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仪力
- 作品数:30 被引量:131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斯内尔-霍恩比翻译思想述评被引量:4
- 2009年
- 斯内尔-霍恩比以独特的视角客观分析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致力于从开阔的视野中从事翻译研究。采用格式塔综合理论,期望能整合翻译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导向和文学导向。本文从介绍其主要成果入手,简单归纳评述她的主要译学思想和贡献,以期为未来翻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 方仪力
- 关键词:翻译研究格式塔
- 重释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兼论翻译理论中的“永恒问题”
- 2012年
-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两组概念曾引起国内翻译理论家的高度关注。多数学者肯定了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联系,但认为归化、异化着眼于文化层面的差异,直译、意译注重语言层面的差异。然而,围绕上述两组概念的讨论无论是在讨论范畴还是在理论旨趣上都存在一定的交互。无论是直译、意译两个概念的内涵还是讨论所涉及内容都是异常复杂的。直译、意译讨论不仅关涉语言、文化层面,更旁涉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通过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所反映出来的翻译基本问题大致相当。后者的提出只是直译、意译问题在新语境中的延续。在理解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等概念时,重点不是刻意区分这两组相似的概念,而是通过这些概念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方仪力
- 关键词:直译意译归化异化
- “正法”与“异言”之博弈: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正名”问题讨论
- 2024年
- “正名”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佛经翻译中的“正名”,以出世救赎为主旨,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译人所悟之法、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大致可从经名译名、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经名译名的确立,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以儒家思想中的“名实相当”为原则去强调“正法”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旨在消除“异言”,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正法”。佛经翻译中的“正名”问题,表面上是因梵、胡、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正法”的历史。在佛经汉译过程中,“正法”和“异言”之间存在博弈,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揭示了儒、释、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
- 方仪力
- 关键词:正名译名佛经汉译正法
-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看华人移民对赴美生子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2014年
- 2013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了未婚单身母亲文佳佳(汤唯饰演)只身去美国西雅图生子并和落魄华人移民司机Frank(吴秀波饰演)相识相爱的过程。这部电影因题材涉及赴美生子、小三、吃软饭等话题从上映后迅速在国内各大影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武显云方仪力
- 关键词:华人移民单身母亲二三线城市旅游签证置业顾问爱情片
- 翻译、差异与身份认同——评迈克尔·克罗宁的《翻译与身份认同》
- 2012年
- 《翻译与身份认同》是都柏林城市大学教授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Cronin,1960一)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翻译学专著。该书是作者继《翻译与全球化》(2003)出版后,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 方仪力
- 关键词:身份认同翻译学大学教授翻译研究出版
- 口述历史:一种新的翻译史研究方法被引量:4
- 2011年
- 口述历史强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最真实的主观性等特点。本文提出将口述历史引入翻译史研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推进翻译史研究,为更好地描述翻译现象、翻译过程、翻译结果,解释翻译与社会的因果关系提供新的方法。
- 方仪力
- 关键词:口述历史翻译研究研究方法翻译史
- 理解翻译批评:从“何为批评”到“何为翻译批评”被引量:3
- 2012年
- 理解"何为批评"、"批评何为"以及"如何批评"能为正确理解翻译批评概念的内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批评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知识结构,具有主观性和述真性等本质属性,应该遵循合理的、历史的、富有建设性的翻译批评标准,注重对原作的深入理解和对历史语境的深入解读,继而为翻译理论及描述性翻译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 方仪力
- 关键词:翻译批评翻译翻译研究
- 从“启发民智”到“合于国情”:晚清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思想的萌发和演进
- 2023年
- 近代儿童图书馆学的发生是晚清教育改革和分科治学的产物,亦是民初“儿童的发现”之产物。晚清社会遭遇民族危机,广开书阁,形成了以“开启民智”为基本目标的图书馆学思想,12岁以上儿童被正式纳入到读者范畴。继而,得益于民初以来“儿童”观念的重塑,以“提供必需且易晓的知识”为宗旨的儿童图书馆学思想得以萌发。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图书馆运动”的助力,图书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为世人所承认,图书馆学人逐渐形成专门的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发展了“合于国情”的儿童图书馆学的通用表达方式和共同价值。从儿童图书馆学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环境和逻辑入手,重审作为分支学科的儿童图书馆学的历史演进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是理解图书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路径。
- 肖铮方仪力
- 关键词:儿童学科史
- 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被引量:41
- 2012年
- 直译意译的讨论贯穿了翻译理论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然而,持续不断的直译意译之争并非都是在同一层面,针对同一翻译问题展开的。直译和意译既可被视作翻译方法也可作为翻译策略,讨论直译和意译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术语进行概念分析,理清讨论范畴。从元理论层面来审视中西译学中有关直译意译的理论不仅能理性地认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论争,也能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实践及其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
- 方仪力
- 关键词:直译意译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元理论
- 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与民族语言发展之关系——重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被引量:3
- 2013年
- 施莱尔马赫在其经典论文《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中区分和说明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重读该论文,并以施莱尔马赫发表于同时期的诠释学著作为参考,通过求解"真正的翻译之普遍性特征是什么?""翻译的基本目标和历史性目标是什么?""为何以及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等3个关键问题,本文进一步厘清了施莱尔马赫真正想要强调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关系的"路径",即德语在日耳曼德国的母语地位及其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
- 方仪力
-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翻译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