架植入后分别于2、7、12、17、22、30d,口服碘水DSA下透视检查,所有病例均堵瘘成功。支架取出无一例消化道出血、食管破裂、瘘口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设计个体化可取式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连接部吻合口瘘和胸腔胃—气道瘘及化学灼伤后食管瘘临床疗效肯定,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张希全刘海军董戈郭峰朱伟张清
关键词:食管-胃吻合口瘘胸腔胃-气道瘘个体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