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鹏

作品数:29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动脉瘤
  • 13篇颅内
  • 10篇手术
  • 9篇动脉
  • 9篇颅内动脉
  • 9篇颅内动脉瘤
  • 8篇血管
  • 7篇动静脉
  • 7篇破裂动脉瘤
  • 7篇静脉
  • 6篇未破裂
  • 6篇未破裂动脉瘤
  • 5篇动静脉瘘
  • 5篇静脉瘘
  • 5篇畸形
  • 4篇血管畸形
  • 4篇外科
  • 4篇颅内未破裂动...
  • 4篇脊髓
  • 3篇手术夹闭

机构

  • 29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昌邑市人民医...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29篇胡鹏
  • 19篇张鸿祺
  • 14篇何川
  • 6篇菅凤增
  • 6篇李桂林
  • 5篇叶明
  • 5篇陈赞
  • 5篇吴浩
  • 4篇孙力泳
  • 4篇马永杰
  • 3篇洪韬
  • 3篇李晓宇
  • 3篇凌锋
  • 3篇王坤
  • 2篇张鹏
  • 2篇任健
  • 2篇卢昊
  • 2篇李井波
  • 1篇关欣
  • 1篇李京凯

传媒

  • 14篇中国脑血管病...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种造影方式在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中吲哚氰绿荧光(ICG)造影、DSA和亚甲蓝造影对脑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模式,并对比术中不同造影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行脑脊髓AVM复合手术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AVM(Spetzler-Martin≥Ⅲ级)8例,脊髓AVM 47例,平均年龄(33.8±15.6)岁。在复合手术室行术中DSA,并经供血动脉行亚甲蓝造影或ICG造影(初期)。以术后3个月复查DSA评价解剖治愈结果。结果对55例患者均行术中DSA,32例行亚甲蓝造影,4例行术中ICG荧光造影(初期)。术中每例DSA检查(3.6±1.3)次,首次病灶切除后,术中DSA发现有残余病灶者占27.3%(15例)。85.5%(47例)患者获得解剖治愈,其中脑AVM患者(8/8)均获得解剖治愈,脊髓AVM患者83.0%(39例)获得解剖治愈。术后1年随访有3例失访,脑AVM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为2.0(0.0~3.8)分,与术前3.5(2.0~4.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4,P<0.05);脊髓AVM患者术后Aminoff评分为3.5(1.0~6.0)分,与术前4.0(1.0~6.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2,P>0.05),功能保存者(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或等于术前)占88.5%(46/52)。结论术中DSA可精确定位畸形团和验证全切,术中亚甲蓝造影可在术野选择性显示供血动脉供应的畸形团,明确血管构筑,ICG造影可显示术区表面的畸形团结构。术中DSA结合亚甲蓝造影可代替ICG造影,达到脑脊髓AVM复合手术解剖治愈的治疗目标。
洪韬张鸿祺李桂林何川叶明胡鹏马永杰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脊髓动静脉畸形术中造影
齿状突游离所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导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3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0例齿状突游离小骨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经验。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h,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小骨可以有效地进行寰枢椎之间的融合,改善齿状突小骨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陈赞吴浩王兴文胡鹏菅凤增
关键词:寰椎脱位神经外科手术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
翟晓东李传捷何川胡鹏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2024年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最终纳入了756例患者的969�
耿介文王思敏胡鹏何川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囊性动脉瘤神经网络
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伴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被引量:1
2024年
以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大脑大静脉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逐渐出现双侧丘脑病变,曾先后被误诊为“丘脑胶质瘤”“脑炎”“直窦血栓形成”,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性加重,由外院转至我院,最终通过多模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脑大静脉区DAVF。作者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大脑大静脉区DAVF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段小萱唐娜陈健李京凯胡鹏吉训明段建钢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卢昊胡鹏张鸿祺李桂林张鹏
一种颅内动脉瘤图像的形态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及系统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图像的形态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及系统。本说明书实施例通过颅内动脉瘤图像的形态学参数的测量,解决了颅内动脉瘤图像的形态学参数测量无法实现全自动测量、测量一致性难以保证的问题。该测量方法包括:从待...
胡鹏何川洪韬耿介文王文智冯雪宋凌杨光明秦岚
文献传递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观察动脉瘤的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①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5例,平均瘤径为(6.6±0.6)mm,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动脉瘤12例,平均瘤径为(22.5±3.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颅手术治疗的8例中,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瘤颈残留1例;血管内治疗的19例中,动脉瘤完全闭塞16例,瘤颈残留3例。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比例和瘤颈残留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行开颅手术治疗组有7例治愈,1例症状改善;血管内治疗组有17例治愈,2例症状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时间为15 d至24个月。④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的随访,1例在随访3个月后失访。2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者无动脉瘤再通和再生长,4例瘤颈残余者瘤颈未再生长。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个月时仅遗留有言语缓慢。结论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动脉瘤瘤径小。对此类动脉瘤应给予积极治疗;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胡鹏张鸿祺鲍遇海李萌宋庆斌凌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眼神经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
后路复位内固定并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
2012年
研究背景 ChiariⅠ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Ⅰ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7月-2011年9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和MRI影像学数据评价颈脊髓功能和脊髓空洞改善程度。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14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31.86±11.36)岁。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3.07±1.59,术后增加至15.57±1.0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46,P=0.000);术前脊髓空洞大小平均为(7.05±1.98)mm,术后缩小至(2.21±1.9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271,P=0.000)。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结论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联合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的ChiariⅠ型畸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小脊髓空洞。
胡鹏陈赞吴浩王坤孙永华菅凤增
关键词:脊髓空洞症颅窝
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24例7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术后腰椎JOA和VAS评分,和腰椎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对...
陈赞王坤吴浩胡鹏菅凤增
关键词:老年椎管狭窄椎板开窗显微手术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