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
- 作品数:152 被引量:591H指数:11
-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电子电信电气工程更多>>
- 跨链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诞生了许多结构各异的底层技术平台。这些平台之间由于区块链的相互独立性形成了各自的价值体系,妨碍了资产流通和价值转移,“价值孤岛”现象逐渐显现。跨链技术的引入打破单一区块链的孤立性,建立区块链之间的协作共享价值网络,成为区块链整体向外拓展的桥梁纽带,为提升区块链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跨链技术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根据实现原理的不同,将跨链机制概括为外部验证、原生验证、本地验证三类并具体分析;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选取采用不同跨链机制的跨链桥应用项目进行介绍,并对现有跨链技术和跨链桥项目进行分析与比较。总结当前跨链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跨链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 李光柱李雷孝高昊昱
- 关键词:区块链
- 结合区块链的车联网可信认证与激励机制综述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车联网数据共享需求的日益增长,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协议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成为保障车联网络稳定运行的首要条件。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为车联网提供了技术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车联网成为切实可行的数据共享新思路。该研究总结车联网需求,梳理分析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架构并将其分为云端层、机制层与边缘层。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现有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中认证协议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其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分类比较。从分布式与集中式两种认证架构总结分析现有的可信认证机制的工作流程与实现方案,梳理现有的激励机制工作并将其归纳为基于价值的激励机制、基于信任的激励机制与基于个体决策的激励机制。从隐私保护与典型攻击两方面总结可信认证与激励机制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数据共享、多车辆协同与结合6G技术方面对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 高春祺李雷孝史建平
- 关键词:区块链车联网激励机制数据共享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文本两阶段生成高质量图像方法被引量:2
- 2024年
- 为了解决传统文本生成图像方法生成图像质量差和文本描述与生成图像不一致问题,以多种损失函数为约束,提出深度融合注意力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DFA-GAN).采用两阶段图像生成,以单级生成对抗网络(GAN)为主干,将第一阶段生成的初始模糊图像输入第二阶段,对初始图像进行高质量再生成,以提升图像的生成质量.在图像生成的第一阶段,设计视觉文本融合模块,深度融合文本特征与图像特征,将文本信息充分融合在不同尺度的图像采样过程中.在图像生成的第二阶段,为了充分融合图像特征与文本描述词特征,提出以改进后的Vision Transformer为编码器的图像生成器.定量与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其他主流模型,所提方法提高了生成图像的质量,与文本描述更加符合.
- 曹寅秦俊平高彤马千里任家琪
- 关键词:语义一致性
- 融合主题信息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混合推荐算法被引量:22
- 2020年
- 针对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中数据稀疏和推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隐狄利克雷分布(LDA)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概率矩阵分解推荐模型(LCPMF),该模型综合考虑项目评论文档的主题信息与深层语义信息。首先,分别使用LDA主题模型和文本CNN对项目评论文档建模;然后,获取项目评论文档的显著潜在低维主题信息及全局深层语义信息,从而捕获项目文档的多层次特征表示;最后,将得到的用户和多层次的项目特征融合到概率矩阵分解(PMF)模型中,产生预测评分进行推荐。在真实数据集Movielens 1M、Movielens 10M与Amazon上,将LCPMF与经典的PMF、协同深度学习(CDL)、卷积矩阵因子分解模型(ConvMF)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PMF、CDL、ConvMF模型,所提推荐模型LCPMF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在Movielens 1M数据集上分别降低了6.03%和5.38%、5.12%和4.03%、1.46%和2.00%,在Movielens 10M数据集上分别降低了5.35%和5.67%、2.50%和3.64%、1.75%和1.74%,在Amazon数据集上分别降低17.71%和23.63%、14.92%和17.47%、3.51%和4.87%,验证了所提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田保军刘爽房建东
- 关键词:主题模型卷积神经网络协同过滤
- 基于OBE理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被引量:9
- 2019年
- 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本文结合OBE教育理念,分析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并据此进行反向设计,确定了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手段,采取“学、教、练、考、评”体系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邢红梅李雷孝王慧
-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 驾驶员手机使用检测模型:优化Yolov5n算法
- 2023年
- 为进一步实现在移动设备或嵌入式设备上对手机使用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检测,通过优化Yolov5n算法提出了一种轻量化、高精度、实时性的检测模型。将Focal-EIoU Loss与FocalL1 Loss相结合来获得更加精确的框定位以及损失函数的更快收敛。利用Slimming剪枝算法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轻量化及计算效率。在模型微调时利用数据增强技术对微调操作进行指导,从而使模型能够获得更好的性能提升。在手机使用数据集上对改进方法进行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检测模型的有效性。实验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在手机使用数据集及Pascal VOC 2012数据集上的检测精度分别提高了0.2、12.3个百分点,参数量减少44.4%,计算量分别减小45.2%、40%,有利于模型进一步在移动设备及嵌入式设备上的实时性检测。
- 王鑫鹏王晓强林浩李雷孝李科岑陶乙豪
- 基于GAT-Transformer时间序列模型的SOWQP
- 2024年
- 水质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水质预测对于水质的保护尤为重要。然而水质受到多种水质指标的影响,并且水质监测数据是一种时序数据,各种指标间存在着复杂关系,现有的方法并不能充分捕捉水中各指标间的复杂关系。针对当前水质时序数据预测长距离依赖和多种指标间关系考虑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AT-Transformer的水质预测方法。首先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每个水质时间序列数据输入的高级特征;然后将CNN输出的数据输入GAT层和多头自注意力层,通过GAT捕捉水中各元素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将GAT层和多头自注意力层的输出结合,通过Transformer进行预测输出。使用内蒙古某真实水质数据集进行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在MAE、MSE和RMSE三个指标上的综合表现优于其它方法。
- 王永生陈振刘利民刘广文
- 关键词:水质预测
- 库布齐沙漠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针对库布齐沙漠东段护林站内人工林进行林下枯落物与土壤水文功能研究,科学计算该区人工林的各项指标综合权重值,确定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与水源涵养能力,为该区和相关沙区退沙还林的定向抚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内5种常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实测与室内浸泡进行枯落物及土壤持水性能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EWM)相结合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估。[结果](1)各林分枯落物厚度介于6.56~22.2 mm,蓄积量介于1.44~13.62 t/hm^(2),拦蓄能力表现为:杨树旱柳混交林>杨树林>樟子松林>3 a沙柳林>8 a沙柳林。(2)枯落物的最大持水深与其干质量呈线性关系,各林分最大储存约1.36~2.04 L降水,表明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枯落物干重量,而树种、树龄、气象等相关因素通过影响枯落物干重量间接影响持水能力。(3)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可较好表现枯落物的动态持水量和动态吸水率。(4)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林分土壤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与总孔隙度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容重基本呈现上升趋势。(5)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杨柳混交林高于其他林分,杨树林与樟子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相近,沙柳林最低。[结论]未来在沙漠地区人工防护林建设中,优先培育混交林,并通过考虑树种间水源涵养差异开展更科学的退沙还林规划。
- 韩青池王海超孙凯裴志永王涵苏晓明杨建军陈宏伟
- 关键词:枯落物持水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水源涵养库布齐沙漠
- 基于移进-归约冲突解决的LR(1)语法分析策略
- 2019年
- 自底向上的LR语法分析中如果根据文法构造的项目集中同时存在移进项目和归约项目,造成分析过程中产生移进-归约冲突,编译程序无法确定分析中的移进或者归约动作。为了保证语法分析的顺利进行,提出了一种向前查看1个符号的策略来解决冲突的LR(1)分析策略,根据当前查看符号的特征来决定把符号移入分析栈中或者把当前符号进行归约,从而避免分析过程中造成回溯而影响分析效率。
- 关玉欣冯志鸿
- 关键词:自底向上
- 跨语言摘要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23年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语言文章涌现。为了用户能快速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获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本主旨信息。跨语言摘要是利用计算机从多种语言文本中提炼出一种能反映文本主旨的方法。从跨语言摘要方法发展的角度切入,对跨语言摘要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梳理了跨语言摘要方法的发展过程,定义了跨语言摘要的任务。对其关键技术进行讨论与分析,总结出这些方法的差异与不足,勾画出从最初的基于管道式方法到深度学习普及后出现的基于端到端的方法的研究主线,并对跨语言摘要数据集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对跨语言摘要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 郑博飞云静刘利民焦磊袁静姝
-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