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健强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针
  • 2篇电针镇痛
  • 2篇疼痛
  • 1篇针刺
  • 1篇针刺后
  • 1篇镇痛
  • 1篇指数对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可塑性
  • 1篇视觉模拟
  • 1篇视觉模拟量表
  • 1篇前扣带回
  • 1篇量表
  • 1篇量表评价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评价
  • 1篇慢性疼痛
  • 1篇脑功能
  • 1篇脑功能连接
  • 1篇颈型

机构

  • 3篇海南医学院
  • 1篇北京水利医院

作者

  • 3篇李健强
  • 2篇刘涛
  • 2篇徐秋玲
  • 1篇孙曌
  • 1篇沈巍
  • 1篇王小龙

传媒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疼痛指数对电针镇痛累积效应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其与记忆的关系。方法:坐骨神经痛病人60例随机分为电针镇痛组(n=30)和电针改善记忆加镇痛组(n=30)。电针镇痛组选穴为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委中、肾俞、大肠俞。电针改善记忆加镇痛组选穴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委中、肾俞、大肠俞加百会、四神聪。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测定疗效指标疼痛指数(PPI),治疗前、治疗2天后及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测定疗效指标。结果:电针2天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PI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电针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PP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电针改善记忆加镇痛组PPI评分明显低于电针镇痛组(P<0.05)。结论:重复电针有累积镇痛效应,记忆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徐秋玲李健强刘涛
关键词:电针疗效评价
MRI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对颈型颈椎病针刺后镇痛效应的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针刺后镇痛效应的脑功能连接改变。方法: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手法捻针针刺治疗,比较颈疼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者及针刺前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特点。观察针刺后效应对疼痛相关矩阵中前扣带回(ACC)的功能连接的调节作用。结果:对比颈疼患者与正常人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功能连接改变发现l-ACC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背外侧前额叶、脑岛和丘脑,功能连接下降的区域有颞中回;与r-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PAG、颞中回。双侧ACC种子点均无显著脑功能连接下降的区域。颈痛患者疼痛的程度与l_ACC-dlpfc脑功能连接改变相关(r=0.508,P<0.001)。针刺后,患者l_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左侧腹侧前额叶、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左侧丘脑;与r_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左侧颞中回、右侧枕下回,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治疗前后疼痛的降低程度与l_ACC-vmpfc脑功能连接相关(r=0.619,P<0.001)。结论:颈疼患者的功能连接疼痛上行传导通路中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脑岛、背外侧前额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活动增强,背外侧前额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反映了疼痛的严重程度。而针刺不仅有即时效果还有后效应,后效应能维持降低丘脑到前扣带回信号输入,并且增强腹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产生镇痛作用。负责疼痛信号编码ACC是针刺干预的重要节点,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可能为通过腹内侧前额叶下行抑制疼痛的传导,从ACC下调其与丘脑疼痛信号的兴奋性传递。
沈巍李健强王乙翔邹蓓蕾李丹丹王小龙孙曌
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颈型颈椎病脑功能连接前扣带回
以视觉模拟量表评价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被引量:6
2013年
针灸可有效地缓解急慢性疼痛,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可产生良好的即时效应;对于慢性疼痛,需多次重复治疗才可收到明显疗效。研究表明,重复电针可减轻慢性疼痛,并有累积效应。海马及下丘脑突触素(SYN)、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上调与针刺累积效应密切相关;而记忆损伤后神经元可塑性下降,影响了这种累积效应[1-2].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了电针(EA)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其与记忆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胡波徐秋玲李健强刘涛
关键词:电针镇痛视觉模拟量表急慢性疼痛神经元可塑性记忆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