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思蓓

作品数:75 被引量:491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2篇电气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通气
  • 19篇综合征
  • 18篇急性呼吸
  • 15篇严重急性
  • 15篇严重急性呼吸
  • 15篇肺疾病
  • 14篇严重急性呼吸...
  • 14篇阻塞性
  • 14篇呼吸综合征
  • 14篇急性呼吸综合...
  • 13篇阻塞性肺疾病
  • 12篇慢性
  • 12篇慢性阻塞性
  • 12篇慢性阻塞性肺...
  • 12篇疾病
  • 11篇肺炎
  • 10篇慢性阻塞性肺...
  • 10篇机械通气
  • 10篇疾病患者
  • 10篇肺疾病患者

机构

  • 31篇广州医科大学
  • 23篇广州医学院第...
  • 20篇广州呼吸疾病...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75篇陈思蓓
  • 61篇黎毅敏
  • 54篇刘晓青
  • 50篇何为群
  • 28篇徐远达
  • 25篇徐永昊
  • 24篇钟南山
  • 19篇农凌波
  • 19篇桑岭
  • 9篇郑则广
  • 9篇刘学松
  • 7篇江梅
  • 7篇肖正伦
  • 6篇刘冬冬
  • 6篇何国清
  • 6篇王银燕
  • 5篇李寅环
  • 5篇陈荣昌
  • 5篇孙庆文
  • 4篇席寅

传媒

  • 7篇广东医学
  • 6篇中国呼吸与危...
  • 5篇中国危重病急...
  • 5篇中华危重病急...
  • 4篇中国实用内科...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广州医药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新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7篇2003
  • 2篇1998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人工通气策略的探讨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患者应用有创通气治疗过程中的策略。方法  1 2例重症SARS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31± 75 )岁 ,平均 (5 1 3± 1 1 0 )岁。常规治疗和无创通气失败后 ,经鼻气管插管进行有创人工通气 ,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 ,通气过程中予以镇静。监测通气前后和充分镇静后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 ,氧合功能的变化 ,对通气过程中的并发症和患者的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 1 2例患者均高热 (体温 >38 5℃ ) ,1 0例 (83 3% )患者的WBC总数在正常范围 ,仅 1例高于正常。合并其他脏器损害 9例 (75 % )。 (2 )应用模式为压力调节 +呼气末正压 ,即PCV +PEEP或PRVC +PEEP ,起始PCV的压力为 (1 7 2± 2 9)cmH2 O ,PEEP的压力为 (9 8± 3 5 )cmH2 O ,平均通气时间为 (1 4 7± 1 1 2 )d。 (3)静脉应用咪唑安定或异丙酚充分镇静后可使患者的呼吸频率(RR)下降 ,氧合指数 (OI)升高 ,避免了因吸痰等引起的SpO2 的下降。通气前有 1例患者出现气胸 ,通气过程中 1例出现双侧气胸并纵膈气肿。 (4 )全部患者均接受了皮质激素治疗 ,剂量 2 4 0 - 5 0 0mg d (5 0 0mg d 6例 )。 (5 ) 8例患者成功撤离人工通气并拔除人工气道 ,4例死亡。死亡病例均有严重基础?
黎毅敏陈思蓓徐远达刘晓青何为群陈荣昌钟南山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人工通气IAP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3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ITBVI组17例患者接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以ITBVI作为液体管理的指导指标;对照组16例患者以中心静脉压(CVP)作为液体管理的指导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d和3d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以及补液72h内两组患者的液体管理数据。结果①ITBVⅠ组3d时APACHEⅡ、SOFA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分)均较1d时显著下降(21.3±6.2比25.4±7.2,6.1±3.4比9.0±3.5,5.0(0,8.0)比20.0(8.0,35.0),均P〈0.01];而对照组则均无显著变化。②虽然ITBVⅠ组48~72h液体出量(ml)大于对照组(2421±868比1721±934,P=0.039),但ITBVI组与对照组0~72h的液体出入量和平衡量(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量:9918±137比10529±1331,出量:6035±1739比5827±2897,平衡量:3882±1889比4703±2813,均P〉0.05)。③在快速补液试验中,ITBVⅠ组与对照组患者除0~6h胶体液入量[ml:250(125,500)比250(69,25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段液体入量(ml)ITBVⅠ组均比对照组高[0~6h晶体液:250(150,250)比125(105,125),6~72h晶体液:125(125,250)比100(56,125),0~72h晶体液:250(125,250)比125(75,125),6~72h胶体液:125(106,250)比75(50,125),0~72h胶体液:200(125,250)比100(50,125),均P〈0.013。结论与以CVP指导相比,用ITBVⅠ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显示,3d时患者病情较1d改善,这种改善可能得益于对血容量状态的准确判断和适当的快速补液
徐永昊刘晓青何为群徐远达陈思蓓农凌波黄红川黎毅敏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中心静脉压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
陈荣昌黎毅敏郑则广钟南山罗群张秀燕陈思蓓何国清李寅环曾运祥
国内首先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导致的呼吸衰竭,减少COPD气管插管率和插管有创通气的时间,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非重复呼吸阀和罩内氧冲洗、研制了非重复呼吸面罩,消除死腔、提高无创正压通气降低CO<,2>的治疗效...
关键词: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提高无创通气压力支持水平在治疗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比较不同的无创通气压力支持水平对COPD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的影响,探讨能否减少较严重气道阻塞患者建立有创人工气道的可能性及其时机.方法对42例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PaCO2≥70mmHg,并出现神志改变的患者,进行面(鼻)罩压力支持通气治疗.结果①应用较高的压力支持水平(IPAP 25.6±2.4cmH2O)可使71.4% (30例,成功组)患者通气明显改善.PaCO2下降(p<0.05),PaO2升高(p<0.05);②12例(失败组)无创通气12~24小时后症状及血气分析无改善改有创通气.两组在高压力水平通气时均需改用面罩. 结论提高无创通气的压力支持水平,使71.4%患者血气分析改善,避免了建立人工气道.在较高支持压力水平(≥15-18cmH2O)通气时,建议用面罩通气,适时进行有创人工通气.
黎毅敏陈思蓓何为群陈荣昌
关键词:COPD急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4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1997年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常有困难,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DNA螺旋酶而杀灭细菌,具有广谱、高效、组织渗透性好等特点。我们使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45例,总有效率86.6%,副作用较少8.8%,提示该类药是治疗肺部感染尤其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药物。探讨了环丙沙星与茶碱联用时毒副作用。
钟淑卿陈思蓓陈世明陈顺存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
体外肺灌注技术修复的供肺实施肺移植一例被引量:2
2019年
体外肺灌注(ex vivo lung perfusion,EVLP)可在离体状态下精确再评估供肺功能并修复肺损伤,改善了肺移植中供肺不足的局面。但实施EVLP的高昂费用限制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我们尝试将EVLP的核心环节国产化以降低应用成本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成功地修复了边缘供肺。根据我们的初步估算,其成本可控制在原进口系统费用的1/15~1/10。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国产化EVLP技术应用于临床,患者移植术后顺利出院,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徐鑫彭桂林杨超董庆龙梁丽霞陈磊刘梦杨崔伟学王义东陈思蓓巨春蓉韦兵何建行
关键词:肺移植灌注技术体外LUNG临床前
床旁重症超声在重症肺炎患者并发高危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床旁重症超声是肺栓塞危险分层和右心功能不全评价的重要方法。本文回顾性描述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重症肺炎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并发高危肺动脉栓塞,因为循环衰竭使患者处于危及生命的状态,行CTPA等检查风险高。应用床旁重症超声识别高危肺动脉栓塞及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监测。经采用谨慎的溶栓方案、抗感染、维持循环稳定等综合处理方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刘学松徐永昊刘冬冬陈思蓓王亚刘晓青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重症肺炎
俯卧位通气对合并间质性肺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进行PPV治疗的36例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伴ILD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每次PPV前后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的变化,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60 d生存曲线。结果36例重度ARDS患者中伴有ILD 17例。① ILD组与无ILD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每次PPV前后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比较:与PPV前比较,有无ILD两组PPV后氧合指数(PaO2/FiO2, mmHg,1 mmHg=0.133 kPa)均显著改善〔ILD组:132.0(93.5,172.0)比118.7(92.0,147.8),无ILD组:126.1(100.9,170.0)比109.2(89.0,135.0),均P<0.05〕;ILD组PPV后呼气末正压(PEEP,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上升〔10.0(10.0,12.0)比10.0(9.2,12.0),P<0.05〕;无ILD组PPV后呼吸频率(RR,次/min)明显减慢〔24.5(22.0,27.0)比25.5(22.8,28.0),P<0.05〕。无ILD组PPV后动态呼吸系统顺应性(Crs,mL/cmH2O)较ILD组下降〔19.7(16.1,28.6)比23.0(19.0,29.7),P<0.05〕。③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比较:无ILD组PPV治疗结束后PaO2/FiO2(mmHg)较开始PPV治疗前明显增加〔135.0(86.0,200.0)比97.4(69.2,127.5),P<0.05〕,且明显高于ILD组PPV治疗结束后〔135.0(86.0,200.0)比78.7(59.3,114.9), P<0.05〕。无ILD组和ILD组患者开始PPV治疗前Crs(mL/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5.9,48.9)比18.9(12.7,27.3),P>0.05〕;治疗结束后Crs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ILD组:22.7(15.2,27.1)比24.3(15.9,48.9),ILD组:16.2(12.8,25.6)比18.9(12.7,27.3),均P>0.05〕。④ ILD组患者60 d病�
孙庆文朱满桂席寅余裕恒刘学松桑岭徐永昊陈思蓓农凌波何为群徐远达黎毅敏刘晓青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间质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动力学
SARS患者康复期肺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康复期肺功能的特征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26例SARS患者出院后每隔3个月进行1次肺功能检查,分析康复期肺功能各指标的意义。结果SARS患者发病后第3~6个月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不同时间段(3~6个月、6~9个月、9~12个月、12~15个月、15~17个月)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容积(RV)差异均无显著性,但随康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同时FEV1.0/FVC变化不大;而肺总量(TLC)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在不同时间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SARS患者发病后肺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但随康复时间的延长两者均逐渐恢复。
郑则广陈荣昌吴华刘晓青何为群徐远达陈思蓓黎毅敏郑劲平钟南山
关键词:患者康复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弥散功能障碍FEV1.0
达菲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回顾分析
2011年
目的:回顾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接受抗毒治疗的情况。方法:在广东省SARS数据库中筛选出资料较完整的确诊重症患者127例。根据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情况分成四组;用了抗病毒药组、有用达菲组、单用达菲组、早期用达菲组;观察以上四种情况下对发热天数、总病程时间、急性肺损伤(ALI)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可能性,以及死亡率等影响。结果:所观察的重症SARS患者78.7%应用了抗病毒治疗,在1月份期间,有7例患者应用了达菲治疗,占本月患者数25%;2月份期间,有22例患者应用了达菲,占本月患者数30.6%,3月份期间,有14例患者应用了达菲,占本月患者73.7%;ALI发展为ARDS的可能性、死亡率在不同月份间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分析的13医院患者SARS的发生率,以及应用达菲的情况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医院间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后3.4±6.9天开始应用达菲,剂量为150mg/天,持续治疗时间为8.1±3.7天,早期单用达菲的比率为11.8%,其中73.3%是在3月份应用的;用了抗病毒药、有用达菲、单用达菲,早期单用达菲四种情况下对发热天数,总病程时间、ALI发展为ARDS的可能性、以及死亡率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所观察的重症SARS患者普遍应用了抗病毒治疗,但开始应用达菲时间较晚,虽然不同医院患者的严重程度,达菲的使用率,以及死亡率有显著差异,但影响因素众多;应用抗病毒治疗总体来说对重症SARS总的病程时间、症状缓解以及死亡率等均无影响。
徐远达陈思蓓江梅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奥司他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