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勇

作品数:126 被引量:1,345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1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2篇苗木
  • 30篇油松
  • 24篇落叶松
  • 20篇苗木质量
  • 19篇容器苗
  • 19篇人工林
  • 17篇土壤
  • 16篇造林
  • 14篇养分
  • 13篇华北落叶
  • 13篇华北落叶松
  • 13篇间伐
  • 12篇渗灌
  • 11篇造林效果
  • 11篇物种
  • 11篇长白落叶松
  • 10篇油松人工林
  • 10篇苗生长
  • 9篇凋落
  • 9篇凋落物

机构

  • 12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5篇北京市园林绿...
  • 10篇北京市大东流...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毕节学院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4篇贵州工程应用...
  • 3篇塔里木大学
  • 3篇吉林市龙潭区...
  • 2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北京市园林科...
  • 1篇北京市延庆县...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作者

  • 123篇刘勇
  • 74篇李国雷
  • 17篇祝燕
  • 17篇马履一
  • 16篇吕瑞恒
  • 11篇孙巧玉
  • 11篇万芳芳
  • 10篇于海群
  • 10篇贾忠奎
  • 10篇徐扬
  • 10篇王琰
  • 9篇郭蓓
  • 8篇史文辉
  • 8篇陈晓
  • 8篇蒋乐
  • 8篇李瑞生
  • 7篇李庆梅
  • 7篇胡嘉伟
  • 6篇张硕
  • 6篇林娜

传媒

  • 22篇林业科学
  • 1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0篇东北林业大学...
  • 10篇世界林业研究
  • 10篇中南林业科技...
  • 7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第十届中国林...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广西植物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14篇2013
  • 11篇2012
  • 15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10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造林1年后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林农复合经营是解决林农争地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探究新品种毛白杨幼林根系在造林1年后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毛白杨幼林间作条件下细根根长密度(FRLD)和细根根质量密度(FRBD)在不同造林密度和间作模式下的空间分布,旨在筛选较佳的林农复合模式,为毛白杨幼林林下物种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年生‘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毛白杨常见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副区设置2个当地常见的林下间作模式:毛白杨+花生+菠菜(花生、菠菜轮作)、毛白杨+花生,以幼林常规抚育模式作为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造林1年后,每个处理及对照组选取3株标准木,沿树体行间水平方向每隔30 cm取根样,取到150 cm处;垂直方向从地表向下每20 cm取根样,取到80 cm处,共取根样1 080个。通过对毛白杨FRLD和FRBD的分析,研究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结果】造林1年后,不同造林密度对2年生毛白杨单株的FRLD和FRBD未表现出显著影响(P> 0. 05),后期还需继续观测;造林1年后的不同间作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FRLD和FRBD均有显著影响(P <0. 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的FRLD和FRBD无显著影响。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细根集中分布区相同。水平方向上,毛白杨+花生+菠菜、毛白杨+花生、常规抚育3种不同模式下有超过56. 36%的FRLD和FRBD分布于0~30 cm土层范围内;垂直方向上,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范围内FRLD和FRBD约占测量总体的78. 95%以上。对3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FRLD和FRBD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毛白杨+花生+菠菜和毛白杨+花生2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FRLD和FRBD均高于毛白杨幼林常规抚育模式。【结论】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水平方向主要分布于0�
王长伟刘勇李国雷孙明慧赵蕊蕊王苗苗路兴良宋怀山
关键词:毛白杨
底部渗灌下施肥对华北落叶松容器苗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底部渗灌下设置3个梯度施肥量(0.36、0.72、1.08 g·株^(-1))。通过观测生长末期(11月25日)苗木的形态指标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确定了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底部渗灌条件下最佳缓释肥施肥量。结果表明:底部渗灌缓释肥能有效促进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当施肥量为0.72 g·株^(-1)时,1年生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开始进入奢养阶段,此时的苗高、地茎和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34.60 cm、3.86 mm和1.36 g。为培育造林效果好的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底部渗灌技术下缓释肥较佳施肥量为0.72~1.08 g·株^(-1)。
宋协海万芳芳姚飞李成刘勇
关键词:缓释肥华北落叶松容器苗
秋季施肥对油松容器苗生长·氮吸收和抗寒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秋季施肥对油松容器苗生长、氮吸收和抗寒性的影响。[方法]对在生长期经过不同指数施肥水平10、40、80和120mg/株处理过的油松容器苗进行秋季施肥,设置4个处理水平0(对照)、12、24和48 mg/株,苗木在温室培育一个生长季并在翌年进行造林试验。[结果]秋季施肥24 mg/株为最佳处理,在40E-24处理下,N含量相比对照增加了15.9%,抗寒性在-20℃下更提高了95.2%,造林效果最佳。[结论]秋季施肥可有效提高苗木体内养分含量,抗寒性及翌年造林效果。但过量的秋季施肥(48 mg/株)并不促进苗木生长甚至有抑制或者损害作用。
邹尚庆李国雷刘勇祝燕庞薇蒋乐史文辉
关键词:油松秋季施肥抗寒性造林效果
容器类型及规格对底部渗灌下华北落叶松容器苗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以2种规格的硬塑料容器和2种规格的无纺布容器为试验材料,培育华北落叶松容器苗,采用嵌套实验设计,并用底部渗灌技术为苗木提供水分,通过比较苗木形态指标和营养元素,研究容器类型及规格对底部渗灌下华北落叶松容器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塑料容器苗木的苗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较无纺布容器高出31%、39%及71%,根和茎中的氮含量是无纺布容器的4倍和3.7倍;长规格容器仅明显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根生物量和根氮含量较短规格容器分别高出36%和25%。因此,在底部渗灌下培育华北落叶松容器苗,保水保肥性强的硬塑料容器可培育出高质量苗木;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短规格容器可应用于底部渗灌下一年生华北落叶松容器苗的培育。
王琰刘勇李国雷胡嘉伟娄军山万芳芳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容器苗
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质量及造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探讨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容器苗生长、养分含量、基质电导率(EC)及2年造林效果的影响,为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5个施肥水平(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5个施肥水平分别为:25、75、125、175、225 mg·株^(-1))和2种灌溉方式(上方喷灌(O)、底部渗灌(S)),测定栓皮栎容器苗形态指标、养分含量、根系生长、基质EC值及连续2年造林效果。[结果]表明:(1)施肥量和灌溉方式二者对苗木形态指标影响存在交互效应,225-O处理的苗木地径、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在225-O、125-S、175-O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25-S处理的苗高、茎生物量、茎根比最大,茎生物量在225-S与225-O之间差异不显著。(2)苗木茎、根的氮磷钾浓度和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氮、磷含量及单株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增加施肥量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施肥量为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系表面积、体积差异不显著。(4)基质EC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底部渗灌显著提高了基质上层、下层的EC值,基质上层、下层的最大EC值分别为4. 69、0. 56d S·m-1,没有对苗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5)和上方喷灌相比,底部渗灌显著地促进造林第1年幼树的树高、地径生长;造林第1年、第2年的树高和地径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造林第2年,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树高、地径差异不显著。[结论]底部渗灌提高了栓皮栎容器苗体内的养分含量,促进了造林第1年幼树树高、地径的生长。施加控释肥有利于苗期苗木质量的提高及造林后苗木的快速生长。综合考虑苗木质量、经济效益、环境利益,培育栓皮栎容器苗可选择底部渗灌和控释肥量为125 m
孙巧玉刘勇
关键词:控释肥苗木质量造林效果
中国林木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经营技术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分别从林木种子生理生化、种子生产、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我国林木种子培育理论和生产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前后2个10年的发展对比,总结出近10年的发展特点为:研究树种大幅度增加,研究深度达到分子水平,积极运用新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增强等等。
刘勇李国雷祝燕吴雅婧林娜邹尚庆蒋乐
关键词:林木种子生物学
不同氮含量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在不同间伐强度林内氮释放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以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根据氮含量将凋落物分为不同类型,采用轮置分解法,探讨间伐强度和凋落物类型两因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氮释放年变化规律、氮净积累量和氮净释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一定间伐强度范围内,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氮含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在极轻度(I)、轻度(II)、中度(III)和强度(IV)间伐林下分别为(0.128±0.01)g、(0.210±0.02)g、(0.233±0.02)g和(0.125±0.01)g。2)凋落物类型影响凋落物氮释放年变化规律,其中低氮凋落物表现为"积累—释放—积累",而中氮和高氮凋落物大体上表现为"释放—积累—释放"。3)凋落物类型对氮净释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中氮和高氮凋落物的氮净释放量显著高于低氮凋落物;间伐强度对氮净释放量无显著影响。4)间伐强度和凋落物类型均对凋落物氮净积累量有显著影响,且两因素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其中低氮凋落物氮净积累量显著高于中氮和高氮凋落物,且中度间伐有利于低氮凋落物氮积累,不利于中氮和高氮凋落物氮积累。因此,适度的间伐有利于提高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氮含量,进而提高氮净释放量,促进养分循环。
王巍伟吕瑞恒刘勇陈晓李国雷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间伐强度氮释放
黔西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4
2019年
在贵州省黔西县境内选取14、26、33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C和N含量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针叶>土壤>凋落物,ω(C):ω(N)比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ω(C):ω(P)和ω(N):ω(P)比表现为凋落物>针叶>土壤,且3个库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它们随林龄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随着林龄的增加,针叶和土壤中的C、N、P含量呈增加趋势;凋落物中的N、P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是C含量则逐渐降低。随着林龄的增加,针叶和凋落物中的ω(C):ω(N)和ω(C):ω(P)比逐渐降低;土壤中的ω(C):ω(N)比则逐渐增加,ω(C):ω(P)比先降低后增加。(3)不同林龄针叶的ω(N):ω(P)比均小于14,表明研究区内马尾松的生长受N限制较严重,特别是26a生时最严重,且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4)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生长过程中,针叶、凋落物、土壤中的P含量及ω(C):ω(P)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P比C和N在叶片、凋落物、土壤3个库之间的相关性更显著,ω(C):ω(P)比对3个库之间的养分转化关系最敏感。
何斌李青冯图薛晓辉李望军刘勇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凋落物
稳定碳同位素在森林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介绍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植物碳同位素丰度值δ13C的主要因子,重点分析几种重要环境因子对林木δ13C的影响,表明降雨量、土壤水分状况、温度、光照和CO2浓度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和CO2的固定,导致植物δ13C发生变化;并从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对δ13C的影响,水分胁迫条件下δ13C的变化,以及δ13C的替代测定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张硕刘勇李国雷陈晓孙巧玉许飞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森林植物
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被引量:7
2010年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对森林需求的增加,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如何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以便最终形成能够有效指导森林培育技术的理论体系,目前尚缺乏广泛讨论和研究。为此,文中提出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从森林系统的起源、立地条件与森林生长的相互作用关系、森林系统的功能及其实现基础、森林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森林培育技术对森林最终目标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随着研究在深度和广度的展开,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体系定会逐渐形成和完善。
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