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鹏飞

作品数:23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缺血
  • 15篇血性
  • 15篇卒中
  • 15篇脑卒中
  • 13篇缺血性脑卒中
  • 12篇血管
  • 12篇急性
  • 11篇急性缺血
  • 11篇急性缺血性
  • 11篇急性缺血性脑...
  • 10篇急性缺血性脑...
  • 9篇血管内治疗
  • 6篇大血管
  • 6篇预后
  • 6篇溶栓
  • 6篇静脉溶栓
  • 5篇前循环
  • 5篇疗法
  • 4篇溶栓疗法
  • 4篇溶栓治疗

机构

  • 2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作者

  • 23篇邢鹏飞
  • 19篇张永巍
  • 14篇沈红健
  • 11篇刘建民
  • 10篇杨鹏飞
  • 9篇张磊
  • 9篇邓本强
  • 8篇李子付
  • 8篇吴涛
  • 6篇朱宣
  • 4篇张敏敏
  • 4篇张永鑫
  • 3篇张萍
  • 3篇陈蕾
  • 3篇周晖
  • 2篇管军
  • 2篇洪波
  • 2篇赵瑞
  • 2篇赵忠新
  • 2篇林兆奋

传媒

  • 14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海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第九次全国脑...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评价心肺复苏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中的应用。探讨不同时间点脑电监护评分、昏迷评分等与患者脑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患者脑功能等级评分的因素;探讨各影响...
邢鹏飞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缺氧缺血性脑病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常见不良事件和预后分析被引量:25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3例,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研究组(发生1种或几种不良事件,230例)和对照组(无不良事件,283例)。分析入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原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血管成功再通率、良好预后率、病死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良事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513例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4.8%(230/513),包括任何类型颅内出血(22.0%,11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9.6%,49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3.4%,120例)、新血管流域栓塞(6.2%,32例)、动脉夹层(1.4%,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9%,10例)和血管再闭塞(4.5%,23例)等。导致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再灌注损伤、无效再灌注、机械损伤(支架、导管、导丝)和药物等。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年龄偏大(t=2.298,P<0.05),男性患者占比低(χ^2=9.614,P<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美国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ASITN/SIRs)评分较低(Z=34.378、13.311,P均<0.01)。研究组取栓次数多于对照组(Z=22.677,P<0.01),但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率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9.903、180.191,P均<0.01),术后90 d病死率高于对照组(χ^2=52.81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会影响90 d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邢鹏飞沈芳李子付张磊张永鑫张小曦花伟龙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性低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即使血管成功再通,仍有一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性低温是目前极具研究价值的神经保护方法,其有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力,但疗效尚不确切。本文就治疗性低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花伟龙张磊李翯刘鹏张永鑫李子付沈红健邢鹏飞张永巍洪波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治疗性低温神经保护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蔺茹月范建强王丽君张小曦沈红健邢鹏飞张磊李子付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赵瑞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
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基线特征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比较:DIRECT-MT研究亚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24/45)vs 41.9%(26/62),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42/45)vs 77.4%(48/62),P=0.026],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低于串联闭塞组[57.1%(24/42)vs 77.2%(44/57),P=0.034],最终梗死体积小于串联闭塞组[20.1(0.3,65.3)mL vs 34.5(19.9,124.6)mL,P=0.025]。术后NIHSS评分、90 d欧洲五维五水平量表评分和巴塞尔指数评分为95或100分的患者比例等其他次要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内的死亡率、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7 d时其他血管区域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新流域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
朱宣张敏敏邢鹏飞姜一沈红健张磊呼延梅华袁绘吴雄枫张永巍
区域内转诊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就诊方式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就诊流程及血管内治疗术后结局指标。结果共有2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就诊前预警患者的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258(175,373)min vs 94(60,176)min,354(284,494)min vs 225(162,318)min,417(340,577)min vs 277(205,424)min;P均<0.001],而入院至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与直接就诊组相比更短[94(75,127)min vs 103(86,139)min,151(115,193)min vs 162(133,217)min;P均<0.05]。转诊组90 d良好预后率为49.1%(54/110),低于直接就诊组的63.6%(82/129)(P=0.024),同时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比例和死亡率高于直接就诊组[14.5%(16/110)vs 6.2%(8/129),20.0%(22/110)vs 10.1%(13/129);P均<0.05]。结论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转诊组患者卒中病情更严重,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高,90 d良好预后率更低。
沈芳江薇沈红健朱宣花伟龙邢鹏飞张磊李子付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预后
卒中中心诊治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时间的改变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前后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给予rt-PA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至治疗各时间段的变化.资料和方法 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前2008-6月至2012-12月,神经内科急诊接诊处于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发病...
邢鹏飞张永巍陈蕾朱宣张萍吴雄枫邓本强刘建民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沈红健邢鹏飞张永鑫吴涛张永巍柯骏刘建民杨鹏飞邓本强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信息化静脉溶栓疗法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57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其中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0分为有效。采用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远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采用Heidelberg分类标准评估治疗后出血转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ABCD2评分和治疗前TIA发作次数、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静脉溶栓组TIA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0(0,2)次vs 0(0,18)次,P=0.028]。治疗后7 d,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0分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98.2%(56/57)vs 90.7%(49/5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静脉溶栓可以改善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且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吴雄枫袁绘沈红健邢鹏飞朱宣张敏敏林煌斌张永巍吴涛邓本强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药物治疗
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在前循环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ICAS-LVO相关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根据阶梯式治疗策略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输注组(GPI组)、GPI+球囊扩张术(BA)组和GPI+BA+支架成形术(RS)组。评价3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死亡率。结果共有6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53例、女16例,年龄为30~86岁,其中GPI组20例、GPI+BA组14例、GPI+BA+RS组35例。除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外,其他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8例(98.6%)患者实现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术后责任血管再闭塞率为6.7%(4/60),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3%(3/69)。6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90 d随访,2例失访,预后良好率为64.2%(43/67),死亡率为9.0%(6/67)。3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和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ICAS-LVO相关AIS患者,采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刘沛张磊花伟龙张小曦李子付邢鹏飞张永巍杨鹏飞洪波刘建民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