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红健

作品数:42 被引量:239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9篇卒中
  • 18篇脑卒中
  • 17篇缺血
  • 16篇血性
  • 15篇缺血性脑卒中
  • 15篇急性
  • 13篇血管
  • 13篇急性缺血
  • 13篇急性缺血性
  • 13篇急性缺血性脑...
  • 11篇急性缺血性脑...
  • 9篇溶栓
  • 8篇血管内治疗
  • 8篇静脉溶栓
  • 6篇大血管
  • 6篇预后
  • 5篇正常压力脑积...
  • 5篇溶栓疗法
  • 5篇溶栓治疗
  • 5篇特发性

机构

  • 4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作者

  • 42篇沈红健
  • 20篇张永巍
  • 14篇邢鹏飞
  • 14篇黄流清
  • 13篇吴涛
  • 13篇邓本强
  • 13篇刘建民
  • 11篇赵忠新
  • 11篇杨鹏飞
  • 10篇杨月嫦
  • 9篇朱宣
  • 9篇张磊
  • 7篇尹又
  • 7篇李子付
  • 7篇张敏敏
  • 5篇张萍
  • 5篇陈蕾
  • 4篇李澎
  • 4篇顾诗渊
  • 4篇姜一

传媒

  • 19篇第二军医大学...
  • 7篇海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药理通讯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比较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LAA、SAO、CE、其他明确病因(SOE)和不明原因(SUE)组。比较不同病因组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早期有效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出血转化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OAST病因分型是否为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38例AIS患者入组,其中LAA组140例(26.0%)、SAO组233例(43.3%)、CE组98例(18.2%)、SUE组58例(10.8%)、SOE组9例(1.7%)。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早期有效的AIS患者共210例(39.0%),其中LAA组56例(40.0%)、SAO组85例(36.5%)、CE组41例(41.8%)、SUE组26例(44.8%)、SOE组2例(22.2%),各组间早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443例(82.3%)AIS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其中LAA组108例(77.1%)、SAO组201例(86.3%)、CE组82例(83.7%)、SUE组45例(77.6%)、SOE组7例(77.8%),各组间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36例(6.7%)AIS患者治疗后有出血转化,其中LAA组10例(7.1%)、SAO组11例(4.7%)、CE组11例(11.2%)、SUE组3例(5.2%)、SOE组1例(11.1%),各组间出血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病因分型不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病因AIS患者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朱宣张敏敏沈红健沈芳陈蕾姜一袁绘张永巍吴涛邓本强
关键词:静脉溶栓阿替普酶出血转化
静脉溶栓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57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其中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0分为有效。采用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远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采用Heidelberg分类标准评估治疗后出血转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ABCD2评分和治疗前TIA发作次数、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静脉溶栓组TIA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0(0,2)次vs 0(0,18)次,P=0.028]。治疗后7 d,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0分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98.2%(56/57)vs 90.7%(49/5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静脉溶栓可以改善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且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吴雄枫袁绘沈红健邢鹏飞朱宣张敏敏林煌斌张永巍吴涛邓本强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药物治疗
血压管理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的前循环AIS-LVO患者。对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24 h平均收缩压(mSBP)对预后的影响。根据术后24 h mSBP将患者分为低mSBP[100~<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中mSBP(120~140 mmHg)组和高mSBP(>140~160 mmHg)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然后将患者分为低中mSBP(100~140 mmHg)组与高mSBP(>140~160 mmHg)组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38例,其中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161例(67.65%),预后不良77例(32.35%)。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术前和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核心梗死体积(脑血流量<30%的脑组织体积)及术后24 h mSB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SPECTS(OR=1.338,95% CI 1.081~1.657,P=0.007)、术后24 h NIHSS评分(OR=0.838,95% CI 0.785~0.894,P<0.001)和术后24 h mSBP(OR=0.966,95% CI 0.937~0.996,P=0.03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mSBP增高,术后3个月死亡率和术后24 h sICH发生率均升高(P=0.001、0.032),而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低中mSBP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高mSBP组(P=0.04),术后24 h sICH发生率低于高mSBP组(P=0.01),术后3个月死亡率与高mSB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术后24 h mSBP是前循环AIS-LVO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将此类患者术后24 h mS
张萍陈蕾袁绘朱宣沈红健于龙娟张永巍吴涛邓本强刘建民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管理前循环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伴急性闭塞血管成形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成形术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伴急性闭塞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1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基本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程度[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评价,mTICI 2b/3级定义为成功再通]及预后与随访结果。结果纳入患者共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为35~81岁,平均年龄为(61.1±11.4)岁。25例患者术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核心梗死区体积,其中无核心梗死区患者17例(68.0%),1~10 mL患者6例(24.0%),11~30 mL患者2例(8.0%)。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1/2狭窄者22例(59.5%),M1段远端1/2狭窄者15例(40.5%)。14例(37.8%)接受桥接治疗,23例(62.2%)接受直接取栓治疗。血管成形术情况:单纯Gateway球囊扩张5例,支架成形(Apollo、Enterprise、Neuroform、Solitaire)32例。37例患者在血管成形术后残余狭窄均≤50%,其中30例(81.1%)残余狭窄≤30%,7例(18.9%)残余狭窄介于30%~50%。mTICI 2b/3级再通率为100%,其中3级再通35例(94.6%)。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穿孔出血。术后1周内出现支架内再闭塞3例(8.1%);1例(2.7%)发生同侧基底节区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NIHSS评分增加4分,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4分。29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均行影像学复查,血管再狭窄率达34.5%(10/29)。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伴急性闭塞的支架取栓血管再通率高;急诊血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但偏高的血管再狭窄率不容忽视。
杨文进张磊李子付沈红健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大脑动脉血管成形术
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50)和中重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30);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n=74)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n=6)。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外周血炎症指标[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与轻度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脑卒中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43.3%(13/30)vs 18.0%(9/50),P=0.014],NLR较高[2.81(1.93,5.97)vs 2.01(1.64,3.37),P=0.028]。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83.3%(5/6)vs 23.0%(17/74),P=0.007],但两组间MLR、NLR、PLR、SII、SI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脑卒中AIS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NLR较高。
王丽君张萍呼延梅华杨洁沈红健沈芳陈蕾吴雄枫刑鹏飞姜一张敏敏朱宣袁绘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标志物病情严重程度预后
治疗性低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即使血管成功再通,仍有一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性低温是目前极具研究价值的神经保护方法,其有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力,但疗效尚不确切。本文就治疗性低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花伟龙张磊李翯刘鹏张永鑫李子付沈红健邢鹏飞张永巍洪波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治疗性低温神经保护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蔺茹月范建强王丽君张小曦沈红健邢鹏飞张磊李子付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赵瑞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
帕金森病和正常颅压性脑积水认知障碍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和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正常颅压性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及特点,为临床上鉴别两组疾病提高新的思路。
杨月嫦沈红健黄流清赵忠新
关键词:帕金森病
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基线特征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比较:DIRECT-MT研究亚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24/45)vs 41.9%(26/62),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42/45)vs 77.4%(48/62),P=0.026],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低于串联闭塞组[57.1%(24/42)vs 77.2%(44/57),P=0.034],最终梗死体积小于串联闭塞组[20.1(0.3,65.3)mL vs 34.5(19.9,124.6)mL,P=0.025]。术后NIHSS评分、90 d欧洲五维五水平量表评分和巴塞尔指数评分为95或100分的患者比例等其他次要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内的死亡率、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7 d时其他血管区域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新流域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
朱宣张敏敏邢鹏飞姜一沈红健张磊呼延梅华袁绘吴雄枫张永巍
区域内转诊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就诊方式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就诊流程及血管内治疗术后结局指标。结果共有2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就诊前预警患者的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258(175,373)min vs 94(60,176)min,354(284,494)min vs 225(162,318)min,417(340,577)min vs 277(205,424)min;P均<0.001],而入院至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与直接就诊组相比更短[94(75,127)min vs 103(86,139)min,151(115,193)min vs 162(133,217)min;P均<0.05]。转诊组90 d良好预后率为49.1%(54/110),低于直接就诊组的63.6%(82/129)(P=0.024),同时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比例和死亡率高于直接就诊组[14.5%(16/110)vs 6.2%(8/129),20.0%(22/110)vs 10.1%(13/129);P均<0.05]。结论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转诊组患者卒中病情更严重,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高,90 d良好预后率更低。
沈芳江薇沈红健朱宣花伟龙邢鹏飞张磊李子付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预后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