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平滑肌肌动蛋...
  • 2篇染色
  • 2篇染色方法
  • 2篇细胞
  • 2篇肌肌
  • 2篇甲基
  • 2篇二甲基亚硝胺
  • 2篇肝坏死
  • 2篇Α-平滑肌肌...
  • 2篇病理
  • 1篇单核
  • 1篇单核巨噬细胞
  • 1篇单核巨噬细胞...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咽喉疾病
  • 1篇眼眶
  • 1篇原纤维
  • 1篇再生肝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日本高知大学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作者

  • 6篇石少辉
  • 4篇金玉兰
  • 3篇円山英昭
  • 3篇刘红刚
  • 3篇周全
  • 2篇梁乐
  • 1篇李明
  • 1篇张盛忠
  • 1篇韩一丁
  • 1篇田澄
  • 1篇冈山英昭

传媒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年份

  • 3篇2007
  • 3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实验性肝坏死后再生肝窦内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肝坏死后再生过程澡肝窦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再生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白鼠60只,其中实验组为50只,非处理组及生理盐水组各5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分10个小组,在一次性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50 mg/kg后,分别于第12、24、36小时和第2、3、5、7、8、10及14天乙醚麻醉下处死,迅速取肝组织、骨髓及外周血。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方法通过光镜、电镜予以观察。结果注射DMN后12 h肝组织内开始出现小灶状坏死,第24小时逐渐明显。第36小时坏死最明显,并且坏死灶内浸润大量的ED-1(大白鼠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标记物)阳性细胞。注射后第2天和第3天,坏死组织碎片和红细胞被ED-1阳性的吞噬细胞吞噬消除。第5天,在肝组织坏死灶内一些单核细胞其形念由圆形转变成梭形。第7天,细胞与残存的网织纤维接触,并表达SE-1(大白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Tie-1(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此时常见ED-1/SE-1及ED-1/Tie-1双重阳性的梭形细胞。第8天,除了病变范围变小外,其肝组织形态相似于第7天。到第10天,增生的肝组织数量增加,充填坏死区。第14天坏死组织几乎完全被再生的肝及纤维组织所取代。注射DMN后12 h骨髓中ED-1阳性的单核细胞开始增生,其中部分细胞表达5-溴-2-脱氧尿苷(BrdU)/ED-1,并在36 h其数量达高峰。而这些细胞形态相似于骨髓中圆形单核细胞,其在第24小时至第10天出现于外周血中,高峰时间与骨髓相同。外周血中这些细胞的形状与肝组织坏死区内的ED-1阳性细胞相似。结论注射DMN后圆形Ed-1阳性单核细胞首先在骨髓内增殖,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坏死区域,再分化为肝窦内皮细胞,即DMN介导的坏死区域的肝窦重建可能部分通过血管新生来完成。
金玉兰周全石少辉冈山英昭
关键词:肝再生内皮细胞二甲基亚硝胺
网状纤维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ED-1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被引量:2
2007年
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探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成分或抗原成分的相互关系时,可以采用双重染色方法。网状纤维是构成组织的网状支架,广泛分布于实质性脏器中,其中最丰富的区域是肝、脾、淋巴组织、骨髓、基底膜和血管等处。网状纤维染色方法是一种组织化学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显示和判定病变组织支架的破坏情况及纤维组织的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定位组织和细胞中的某种抗原或抗体成分的一种方法。网状纤维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的应用可以阐明网状纤维和所要观察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蛋白或细胞之间的关系。此方法已得到一些同行专家的认可怛引。
金玉兰田澄石少辉周全円山英昭
关键词: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网状纤维染色方法抗原抗体反应实质性脏器
渡边Azan特殊染色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金玉兰梁乐石少辉韩一丁宮崎恵理子円山英昭
关键词:特殊染色方法胶原纤维染色效果甲醛固定媒染剂
一次性大剂量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大白鼠肝坏死后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2007年
目的肝星形细胞(HSC)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二甲基亚硝胺(DMN)的大白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探讨其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及HSC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白鼠腹腔内一次性大剂量注射DMN(50mg/kg)后,分别在6、12、24、36h和第1、2、3、5、7、10、14天,取肝组织进行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注射DMN后36h肝坏死最严重,在坏死区未见廿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结蛋白(Desmin)阳性的HSC;第5天,位于坏死周围肝实质区的HSC对α-SMA和Desrnin表达强阳性,这些细胞依靠残存的网状纤维移动到坏死区;第14天,坏死区被再生的肝细胞和纤维组织来代替。结论本实验结果证明,在一次性大剂量注射DMN而引起的大片状肝坏死中,包括HSC也发生坏死、脱落,而残存实质区内的HSC活化、增生并移动到坏死区内,参与肝细胞的再生和纤维化的形成。
金玉兰梁乐石少辉刘红刚円山英昭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星形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二甲基亚硝胺大白鼠
鼻、咽喉黏膜早期梅毒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鼻咽部梅毒病变及病原特点,总结诊断上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1996年6月-2005年9月耳鼻咽喉科门诊25例患者的病理资料,用HE染色观察黏膜梅毒组织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用改良的W-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以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多克隆抗体标记,观察侵袭到组织内TP的形态特点及侵袭规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TP血凝试验佐证早期梅毒的病理诊断。结果25例血清学检查均为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1:8—128)、TP血凝试验阳性。20例黏膜被覆鳞状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形成,25例固有膜内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梅毒性小血管炎。14例扁桃体黏膜表面溃疡,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中1例扁桃体见各种转化淋巴细胞增殖。1例喉黏膜伴鳞状上皮假瘤样增生。改良的W-S染色发现20例黏膜微脓肿中及鳞状上皮间TP,5例小血管周围见TP,14例扁桃体溃疡面见大量TP,6例渗出物涂片内均见大量TP。4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鳞状上皮内见TP。结论鼻、咽喉部早期梅毒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改良的W-S染色显示TP是诊断黏膜梅毒的关键性方法。
张盛忠刘红刚李明周全石少辉
关键词:耳鼻咽喉疾病梅毒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分析
2006年
石少辉刘红刚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罕斯细胞临床病理分析眼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