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秋炀

作品数:49 被引量:127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核科学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化学工程
  • 6篇核科学技术
  • 4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换热
  • 18篇换热器
  • 14篇折流板
  • 14篇螺旋折流板
  • 11篇管壳式
  • 11篇管壳式换热器
  • 8篇强化换热
  • 8篇连续螺旋折流...
  • 8篇壳程
  • 7篇数值模拟
  • 7篇纵向涡
  • 7篇纵向涡发生器
  • 7篇涡发生器
  • 7篇值模拟
  • 5篇矩形窄通道
  • 4篇电池
  • 4篇氧化物
  • 4篇氧化物燃料电...
  • 4篇气膜
  • 4篇燃料电池

机构

  • 41篇西安交通大学
  • 9篇中国核动力研...
  • 8篇苏州热工研究...
  • 3篇大亚湾核电运...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岭东核电有限...
  • 1篇中国广核电力...
  • 1篇中国广核集团...

作者

  • 49篇陈秋炀
  • 40篇王秋旺
  • 32篇曾敏
  • 9篇罗来勤
  • 8篇黄彦平
  • 8篇肖泽军
  • 8篇吴一宁
  • 5篇章大海
  • 4篇王令
  • 4篇谢公南
  • 4篇周砚耕
  • 4篇彭波涛
  • 4篇高拥军
  • 3篇王海刚
  • 3篇杨剑
  • 3篇张冬洁
  • 3篇薛峰
  • 2篇高强
  • 2篇陈贵冬
  • 2篇郭振武

传媒

  • 4篇核动力工程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机械设计
  • 2篇化工进展
  • 2篇2006中国...
  • 2篇第二届新型传...
  • 2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辐射防护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化工学报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核科学与工程
  • 1篇计算物理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热科学与技术
  • 1篇2007年传...
  • 1篇第九届全国反...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2
  • 3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13篇2006
  • 5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多壳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壳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一个壳体,位于壳体中心的一根中心管,壳体两端的两个管板,管板分别连接两个封头,管侧进、出口管,一束换热管束,壳侧进出口管,螺旋折流板分为外螺旋折流板和内螺旋折流板,外螺旋折...
王秋旺陈秋炀曾敏吴一宁罗来勤
文献传递
一种开槽气膜冷却孔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槽气膜冷却孔,包括基底,第一横槽,第二横槽,离散气膜孔,尖角舌片。第一横槽有助于冷却气体的横向扩散和贴附壁面,第二横槽有助于冷却气体的流入和减少流动损失,离散气膜孔能够保证整个叶片的结构强度,尖角舌片有助...
王秋旺章大海陈秋炀曾敏
文献传递
一种双层连接体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
本发明涉一种双层连接体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包括多个由阳极、电解质层、阴极构成的单电池,以及连接体。多个单电池的布置形式为一片单电池的阳极正对另一片单电池的阳极,一片单电池的阴极正对另一片单电池的阴极,连接体由第一连...
王秋旺陈秋炀曾敏吴一宁
文献传递
纵向涡发生器安装形式对矩形窄通道内水的强化换热影响的试验研究
本文对带有纵向涡发生器矩形窄通道内的强化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Re=3×103-2×104(过渡区和湍流区)的范围内纵向涡发生器安装形式(一侧带纵向涡发生器或两侧带纵向涡发生器)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
陈秋炀曾敏王秋旺王令周砚耕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矩形窄通道
文献传递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与预测被引量:18
2006年
设计并建立了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的综合性能实验台,对1种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2种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介质管侧为水,壳侧为油;同时基于壳侧传热实验数据;应用遗传算法预测了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壳侧流量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要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高于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高于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而且流量越大这种优势越明显。预测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的传热关联式所得的换热量比采用线性回归所得的更加接近实验数据,表明遗传算法可应用于工程中换热设备性能的预测。
谢公南彭波涛陈秋炀王秋旺罗来勤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换热压降管壳式换热器连续螺旋折流板遗传算法
组合式多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组合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单壳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壳程质量流量和相同换热量条件下,组合式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压损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降低14.6%;(2)相同壳...
陈贵冬陈秋炀曾敏王秋旺
关键词: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强化换热
文献传递
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间距的数值优化
在换热表面上周期性地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可以使流动区域产生纵向涡从而能够增强换热,本文采用CFX5.7对一侧安装纵向涡发生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的Re数下,纵向涡发生器的间距对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并采...
王海刚陈秋炀曾敏王秋旺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强化传热数值模拟传热性能
文献传递
一种内外翅片插管式高温换热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外翅片插管式高温换热器,包括壳体,连接于壳体上的管箱、封头、纵向隔板、折流板、内外管管板以及管侧进出口管、壳侧进出口管。内、外管一端分别固定在内、外管管板上,另一端均为自由端,内管为两端开口的导流管,外管...
王秋旺马挺陈秋炀
文献传递
组合式多壳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壳程为非连续螺旋折流板的组合式螺旋折流板和单壳程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换热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壳程质量流量和相同换热量条件下,组合式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压损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降低14.6%;相同壳程质量流量条件下,组合式两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单位压降下换热量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提高10.8%。
陈贵冬陈秋炀曾敏王秋旺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数值模拟
纵向涡发生器对矩形窄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I.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I.VGs)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有周期性分布LVGs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光通道的高25%~35%,但阻力系数也比光通道的高.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下,两侧带同向I.VGs通道的综合性能好于单侧带有LVGs通道的综合性能.I.VGs能够破坏热边界层,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板状燃料元件的温度和堆芯的烧毁率.
陈秋炀曾敏王令王秋旺周砚耕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矩形窄通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