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研究所

作品数:28 被引量:91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建伟江丽何彩风余婷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周围神经
  • 7篇脂肪干细胞
  • 7篇干细胞
  • 6篇细胞
  • 4篇神经缺损
  • 4篇缺损
  • 3篇许旺细胞
  • 3篇去细胞
  • 3篇猕猴
  • 3篇基因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血浆
  • 2篇血小板
  • 2篇咬骨钳
  • 2篇异种
  • 2篇异种移植

机构

  • 27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中山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深圳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州中大医疗...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江丽
  • 12篇刘小林
  • 6篇朱庆棠
  • 5篇胡军
  • 4篇何彩凤
  • 4篇郑灿镔
  • 4篇朱昭炜
  • 4篇朱家恺
  • 4篇黄喜军
  • 4篇许银峰
  • 3篇张毅
  • 3篇路庆森
  • 3篇邹学农
  • 3篇顾立强
  • 3篇戚剑
  • 2篇张阳春
  • 2篇吴再归
  • 2篇盛璞义
  • 2篇余世明
  • 2篇周光前

传媒

  • 7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材料工程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国材料进展
  • 1篇第六届全国组...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门轴咬骨钳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开门角度及颈椎功能的比较
2023年
背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的常用术式,目前对于术中开门角度的预测和控制尚待进一步改进。目的:比较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两种不同角度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时的开门角度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患者的资料,共纳入57例,其中31例使用20°门轴咬骨钳,26例使用15°门轴咬骨钳。从功能性指标(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指标(椎板角度、椎管矢状径、门轴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等方面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术后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患者的术后椎板角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1),且15°咬骨钳组的术后椎板角度(62.74±7.62)°显著小于20°咬骨钳组(68.55±8.71)°(P<0.01);15°咬骨钳组的术后椎管矢状径(13.52±2.16)mm显著小于20°咬骨钳组(15.39±2.85)mm(P<0.01);③术后4周时,15°咬骨钳组的门轴融合率要显著高于20°咬骨钳组(49%,35%,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提示使用门轴咬骨钳时,可在术前对开门角度进行预测,并在术中准确控制术后椎板开门角度;相比于20°门轴咬骨钳,使用15°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可将椎板角度扩大约25°,术后达到63°左右,避免椎板角度及椎管矢状径过大;15°门轴咬骨钳和20°门轴咬骨钳均可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但15°门轴咬骨钳组的门轴愈合时间更短,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孙俊詹铭斌刘希哲刘少喻
关键词:双开门
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索脂肪干细胞(ADSCs)的标记方法,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阳性ADSCs(EGFP—ADSCs)的体外活性、干细胞特性及体内短期活性。方法用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v-eGFP)在感染复数(MOI)为0、1、5、25、50、100时,转染SD大鼠ADSCs12h,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和荧光强度;Mrrr法评价转染后细胞活性;EGFP—ADSCs分别行成脂分化及油红O检测、成骨分化及茜素红染色;将EGFP—ADSCs注射到去细胞神经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周取材进行冰冻切片观察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转染4d后,EGFP阳性率及荧光强度达到高峰;EGFP基因表达不随细胞传代而消失。MOI=0、1、5、25、50、100时,EGFP阳性转染率分别为0.13%、31.09%、75.33%、92.66%、96.70%、98.38%。实验组阳性率与对照组(MOI=0)选择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I=25、50、100时,组问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OI=1、5比时差异(P〈0.05)。MTT试验观察10d内MOI=25、50、100组细胞增值活性与非转染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MOI=25作为最佳转染滴度进行后续实验。转染后ADSCs成骨、成脂分化20d,茜素红染色见橘红色钙沉积,油红O染色见橙红色脂滴。1周冰冻切片观察细胞于体内呈梭形,均匀分布。结论慢病毒载体转染EGFP基因不影响ADSCs活性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能为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缺损提供示踪种子细胞的方法。
李绍磊刘云江牛晓峰许银峰易建华杨有优江丽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转染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载体周围神经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许旺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SCs)增殖、分泌功能及迁移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心脏穿刺取血,利用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对全血和PRP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1)浓度测定;取3~5d龄的大鼠坐骨神经培养纯化SCs,将P1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处理,实验组以含40.0%、20.0%、10.0%、5.0%和2.5%PRP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于干预不同时间点采用CCK-8法测定SCs增殖活性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SCs分泌NGF和GDNF的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SCs的迁移能力。结果PRP血小板回收率达65%,PDGF.BB和TGF-β1浓度明显高于血清(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于20.0%浓度的PRP呈浓度依赖性促进SCs增殖和迁移,而40.0%浓度组细胞增殖和迁移受到抑制;SCs分泌的NGF和GDNF和其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同样在低于20.0%浓度的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40.0%浓度组则显示抑制作用。结论PRP在适当浓度范围可以促进SCs的分裂增殖,合成分泌NGF和GDNF以及迁移的能力,具有潜在的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郑灿镔朱庆棠刘小林黄喜军何彩凤江丽周翔朱昭炜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神经生长因子许旺细胞细胞迁移周围神经
带孔克氏针与可吸收线固定髌骨横断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与钢丝张力带相比较,观察预置带孔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髌骨横断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26个成人髌骨标本制成髌骨横断骨折模型,分成两组各13个髌骨,克氏针纵向贯穿髌骨后,分别以可吸收线和钢丝形成张力带固定,利用MTS生物材料试验机行顶伸折曲和拉力破坏试验以测定其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固定失效时最大压力和牵拉力,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组与克氏针结合钢丝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可吸收线张力带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生物力学效果相当,临床上可相互替代使用。
艾昌淼张勇华林勇于滨生陈建伟徐栋梁
关键词:髌骨骨折内固定术生物力学
灵长类动物桡神经缺损修复模型的功能学评价
2013年
目的 探讨灵长类动物桡神经缺损修复后功能学的评价方法.方法 解剖3只猕猴桡神经,建立5只猕猴双侧桡神经25 mm缺损的模型,分别用自体神经(A组)及去细胞猪神经(B组)桥接神经缺损(5侧/组).术后观察猕猴一般情况及伸腕活动;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5个月,诱导、测量并计算术后累积最大伸腕角度(DEmax)和伸腕角度恢复率(R)以评价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结果 桡神经在桡侧腕长伸肌第一肌支发出点以近可显露长度为52 ~ 62 mm,直径为3.3~4.1 mm;术后猕猴即时出现垂腕、垂指畸形,一般情况好,术后5个月A、B组DEmax和R的均值分别为120°、96°和99%、69%.结论 该模型安全、简便,可动态、定量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黄喜军朱庆棠江丽郑灿镔朱昭炜胡军何波路庆森许银峰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猕猴
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组织化学特点及显微结构的研究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布形态及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的含量及分布特点,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选择手术部位提供参考。方法: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显微解剖腰3(L3)~腰5(L5)脊神经后根,分别行圆锥起始部、中段及椎间孔部冰冻切片、HE及乙酰胆碱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a类传入纤维在L3~L5脊神经后根神经束中的组织化学和分布特点及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束情况;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不同小束Ⅰa类传入纤维计数分析。结果:后根神经小束在圆锥起始部间隔较开,排列较规则,大致平行排列;后根中间部各神经小束未见交叉或再次分束、各小束间距离缩小,排列趋于紧密;椎间孔部各神经小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排列更加紧密;HE染色显示家兔后根神经小束内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分布均匀,直径粗大,轴突深染,髓鞘不着色;AChE染色发现脊神经后根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染色为阴性,轴突不着色,髓鞘也不染色;后根神经小束AChE浅染组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含量和含量百分比均高于深染组(P<0.05)。结论: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分束固定,不同部位神经小束排列不同,圆锥部较椎间孔部易于分离;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不同神经小束分布不均匀,在AChE染色中浅染含量相对较高,深染的神经小束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含量相对较少。
张毅卢昊程钢刘小林杨俐敏何彩凤
关键词:脊神经后根组织化学染色
种植脂肪干细胞的去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48只体重200~220g的雌性F344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用下面6种不同的实验组修复15mm长坐骨神经缺损。A组:种植ADSCs的去细胞神经;B组:种植诱导ADSCs的去细胞神经;C组:种植许旺细胞(SOs)的去细胞神经;D组:去细胞神经;E组:自体神经移植;F组:空白对照。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荧光金逆行示踪、组织学检测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12周,F组未见桥接物,A组和B组的神经电生理等各项指标均分别优于D组(P〈0.05或P〈0.01),与C组和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结果显示ADSCs及诱导后ADSCs作为种子细胞,与去细胞神经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移植体,能够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江丽朱家恺刘小林牛晓锋周丽华梁英杰戚剑胡军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许旺细胞神经移植
大鼠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在体外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β-疏基乙醇、全反式视黄酸、forskolin、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heregulin依次联合诱导,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鉴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等许旺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与原代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共培养研究诱导后细胞的功能。结果诱导后ADSCs形态类似许旺细胞。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显示S-100和GFAP的最高表达率分别为(78.08±6.08)%和(72.38±6.43)%,双重表达率为(60.76±6.43)%。Western blot显示诱导后细胞同时表达这两种蛋白。诱导后细胞能明显增加DRG神经元的突起向外生长。结论诱导后ADSCs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证实大鼠ADSCs在体外可分化为类许旺细胞。
江丽朱家恺刘小林项鹏胡军余伟华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许旺细胞神经元表型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在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在骨关节炎(OA)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肢骨科住院患者30例,术前诊断明确,排除免疫系统紊乱、免疫功能缺陷及结缔组织病。30例患者分为OA组及对照组,其中OA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5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或(和)股骨髁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共15例为非OA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取膝关节滑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IRAK-4的表达,以及收集关节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性因子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间阳性表达百分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OA患者IRAK-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在OA患者中滑膜组织IRAK-4蛋白呈100%强阳性表达,对照组中15例只有3例呈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0%,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显示OA患者关节液中IL-1与TNF-α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01)。结论 OA患者滑膜组织高表达IRAK-4,作为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TLR/IL-1R)信号途径的一个重要胞内激酶连接体,IRAK-4可能参与调控一系列炎性因子释放。
张阳春肖建红杨兴余世明盛璞义
关键词:骨关节炎滑膜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
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用于血管组织工程细胞负载与3D培养
2022年
胶原、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是天然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生物安全性,在细胞培养、组织工程、药物负载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单纯的胶原力学性能较差,将胶原与海藻酸钠制备成复合水凝胶材料后,可以通过调节海藻酸钠与Ca^(2+)交联程度来改变水凝胶支架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模拟细胞培养的力学环境和细胞微环境。本研究通过PIUMA纳米压痕仪和DHR流变仪表征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水凝胶的杨氏模量和溶胶-凝胶转变温度。并将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在水凝胶微环境内进行3D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0,3,5,7 d时细胞的活力情况,表征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并在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0,1,4,6 d时,观察内皮细胞的迁移、成血管情况,在培养1,6,9 d时,观察内皮细胞的生长扩散情况。结果表明:水凝胶杨氏模量为(600±81)Pa,水凝胶的溶胶-凝胶转变温度为23.2℃。细胞培养0,3,5,7 d时,活力持续增强,培养4,6 d时,观测到共培养下内皮细胞的迁移,培养1,6,9 d时,水凝胶内的内皮细胞球体持续生长扩散。本工作表明,Ⅰ型胶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水凝胶对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于细胞3D培养的理想支架材料。水凝胶的杨氏模量和溶胶-凝胶转变温度对细胞活力无损害,可作为研究血管新生的相关体外模型,在血管组织工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谢航刘纯胡灏王志伟
关键词:海藻酸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