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作品数:749 被引量:1,443H指数:15
相关作者:周宪张兰芳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1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0篇艺术
  • 178篇文化科学
  • 96篇文学
  • 49篇历史地理
  • 39篇哲学宗教
  • 14篇经济管理
  • 12篇建筑科学
  • 11篇社会学
  • 8篇语言文字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政治法律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20篇艺术
  • 56篇文化
  • 55篇媒介
  • 55篇美学
  • 42篇电影
  • 41篇美育
  • 40篇学科
  • 39篇跨媒介
  • 37篇文学
  • 34篇艺术史
  • 32篇审美
  • 30篇视觉
  • 29篇教育
  • 26篇人文
  • 24篇社会
  • 22篇艺术学
  • 20篇叙事
  • 19篇美术
  • 18篇图像
  • 15篇艺术学理论

机构

  • 718篇南京大学
  • 27篇江苏省文化艺...
  • 12篇南京艺术学院
  • 7篇山东大学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6篇江苏省美术家...
  • 5篇中国美术家协...
  • 4篇东南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3篇南京邮电大学
  • 3篇深圳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浙江理工大学
  • 3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常熟理工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7篇徐望
  • 11篇周宪
  • 9篇康尔
  • 9篇庞弘
  • 6篇何成洲
  • 4篇李健
  • 3篇陈芸
  • 3篇丁珊珊
  • 3篇程相占
  • 3篇李大伟
  • 2篇张婷
  • 2篇殷曼楟
  • 2篇许炎骏
  • 2篇周计武
  • 2篇陈静
  • 2篇莫砺锋
  • 2篇彭欣
  • 2篇白露
  • 1篇倪胜
  • 1篇孙伟科

传媒

  • 28篇艺术百家
  • 24篇南京艺术学院...
  • 22篇南京社会科学
  • 19篇文艺研究
  • 19篇文化研究
  • 16篇中国图书评论
  • 15篇北京电影学院...
  • 14篇艺术管理(中...
  • 11篇文艺争鸣
  • 11篇美术
  • 1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1篇中国文艺评论
  • 11篇艺苑
  • 10篇江海学刊
  • 10篇工业工程设计
  • 9篇美育学刊
  • 8篇中国书法
  • 8篇学术研究
  • 8篇美术大观
  • 8篇齐鲁艺苑(山...

年份

  • 46篇2024
  • 104篇2023
  • 127篇2022
  • 97篇2021
  • 118篇2020
  • 105篇2019
  • 78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5篇2013
  • 9篇2012
7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族唐卡的色彩特征及运用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之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色彩表现具有很强的韵律感。本文对藏族唐卡的色彩韵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从其色彩的发展、主要特性以及运用规律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其色彩表现所带来的韵律之美。
丁以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塞缪尔·贝克特与爱尔兰戏剧:何成洲对话布赖恩·辛格尔顿被引量:2
2020年
贝克特(1906-1989)出生于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并曾短暂留校从事教学,1938年定居法国,经常被看作是法国作家。长期以来,贝克特与爱尔兰戏剧和文化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布赖恩·辛格尔顿(Brian Singleton)是来自三一学院的戏剧教授,利用他在南京大学讲学期间与他做一个访谈,从爱尔兰的流浪汉形象、民族主义运动、爱尔兰口音的英语等不同角度探讨贝克特戏剧中的爱尔兰性,同时也涉及贝克特在当代爱尔兰的一些戏剧演出情况,等等。
布赖恩•辛格尔顿何成洲
关键词:贝克特
基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软雕塑流变——以“万曼壁挂研究所”为中心
2018年
"软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脱胎于传统的墙上艺术—壁挂,软雕塑以纤维材料为中心,以硬质的金属、塑料等为辅料,采用缠绕、编织等方法,创造出承载作者概念和思想的三维立体工艺品。本文就以"万曼壁挂研究所"的创作、科研、教学为基准,探讨中国软雕塑的创作和风貌在当代所经历的历史流变,从而对未来软雕塑发展态势进行预判。
牛天越
关键词:软雕塑历史流变
伊维尔油画技法的古典特征探究
2022年
伊维尔是法国当代写实画家,擅长静物题材的幻境画法。伊维尔曾三次应邀在中国开展油画材料与技法教学,在油画界形成了特定的伊维尔油画技法,对中国油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伊维尔的教学以静物写实为主,其作品幻境写实的表象阻碍了人们对其技法的本质与古典油画之间关系的理解。文章从古典油画的技法特点入手,分析伊维尔撰写的专著和大量作品涉及技法的内容,分析得出伊维尔技法来源于欧洲古典技法的多个发展节点,遵循了古典油画的基本方法,但是媒介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综合可见,伊维尔技法是具有古典技法特点的油画技法,对油画技法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江严冰刘静
关键词:古典油画油画技法
跨域性与装饰性——试论纤维艺术介入现代公共空间被引量:3
2018年
从纤维艺术以及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则是,纤维材料自身所具有的亲和力,以及其可用的创造手法、创造手段较多,形式多样,给了艺术家很多创造空间,可以用编织、缝纫、环绕等各种方法从平面或立体进行艺术创作。纤维艺术还具有很强的跨域性以及现实的装饰作用,扮演着艺术品和生活用品的多种角色,并且在手工艺术品、壁挂艺术方面都有能进行展现,同时穿越了时间的界域以及变现形式的界限。目前,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一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的独立表现形式,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对现代艺术理解与表达的一个途径。二是作为为建筑环境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增加视觉亮点和精神重点。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在纤维艺术的创造上又会出现新的理解与形式,有带来了新的现实思考,以及审美体验,以及演化成为了和现实紧密结合、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视觉审美价值,也深刻影响地了人文精神所存在存在的空间媒介。
牛天越
关键词:纤维艺术装饰性公共艺术环境设计
以园林美学为审美导向的菜品设计研究
2018年
"心安寺石亭"和桂满陇的"断桥残雪"是两款具有园林美感的美食和果子。中国园林审美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追求,包括中医的养生理念、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儒家思想等。园林美学思想运用到菜品设计上,不仅可以在快节奏的时代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是古典园林艺术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延续。
冯舒宁
关键词:园林美学审美导向菜品设计
孙中山铜像委员会与民国雕塑教学的探索之路被引量:1
2019年
20世纪30年代由南京各界联合成立了孙中山铜像委员会,审查参选总理铜像模型。在15位竞选人员中通过两轮竞选,最终2人胜出。通过这样的方案竞赛,使得原本不受重视的雕塑专业受到关注,甚至一些画家都加入雕塑创作行列,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雕塑作品。这曾是民国雕塑史上一项引人注目的雕塑运动,其连接着蔡元培非常重视雕塑的美育作用,并关注雕塑教育的建设发展,由此引发了留学回国的青年雕塑家们积极投身于雕塑教学与创作、举办雕塑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开创出一条民国时期雕塑发展的艰辛探索之路。
尚莲霞
关键词:雕塑教学雕塑展览
艺术空间公共性的跨媒介建构:针对图像—物与比特的思考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聚焦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的雕塑摄影以及NFT艺术,分析二战后艺术空间公共性的内涵与形式的嬗变。从雕塑的视觉传播到艺术品时空的去物质化,媒介深刻重塑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影响了艺术空间生产范式的转换。在梳理和分析这条媒介线索的同时,文章反思现代主义的话语建构,进而指向了对当代技术文化环境下艺术的新感性与新公共性的思考。
吴维忆
关键词:艺术空间公共性
阅读改变思想的形状
2019年
读书是人类晚近才出现的现象。甚至文字书写已经出现很久,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也没有读书的必要。上古典籍少,人们重视口耳相传的知识与经验。《国语·晋语》中记载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学读书于臼季'。这是指阅读书写的文字。春秋时代文字书写繁难,辨识不易。晋文公读了三天,也没有读过一尺。他说,还是让能读懂的人告诉我内容,这样'闻则多矣',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童强
关键词:尼采美学叔本华人文学者主体性
“帝王谒见西王母”母题墓葬绘画的“图说”形式及其在场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帝王谒见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神话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也是墓葬绘画的常见母题.它由神话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墓葬绘画母题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在新视觉形象与图像组合的制造过程中,那些神话中抽象的神仙世界想象被墓葬绘画完整地保留下来并进行了形象化与艺术化加工,成为彼岸理想世界的“图说”,并发展出“主神和群神的图像表现”“帝王与墓主人形象置换”以及“对道教信仰的依附与图像程式化”三种主要形式。在墓葬信仰体系中,象征意义明确的“帝王谒见西王母”通过墓葬绘画的在场性去向“墓主人”解释西王母象征的信息,进而使“墓主人”获得超越时间的宗教体验,同时传达“缺席”的画外意义。
王诗晓
关键词:视觉形式宗教体验
共7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