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前臂
  • 2篇静脉
  • 1篇导管
  • 1篇动静脉
  • 1篇血栓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血液透析患者
  • 1篇远端
  • 1篇隧道
  • 1篇透析患者
  • 1篇推拿
  • 1篇内瘘
  • 1篇前臂动静脉
  • 1篇前臂远端
  • 1篇转位
  • 1篇转位术
  • 1篇贵要静脉
  • 1篇改良法

机构

  • 3篇武汉市中西医...

作者

  • 3篇熊飞
  • 3篇何达
  • 2篇邹荣
  • 1篇张英
  • 1篇陈丹
  • 1篇周文祥
  • 1篇李红波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TCC置入术患者70例,置管位置均在右颈内静脉,每周透析3次,根据置管后3个月及12个月内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透析血流量低于200 mL/min,需要调整患者体位或反接透析管路、甚至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分为通畅组和非通畅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身体质量指数、导管尖端位置,以及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等临床资料。通过寻找通畅组与非通畅组之间变量的差异,计算3个月及12个月内的初级通畅率,分析TCC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置管后3个月及12个月的导管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7.1%和62.9%。3个月时,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的初级通畅率(91.2%)明显高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42.8%)及腔房交界处(68.9%)(P<0.05),12个月时,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的初级通畅率有所下降(79.4%),仍明显高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42.8%)及腔房交界处(48.3%)(P<0.05)。在置管后3个月及12个月的通畅组及非通畅组之间,TC及导管尖端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后3个月及12个月导管尖端位置及TC均对导管功能不良有独立预测意义(P<0.05)。结论TCC导管3个月及12个月内导管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较高的TC水平及不良的导管尖端位置。
陈芳邹荣陈丹张璜何达程力熊飞
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
前臂动静脉二次内瘘术中类似推拿手法取出血栓5例
万胜熊飞何达胡炀琳李红波邹荣
文献传递
11例改良法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术临床观察
何达万胜周文祥张英熊飞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