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岳桥

作品数:174 被引量:4,170H指数:4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6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4篇盆地
  • 26篇中生代
  • 23篇新生代
  • 21篇断裂带
  • 21篇青藏高原
  • 21篇裂带
  • 18篇晚中生代
  • 18篇构造应力
  • 17篇晚新生代
  • 17篇构造应力场
  • 16篇地震
  • 15篇新构造
  • 14篇地质
  • 14篇应力场
  • 11篇地貌
  • 11篇锆石
  • 10篇青藏高原东缘
  • 10篇走滑
  • 10篇隆升
  • 9篇青藏

机构

  • 148篇中国地质科学...
  • 71篇南京大学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篇国土资源部
  • 11篇中国地质环境...
  • 9篇北京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矿产地质...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74篇张岳桥
  • 43篇董树文
  • 28篇李海龙
  • 26篇施炜
  • 25篇杨农
  • 21篇李建华
  • 19篇贾东
  • 18篇舒良树
  • 17篇杨振宇
  • 15篇马寅生
  • 13篇徐先兵
  • 13篇解国爱
  • 12篇刘正
  • 12篇张庆龙
  • 12篇卢华复
  • 12篇朱文斌
  • 12篇吴晓俊
  • 11篇陈宣华
  • 10篇孟晖
  • 9篇张会平

传媒

  • 18篇地球学报
  • 17篇地质学报
  • 13篇中国地质
  • 11篇地质通报
  • 9篇地质力学学报
  • 8篇地质论评
  • 7篇地学前缘
  • 4篇第四纪研究
  • 4篇中国地质学会...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中国地质矿产...
  • 2篇2014年中...
  • 2篇青藏高原及邻...
  • 2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4篇2015
  • 12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2篇2010
  • 9篇2009
  • 19篇2008
  • 19篇2007
  • 15篇2006
  • 9篇2005
  • 10篇2004
  • 13篇2003
  • 4篇2002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被引量:23
2019年
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近研究成果,简述了东亚多板块汇聚产生的三个陆缘汇聚构造系统(北部蒙古-鄂霍次克碰撞造山带、东部与俯冲有关的增生造山系统、西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构造带)、陆内汇聚构造变形体系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大陆构造-岩浆演化的时间框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200~170Ma)周邻大洋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和陆缘裂解事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35Ma)周邻陆缘碰撞造山或俯冲增生造山作用、陆内再生造山作用和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中晚白垩世(135~80Ma)大陆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的发育。研究认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在时空上的有序演化和深浅构造的复合叠加,不仅产生了东亚大陆复杂的陆缘和陆内构造体系,同时控制了中国东部燕山期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也使东亚构造地貌发生东西翘变,早期陆缘汇聚产生的东部高原因晚期大陆岩石圈的减薄和伸展而垮塌。东亚大陆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联合古大陆的裂解同步,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完成了从东亚到欧亚大陆的演替,以东亚大陆为核心的多板块汇聚格局一直延续至新生代,可能成为未来超大陆形成的起点。
张岳桥董树文
关键词:晚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化
<正>基于详细的野外分析和测量,介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带、中央断裂、东缘边界带和东北部地区的断裂变形特征、运动学及其活动期次,利用计算机反演程序,确定了这些地区(带)构造应力场方向:根据断层面上滑动矢量的叠加关系和...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
文献传递
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被引量:283
2004年
构造体制转变的本质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是从一个汇聚碰撞的动力学体系转变为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新生的亚洲大陆下俯冲。在这一独特的动力学体系转变过程中 ,产生了陆缘俯冲消减增生杂岩带 ,火山弧和相关的表壳变形等一系列标志。文中强调以自然的、显著的、易于识别的标志———火山弧的出现代表东亚构造域动力学体系的转变 ;指出翁文灏命名的燕山运动A幕———髫髻山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6 0± 5 )Ma前 )和B幕———张家口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3 5± 1)Ma前 )代表这一转变。也就是说 ,燕山运动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产物 。
赵越徐刚张拴宏杨振宇张岳桥胡健民
关键词:燕山运动火山弧
论胶莱盆地的改造与原型盆地恢复被引量:3
2005年
改造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勘探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对比原型盆地与改造型盆地认为胶莱盆地具有改造型盆地的特征.根据胶莱原型盆地的改造过程及其特点的探讨、国内改造型盆地研究实例分析及胶莱盆地改造型盆地研究的欠缺,对胶莱盆地改造型盆地进行了充分论证.最后,指出胶莱盆地的改造与原型盆地恢复的关键在于判断胶莱原型盆地构造性质、原型盆地恢复采用的理念及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李金良张岳桥张宏远
关键词:原型盆地恢复胶莱盆地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6
2010年
基于高分辨率SPOT影像解译、关键地点的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活动断裂测量以及错断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OSL),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发现后龙门山断裂带——五龙-冷碛镇断裂是一条晚更新世活动的右旋走滑断裂,没有明显的挤压逆冲活动形迹。根据次级断层的地层切割关系和沉积物测年结果,确定了沿该断裂带晚更新世两期走滑活动事件:一期发生在86~88ka,另一期发生在36~48ka。中央断裂带——双石-西岭断裂也具有右旋走滑活动特征,但其活动性相对较弱。这两条主要断裂在全新世没有明显的活动形迹,表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现今以中小地震为主,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以走滑应力机制占主导,与现今应力测量确定的逆冲应力状态不一致。这些观察和测试结果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未来强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张岳桥李海龙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
大庆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与综合预测技术被引量:30
2002年
应用地震属性技术和地震 地质综合分析手段研究大庆深层火山岩的特点 ,预测火山岩的空间展布。首先分析单井的火山岩特征 ,通过地层对比研究火山岩的空间分布格架 ,结合区域地层分布情况及初步的地震解释成果 ,确定火山岩的分布模型 ;提取对火山岩层反映较敏感的地震参数 ,以火山岩分布模型为约束进行反演 ,预测火山岩空间厚度和形态分布规律 ,进而预测火山口区以及火山岩岩相的空间展布 ;用可视化技术展现反映火山岩特征的一类地震属性的空间分布 ,根据钻井钻遇火山岩特征外推预测火山岩。
赵国连张岳桥
关键词:地震反射特征综合预测技术大庆油田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挤出及其对中国东部裂陷盆地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29
2004年
基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走滑 -冲断变形系统的运动学和年代学分析以及华北地区新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 3阶段向东构造挤出的运动学模式 ,论述了每一个挤出阶段构造形变图像和块体运动方式 ,讨论了构造挤出对中国东部裂陷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阶段构造挤出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的 12~5Ma期间 ,最显著的构造形变特征是鲜水河断裂带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和川滇地块向东挤出。这期构造挤出使整个华南地块发生逆时针旋转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产生右旋拉伸剪切应力场 ,引起珠江口盆地近东西向伸展断裂系统的复活。第二阶段构造挤出发生在上新世 -早更新世的青藏运动时期 (约 4~ 0 8Ma) ,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特征包括昆仑 -秦岭断裂系和海原断裂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华北地区次级地块的逆时针旋转、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的引张变形、大渤海湾盆地内部北北东向断裂右旋剪切活动和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等。这期构造挤出使华南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第三阶段挤出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以来 ,川滇地块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带发生顺时针涡轮状旋转 ;岷山 -龙门山构造带以走滑运动为主 ,地壳缩短作用较弱 ;华南地块向东挤出作用减弱。新生代这 3期构?
张岳桥
关键词:青藏高原华南地块郯庐断裂晚新生代
黄海及邻区晚中生代裂陷盆地类型及形成过程
晚侏罗世,东亚地区构造变形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以前的陆内造山到晚侏罗世以后强烈的陆内裂陷.黄海及邻区发生强烈的裂陷作用.根据裂陷盆地的几何形态和展布特征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狭裂陷型盆地系和菱形状裂陷型盆地系.前者往往...
吴时国张岳桥
关键词:大洋盆地盆地构造
文献传递
北大巴山凤凰山岩体锆石U-Pb LA-ICP-MS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北大巴山凤凰山岩体是扬子陆块北缘典型的新元古代侵入岩群,对采自岩体的6个花岗岩(闪长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定年数据显示,岩浆活动可分为早期(797±6Ma)、中期(770±6Ma、774±5Ma)、晚期(755±6Ma、750±13Ma和743±6Ma)三个阶段,证实凤凰山岩体为多期岩浆侵入形成。这几期岩浆活动在扬子陆块具同步性和普遍性,广泛被记录在黄陵、汉南等其它新元古代杂岩中。凤凰山花岗岩完整记录了扬子陆块北缘南华纪初期的区域拉张—裂陷事件,其形成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幕式地幔柱活动有关。本次研究对认识扬子陆块新元古代地壳生长与再造过程及Rodinia超大陆裂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李建华张岳桥徐先兵董树文李廷栋
关键词:凤凰山岩体锆石U-PB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地幔柱
华北地区上新世至第四纪断裂作用型式与左旋扩展
华北地区包含两个新生代引张构造域,即太行山以西的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和以东的华北—渤海平原盆地。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上新~第四纪的断裂作用表征为以正向倾滑活动为主,同时具有右旋或左旋走滑分量的运动型式,指出了NWSE向地壳引...
张岳桥P.VergelyJ.L.Mercier
关键词:华北地块上新世第四纪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