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冬梅

作品数:11 被引量:20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3篇转录
  • 3篇转录因子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转录因...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影像
  • 2篇硬化性
  • 2篇硬化性血管瘤
  • 2篇预后
  • 2篇盆腔
  • 2篇盆腔淋巴
  • 2篇盆腔淋巴结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瘤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林冬梅
  • 4篇吕宁
  • 4篇石木兰
  • 4篇吴宁
  • 3篇温芃
  • 3篇邹霜梅
  • 3篇刘秀云
  • 2篇刘瑛
  • 2篇何祖根
  • 2篇陈宇
  • 2篇王建卫
  • 2篇刘复生
  • 1篇刘丽影
  • 1篇王爽
  • 1篇李凌
  • 1篇韩迺珺
  • 1篇程书钧
  • 1篇洪婉君
  • 1篇吴爱如
  • 1篇张汝刚

传媒

  • 6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面活性蛋白-B及细胞角蛋白对鉴别肺原发和转移性腺癌的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研究鉴别肺原发腺癌和肺转移性腺癌的一组免疫组化标记物。方法 对 72例肺叶切除标本 ,包括 4 2例肺原发腺癌和 30例肺转移性癌进行常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甲状腺转录因子 1(TTF 1)、表面活性蛋白 (SP B)及细胞角蛋白 (CK7、CK2 0 )的表达。结果 TTF 1和SP B在肺原发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74 %和 5 2 %。两种抗体相结合 ,在肺原发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 79%和 94 %。肺原发腺癌CK7染色全部为阳性 ,CK7阳性 /CK2 0阴性者 2 4例 (5 7% ) ,CK7阳性 /CK2 0阳性者 18例。肺转移癌以结肠腺癌及乳腺癌为主。结肠腺癌CK2 0染色全部为阳性 :CK7阴性 /CK2 0阳性者 11例 (92 % ) ,CK7阳性 /CK2 0阳性者1例。乳腺癌对细胞角蛋白染色结果与肺原发腺癌相似 :CK7阳性 /CK2 0阴性者 4例 ,CK7阳性 /CK2 0阳性者 4例。联合 4种抗体染色结果 :肺原发腺癌以CK7阳性 /TTF 1或SP B阳性为主(79% ) ,肺转移性乳腺癌以CK7阳性 /TTF 1和SP B阴性为主 ,肺转移性结肠癌以CK2 0阳性 /CK7阴性 /TTF 1和SP B阴性为主 ,P均 <0 0 0 1。结论 联合使用TTF 1、SP B、CK7和CK2 0这一组抗体有助于鉴别肺原发腺癌和转移性腺癌 ,以及提示某些常见肺转移性腺癌的原发部位。
邹霜梅林冬梅吕宁刘秀云温芃刘复生
关键词:甲状腺细胞角蛋白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被引量:75
2004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 (PSH)的影像学表现 ,并与病理学对照 ,旨在提高对PSH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197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 4 5例 ,其中男 3例 ,女 4 2例 (93 3% ) ,年龄 18~ 6 7岁 ,中位年龄 4 9岁。无症状由体检发现 19例 (4 2 2 % )。影像学资料 (包括胸部正、侧位X线片和CT)完整的PSH共 2 0例。平扫 7例 ,直接增强扫描 13例。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典型X线片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 ,无分叶及毛刺。CT平扫 7例 ,病变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直接增强扫描 13例 ,9例为均匀强化 (其中 4例增强早期呈不均匀强化 ,延时后均匀强化 ) ,4例呈不均匀强化 ,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 ,强化的最大CT值为 135HU。 13例增强CT的病变中 ,强化程度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的 11例 ,全部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含有较大面积低密度区的 1例 ,组织学显示有囊变。影像检查见有钙化的5例均与病理学所见吻合。结论 有助于PSH影像诊断的指标为 :(1) 4 0~ 6 0岁的女性患者 ;(2 )胸片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 ;(3)CT平扫密度均匀 ,有时有小低密度区和粗大点状钙化 ,偶尔可见囊性变 ;(4 )CT增强后有中度至明显强化。
王建卫林冬梅石木兰
关键词:肿物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病理学结节钙化
原发阴道恶性黑色素瘤22例被引量:3
1996年
对1973~1994年间收治的22例阴道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为阴道出血、排液和肿物。原发肿瘤多位于阴道前或后壁的下1/3处。18例初治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11%。Ⅰ期9例均行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者,平均生存33个月,其中2例生存超过5年者均做了根治手术。Ⅱ~Ⅳ期9例中,除1例手术外均行化疗和(或)放疗,无一例生存超过2年。10例首次手术病人中,有和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瘤栓者,分别平均生存7和41、13和43个月;肿瘤核分裂数和基底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对生存无影响。4例外院治疗后复发病人中,1例采用姑息放疗,带癌生存54个月。结果显示,预后与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
刘丽影李晓光洪婉君姚志惠于国瑞吴爱如林冬梅
关键词:阴道肿瘤黑色素瘤预后
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的影像表现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的影像表现 ,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腺样囊性癌 (ACC) 6 2例 ,其中有术前影像资料者 40例 ,包括传统X线检查 33例 ,CT扫描 2 1例 (增强扫描 11例 )。黏液表皮样癌 (MEC) 2 7例 ,有术前影像资料者 18例 ,包括传统X线检查 17例 ,CT扫描 6例 (增强扫描 5例 )。结果  (1)病变部位 :ACC :中央型 37例 ,以原发气管最多(2 6例 ) ,周围型 3例 ;MEC :中央型 13例 ,以叶支气管起源为主 (8例 ) ,周围型 5例。除 1例ACC外 ,周围型病变均位于肺中野内带、邻近肺门。 (2 )CT表现 :ACC :18例中央型病变中腔内型 3例、腔内外型14例 (伴管壁浸润状增厚 8例 )、单纯管壁浸润状增厚型 1例 ;平扫密度均低于或近、等于肌肉 ,11例增强后密度仍低于或近、等于肌肉者 8例 ;病变边缘呈浸润状 ,提示外侵 8例。MEC :6例中央型病变中腔内型 5例、腔内外型 1例 ,无一例有管壁浸润状增厚 ;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高于肌肉 4例 ;瘤内点状钙化 3例 ;病变远端见低密度黏液栓 1例 ;病变边缘清楚 ,未见明确局部侵犯。结论 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好发于大气道 ,ACC多见于气管 ,MEC多见于气管分叉下大气道。两者均可表现为腔内型、腔内外型及近肺门的周围型肿物。ACC以腔内外型为?
王爽石木兰吴宁林冬梅
关键词:气管肿瘤腺样囊性癌CTX线诊断
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病变分布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通过CT扫描分析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西方人的差异。方法 NHL经腹部和 (或 )盆腔CT发现淋巴结阳性者 2 4 1例 ,96例符合入组条件 ,其中 (1)初诊未治患者 :腹部和 (或 )盆腔CT扫描发现有淋巴结病变 ,共 74例 ;(2 )经治复发患者 :既往腹部和 (或 )盆腔CT正常 ,现腹部和 (或 )盆腔淋巴结病变为新出现者 ,共 14例 ;(3)经治患者 :病变缓解停止全身性治疗 (化疗 )已 6个月以上 ,既往未做CT扫描 ,现腹部和 (或 )盆腔CT扫描发现淋巴结受累 ,共 8例。按照临床归类标准分为惰性淋巴瘤 31例 ,侵袭性淋巴瘤 6 1例 ,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2例 ,不能归类 2例。CT扫描腹部 4 7例 (包括至腹主动脉分叉 ) ,盆腔 3例 ,腹部和盆腔 4 6例。有80例行增强扫描。淋巴结分布按照腹膜后、肠系膜、腹腔、膈脚后、横膈、髂总、髂内、髂外、腹股沟组分区。结果 淋巴结分布以腹膜后最常见 (74 89) ,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相似 ,分别占 83.3% (2 5 30 )和 83.1% (49 5 9)。其中腹膜后肾门上下区均受侵最多 ,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分别为 72 .0 % (18 2 5 )和6 7.3% (33 4 9) ;盆腔 (41.9% ,12 6 30 1)次之 ,分别为 5 7.5 % (5 0 87)和 35 .5 % (83.1% ,76 2 14 )。肠系膜淋巴结 (37.1% ,
吴宁刘瑛林冬梅陈宇石木兰
关键词: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腹腔转移盆腔转移
胸腺瘤临床病理的预后因素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胸腺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 130例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包膜情况、组织学分型 (按照L B分类及M H分类 )、Masaoka临床分期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观察其 5 ,10年生存率的差别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U检验及 χ2 检验。 结果重症肌无力的有无、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L B分类均与预后无关 (P >0 0 5 ) ;而肿瘤有无包膜、M H分类及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有包膜者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和 93 1% ,无包膜者分别为 5 4 4%和 40 0 % (P <0 0 5 )。按M H分类 ,髓质型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和 79 8% ,混合型分别为 97 5 %和 88 4% ,皮质为主型分别为 83 3%和 5 0 1% ,皮质型分别为 6 0 2 %和 2 9 9% ,分化好的胸腺癌 (WDTC)分别为 43 4%和 0 % (P <0 0 5 )。临床分期中Ⅰ期 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和93 2 % ,Ⅱ期分别为 84 6 %和 78 4% ,Ⅲ期分别为 45 3%和 19 8% ,IV期分别为 38 0 %和 0 (P <0 0 1)。其中以细胞的异型性及有无侵犯胸腺周围器官对预后尤为重要。 结论 L B分类与预后无关 ;M H分类、临床分期与预后有关 ,尤其是瘤细胞呈多角形或大圆形、临床侵犯胸腺外器官者对预后影响较明显。
林冬梅吕宁张汝刚李爱东何祖根刘复生
关键词:胸腺瘤病理学预后
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起源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 1(TTF 1)对肺硬化性血管瘤 (PSH)组织起源的意义。方法收集 3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对手术标本进行多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抗体包括TTF 1、SpA、CK、EMA、F Ⅷ、CD34、calretinin、HBME、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actin、S 10 0等。结果  3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 ,未发现多发及转移病例。形态学上PSH表现为表面细胞 (SC)和圆形细胞 (RC)两种瘤细胞成分。免疫组化显示两种瘤细胞几乎 90 %以上均表达TTF 1及EMA ;SC可表达CK和SpA ,而RC几乎不表达CK和SpA。少数几例PSH中的RC呈散在灶状表达SpA或synaptophysin或S 10 0。其余间皮源性、血管源性、神经内分泌源性及肌上皮源性抗体在两种细胞中均呈阴性染色结果。结论 PSH实际上是来源于肺泡上皮的良性肿瘤 ,应称之为良性肺泡上皮细胞瘤。其中表面上皮相对成熟 ,圆形上皮属于原始肺泡上皮 。
林冬梅邹霜梅吕宁刘秀云温芃李凌
关键词:甲状腺转录因子-1肺硬化性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良性肿瘤
发现与鉴定体液中的肺癌相关蛋白标志物
目的:建立体液中肺癌相关蛋白数据库,建立辅助临床诊断的蛋白质标志谱,并进一步寻找肿瘤标志物。在此基础上选取感兴趣的蛋白,研究其在肺癌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的生物功能。方法:通过短暂体外培养(原代器官培养)肺癌及其相应的...
李敏肖汀林冬梅付国斌韩迺珺程书钧
关键词:肺癌肿瘤标志物RKIP
文献传递
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CT表现被引量:25
2004年
目的 分析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CT表现 ,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NHL患者经腹部和 (或 )盆腔CT发现淋巴结阳性者 2 41例 ,其中 96例符合入组条件。按照临床归类标准分为惰性淋巴瘤 3 1例 ,侵袭性淋巴瘤 61例 ,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2例 ,不能归类 2例。CT扫描范围包括腹部和盆腔 46例 ,腹部 47例 ,盆腔 3例。 80例行增强扫描。淋巴结按照腹膜后、肠系膜、腹腔、膈脚后、横膈、髂总、髂内、髂外、腹股沟组分区。淋巴结的大小取横断面最大淋巴结的短径。分析受侵淋巴结大小、数目、孤立与融合、密度 ,以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1)淋巴结大小 :以短径≤ 2cm淋巴结为多 ,按部位计算在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中共占 60 5% (2 19/ 3 62处 ) ,分别占 56 6% (77/ 13 6处 ) ,62 8% (14 2 / 2 2 6处 ) (χ2 =0 3 4 1,P =0 559)。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各部位受侵淋巴结的大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值均 >0 0 5)。 (2 )淋巴结数目 :以肠系膜受侵淋巴结数目最多 ,惰性 (6 5个 )多于侵袭性 (5个 )淋巴瘤 ;腹膜后次之 (惰性和侵袭性分别为 4个 ) ,其中肾门上、下淋巴结受侵数目多于单纯肾门上或肾门下受侵者。 (3 )淋巴结孤立与融合 :以孤立和孤立为主最为常见 ,占 77 1% (2 79/ 3 62?
吴宁刘瑛陈宇林冬梅石木兰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腹部淋巴结盆腔肿瘤
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应用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观察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肺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34例肺叶切除标本中,肺原发癌105例,肺转移性腺癌29例。原发癌中,非小细胞癌(NSCLC)76例,其中腺癌42例,鳞状细胞癌30例,大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SCLC)28例;复合性癌(小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复合存在)1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TF1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判定+阳性瘤细胞占6%~25%;++阳性瘤细胞占26%~50%;+++阳性瘤细胞占51%~75%;++++阳性瘤细胞>76%。结果TTF1在小细胞肺癌的表达率最高,为82.1%(23/28),而在鳞状细胞肺癌的表达率为0(0/3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TTF1在肺腺癌的表达率为73.8%(31/42),其表达与分化程度及亚型分类无关(P均>0.05)。在29例肺转移腺癌中,除1例甲状腺滤泡癌TTF1表达为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组织自身对照中的间质成分及淋巴细胞等TTF1染色全部为阴性。结论根据TTF1在肺不同肿瘤内的差异表达结果,可将其用于小细胞肺癌与鳞状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与肺炎症或淋巴瘤的鉴别;TTF1对肺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有助于对肺原发腺癌及转移腺癌的鉴别。
林冬梅邹霜梅吕宁温芃刘秀云何祖根
关键词:TTF-1表达率腺癌小细胞肺癌转录因子性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