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媛媛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3篇输血
  • 3篇体外循环
  • 3篇外循环
  • 2篇蛋白
  • 2篇心肺
  • 2篇心肺转流
  • 2篇心肺转流术
  • 2篇心脏
  • 2篇心脏手术
  • 2篇血液
  • 2篇手术患者
  • 2篇七氟烷
  • 2篇转流
  • 2篇转流术
  • 2篇羟乙基淀粉
  • 2篇细胞
  • 2篇分子
  • 2篇氟烷
  • 1篇蛋白表达

机构

  • 11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浙江大学
  • 1篇金华市中心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 1篇嘉兴市第一医...

作者

  • 11篇姚媛媛
  • 7篇严敏
  • 4篇周海燕
  • 3篇王屹
  • 3篇张冯江
  • 2篇张秀来
  • 2篇叶怀庄
  • 2篇戴安卢
  • 1篇于静
  • 1篇唐志峰
  • 1篇王海莺
  • 1篇李剑
  • 1篇柳子明
  • 1篇吕庆华
  • 1篇孟文彤
  • 1篇秦光明
  • 1篇房玲玲
  • 1篇郁丽娜
  • 1篇陈钢
  • 1篇何伟

传媒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抗凝药Ⅺ因子抑制剂监测方法及逆转策略研究进展
2025年
Ⅺ因子(FⅪ)在血栓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而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这种作用差异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即靶向F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抗凝策略。目前,越来越多的FⅪ抑制剂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尽管这些抑制剂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但其监测和逆转策略尚未明确,这给实验室监测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FⅪ的生理功能和FⅪ抑制剂在研药物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FⅪ抑制剂的实验室检测抗凝活性证据,结合遗传性Ⅺ因子缺乏患者的治疗方案总结了FⅪ抑制剂的逆转方法,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及逆转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越秀姚媛媛孙大伟王颖吴超敏赵麟茜唐志峰张冯江
关键词:抗凝药血栓性疾病抗凝治疗药物监测逆转
七氟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 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GPB)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30例择期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n=15):对照组(C组)和七氟烷预处理组(S组)。S组手术开始至CPB前吸入七氟烷(呼气末浓度2%)20min,随后给以10min洗脱期,而C组患者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CPB后即刻(T2)、4h(T2)、24h(T4)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细胞粘附分子(ICAM)-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Ⅰ)水平,并观察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主复跳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2组T1-4时TNE-α、ICAM-1、IL-6、IL-8、CK-MB及cTnⅠ水平均升高(P〈0.01);与C组比较,S组T1-4时TNT-α、IL-6、IL-8浓度均降低,T2-4时ICAM-1、CK-MB、cTnⅠ水平均降低,心脏自主复跳率较高(P〈0.05或0.01)。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吸入2%七氟醚2 h)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对CPB患者心肌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张秀来王屹周海燕彭全民姚媛媛房玲玲叶怀庄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心肺转流术七氟烷
6%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对全麻骨科手术患者容量治疗的效果被引量:3
2009年
术中容量治疗的目的是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以保证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羟乙基淀粉(HES)溶液是容量治疗时较常用的血浆代用品,其容量治疗效果取决于分子量和取代级,扩容效果良好的有两种:130/0.4和200/0.5。HES分子量的离散程度也是影响其效应的一个因素,较高分子量的HES不利于机体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较低分子量的HES不利于其扩容效应,而分子量范围为175,225kD的HES的容量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6%HES200/0.5(分子量175~225kD)氯化钠注射液用于全麻手术患者容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姚媛媛周海燕范雯王屹李剑
关键词:氯化钠注射液全麻手术骨科手术高分子量
围体外循环期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
2025年
目的 探讨围体外循环(CPB)期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心血管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S-AKI)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2年5月1日-2023年3月31日在本院接受择期CPB下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主要预后指标为AKI。分别于术前、复温、CPB结束和术后24 h采集中心静脉血5 mL,使用CD11b、CD54等标记活化中性粒细胞。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AKI和非AKI间协变量,分析活化中性粒细胞变化规律与AKI的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中,17例(14.2%)发生AKI。复温时CD11b^(+)、CD54^(+)中性粒细胞开始升高并持续至术后24 h。AKI组CD11b~+中性粒细胞在复温时高于非AKI(4.71×10^(9)/L vs 3.31×10^(9)/L,Z=-2.14,P<0.05),而CD54~+细胞则在术前(2.75×10^(9)/L vs 1.79×10^(9)/L,Z=-2.99,P<0.05)、复温(3.12×10^(9)/L vs 1.62×10^(9)/L,Z=-4.34,P<0.05)和CPB结束(4.28×10^(9)/L vs 2.14×10^(9)/L,Z=-3.91,P<0.05)时AKI均高于非AKI。对匹配获得的32例患者(每组16例)分析显示,AKI组CD11b~+、CD54~+中性粒细胞在复温时分别为非AKI组的1.74倍(4.83×10^(9)/L vs 2.77×10^(9)/L,Z=-2.72,P<0.05)和2.34倍(3.32×10^(9)/L vs 1.42×10^(9)/L,Z=-4.12,P<0.05)。结论 围CPB期大量中性粒细胞被活化,这些细胞可被CD11b/CD54标记。活化中性粒细胞在复温时组间差异最大,AKI约为非AKI的2倍。这些证据提示,在复温时去除50%的活化细胞可能会有效降低AKI风险。
王婷婷王婷婷姚媛媛吴娟廖心怡孟文彤孟文彤严敏杜磊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急性肾损伤中性粒细胞
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红细胞的影响
2022年
术中自体血回收(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 IBS)是利用一系列人工装置设备将手术中可回收血经处理后输回至患者体内的一类生命支持技术。以围术期血液保护为目标,优化自体血回收的关键技术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自体血回收对红细胞的破坏损伤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术中自体血回收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红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刘明霞姚媛媛严敏
关键词:血液保护输血红细胞
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调查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状况,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提供数据。方法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编制调研登记表。调查浙江省9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07年围术期输血患者的病例,分析用血指征的符合情况,统计术中和术后72h不同类型手术患者各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和各血液成分使用的不合理率,对数据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19102次输血中,成分输血率达到99.3%,但是,有8251次红细胞输注和176次全血输注属于无指标输血,即44.1%的围术期用血是麻醉医生或者手术医生仅根据临床经验而实施的行为,其中包括了603例输血患者术后72h内仍没有复查Het或者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有完整输血指标检测记录的患者进行合理与否的判断,红细胞和全血输注的不合理率均为39.2%,主要原因是输注指征过宽,血小板输注不合理率为43.7%,主要是未达到输血指征时输注或者输注血小板量不足1个治疗量。结论尽管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的成分输血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输血现象,急需引起各家医疗机构重视,大力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和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姚媛媛王海莺祝胜美黄长顺李军楼静芝彭丛斌杜光生汪卫星孙建良严敏
关键词:成分输血输血指征合理用血
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表面黏附分子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评价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表面黏附分子CR3表达水平和中性粒细胞(PMN)内炎症介质cAMP浓度的影响。方法60例体外循环(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氯胺酮I组、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n=15),体外循环前10min经颈内静脉分别给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I组(0.1mg/kg)、氯胺酮Ⅱ组(0.5mg/kg)和氯胺酮Ⅲ组(1.0mg/kg),并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前1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即刻(13)、体外循环结束后24h(T4)不同时点从颈内静脉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R3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AMP和cGMP浓度,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T1,T2时点各组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T4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各氯胺酮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R3表达均降低(P〈0.05),其中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水平更低于氯胺酮I组(P〈0.05)。13,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I组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AMP浓度均增高(P〈0.05)。13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I组相比,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GMP浓度均降低(P〈0.05)。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I组患者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氯胺酮Ⅲ组比其他各组术后使用更少的血管活性药(P〈0.05)。结论氯胺酮可一定程度地降低CPB患者外周血CR3的表达水平和PMN内cAMP、cGMP的浓度,从而减轻CPB时全身炎症反应。
戴安卢郭小文张冯江姚媛媛严敏
关键词:氯胺酮中性白细胞环AMP环GMP
不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不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对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外科小手术患者60例,ASAⅠ级,年龄25~45岁,体重51~70 kg,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R组)、HES 200/0.5组(H组)和HES 130/0.4组(V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3组患者分别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HES 200/0.5和HES 130/0.4 20 ml·k-1,30-60 min内输注完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组患者在术前(T1,基础值)、输注完毕后15 min(T2)、输注完毕后6 h(T3)各时点静脉血中静息态血小板与活化态血小板CD42b、CD61/41、CD62p的表达。结果3组患者输注前后静息态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H组和V组T1时ADP活化血小板CD42b、CD61/41、CD62p表达降低(P<0.05或0.01),H组T3时以上指标表达降低(P<0.01),V组T3时以上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S 130/0.4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的程度较HES 200/0.5低。HES 130/0.4液体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
陈钢姚媛媛柳子明周海燕吕庆华严敏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补液疗法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乌司他丁对血浆S100β蛋白及TNF-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乌司他丁对S100β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15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前用微量泵输注溶于50ml生理盐水的乌司他丁(1万U/kg),体外循环(CPB)开始时再将乌司他丁(1万U/kg)加入体外循环机预充液中。C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开始后15min(T1)、CPB结束时(T2)、CPB结束后2h(T3)、24h(T4)时点从颈内静脉采血,分别测定S100β蛋白和,TNF-α的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T1和T4时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S100β和,TNF-α含量T2时点明显降低(P〈0.01);T3时点也降低(P〈0.05)。两组T2、T3、T4时S100β水平均高于T1时点(P〈0.01)。C组T2、T3时TNF-α水平明显高于T1时点(P〈0.01);U组各时点,TNF-α浓度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乌司他丁可减少TNF-α炎性因子的产生,并降低血浆中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S100β蛋白的表达水平。
张秀来王屹周海燕姚媛媛叶怀庄秦光明
关键词:心肺转流术胰蛋白酶抑制剂S100Β蛋白
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贫血管理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心脏手术患者常常合并围术期贫血,与手术出血共同增加输血的发生率及相关风险。贫血和输血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及死亡率增加有关。当前临床实践指南普遍推荐实施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综合策略,通过贫血管理和限制性输血以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和降低输血率并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近年来成人心脏手术患者贫血管理及输血相关实践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的实践提供依据。
程珍珍姚媛媛严敏
关键词:贫血输血策略心脏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