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军
- 作品数:14 被引量:68H指数:6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用神经内窥镜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 2001年
- 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8岁(45~69岁).病因均为高血压病并无脑疝发生.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4 h(8~36 h).全组病例血肿均位于基底节区.出血量平均48ml(36~63ml).术前神志:嗜睡2例,模糊不清5例,浅昏迷1例.
- 杨百春鲍伟民庞力于振国张少军苏贺先刘长文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神经内窥镜手术时机
- 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单鼻孔经蝶手术治疗的110例垂体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神经内镜组53例(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36例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17例)和显微镜组57例(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34例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23例),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内分泌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及功能性肿瘤激素水平下降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肿瘤总全切除率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分别为75.5%(40/53)和70.2%(4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组全切除率和激素水平下降有效率(91.7%,33/36;83.3%,30/36)均高于显微镜组(70.6%,24/34;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内镜组全切除率(41.2%,7/17)和显微镜组(69.6%,1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内镜组(9.4%,5/53)低于显微镜组(24.6%,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镜组(8.3%,3/36;11.8%,2/17)与显微镜组(20.6%,7/34;30.4%,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腺瘤全切除率两种方式虽无明显差别,但对于功能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手术优势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内镜低于显微镜,但对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无差异。
- 韩易姜之全郑夏林李磊娄飞云张少军
- 关键词:垂体腺瘤显微镜神经内镜
- 胎儿颅骨骨膜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评价异体胎儿颅骨骨膜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异体胎儿颅骨骨膜移植修补 12例颅骨缺损 ,定期摄头颅X线片检查成骨情况 ,4例半年穿刺活检。结果 :1年内骨生长 7例 ,3年内全部成骨。无排斥反应。结论 :胎儿颅骨骨膜移植成骨可靠 。
- 于振国张少军苏贺先娄飞云
- 关键词:颅骨
- 出血型烟雾病再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 MMD)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56例MMD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13)和非再出血组(n=4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长期头痛和(或)头晕病史、脉络膜前动脉扩张、手术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头痛和(或)头晕病史(OR=4.661,95%CI:1.221~17.789,P=0.024),脉络膜前动脉扩张(OR=91.200,95%CI:9.680~859.229,P=0.000)、手术(OR=0.190,95%CI:0.038~0.963,P=0.045)为再出血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长期头痛和(或)头晕病史、脉络膜前动脉扩张为MMD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为再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
- 徐德才张少军娄飞云姜之全李健
- 关键词:烟雾病卒中再出血
-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资料,其中14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动脉瘤颈>4 mm或瘤颈体比>1/2。根据动脉瘤的瘤颈及载瘤动脉管径选择不同规格的LVIS支架,使用半释放技术释放支架。结果 25例颅内动脉瘤置入26枚支架(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释放2枚),均成功释放。术后即时血管造影RaymondⅠ级23例,Ⅱ级1例,Ⅲ级1例,出院时及1个月电话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7例半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均无动脉瘤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 李健徐德才张少军苏贺先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
-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 78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痊愈 76例 ,死亡 2例 (1例死于术后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 ,1例死于术后肾功能衰竭 ) ,血肿复发 2例 ,继发性颅内血肿 3例 ,张力性气颅 1例 ,癫痫 1例。结论 :预防和及时处理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马骏苏贺先张少军娄飞云杨百春牛梅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
- 30例小儿外伤性腔隙梗塞的临床分析
- 1999年
- <正>小儿外伤性腔隙梗塞国内外报道甚少。1993年1月~1996年12月我们收治小儿外伤性腔隙梗塞3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平均4.8岁,10个月~11岁。致伤原因:跌伤16例,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打击伤4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无肢体骨折等合并伤。伤时意识情况:16例意识清楚,14例有短暂昏迷(<10min)。
- 杨百春赵武于振国张少军苏贺先娄飞云马骏钱红
- 关键词:儿童腔隙梗塞
-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 比较改良双腔引流管与传统硅胶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手术的患者49例行钻孔置管外引流术,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23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26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置管时间、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蛛网膜例数、感染例数、术后癫痫发生例数、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拔管时血肿残余量(13 ±7) ml,对照组(17 ±8) ml,两组患者在拔管时血肿残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试验组(2.0 ±0.9)d,对照组(2.7 ±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患者,对照组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7例;两组均无发生感染例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癫痫发生例数,试验组术后发生癫痫0例,对照组1例.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引起并发症少,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 孙涛韩易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郑夏林张弢李小绪李磊董小辉孙季威
- 关键词:血肿硬膜下慢性引流术
- 应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脑内血肿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 2002年
- 杨百春鲍伟民庞力于振国张少军苏贺先刘长文
- 关键词:颅内血肿神经外科内窥镜颅脑损伤高血压
- 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自制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的引流效果。方法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需手术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选取56例采用钻孔置管外引流术,并随机分为A组(使用自制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21例)和B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3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残液量、置管天数及拔管时残液量。结果A组术后第1天残液量(23±15)ml、置管天数(2.7±1.0)d,B组术后第1天残液量(31±15)ml、置管天数(3.3±1.1)d,A与B组比较P〈0.05。A组拔管时残液量(13±7)ml,B组(16±8)ml,两组比较P〉0.05。结论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孙涛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张弢韩易郑夏林
- 关键词:引流术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