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莉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储藏
  • 3篇微环境
  • 2篇小麦
  • 1篇氮气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蛋白质组分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玉米
  • 1篇玉米储藏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处理
  • 1篇巯基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超微结...
  • 1篇小麦细胞
  • 1篇酶活性

机构

  • 4篇河南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刘莉
  • 4篇王若兰
  • 3篇张丽丽
  • 1篇王志山
  • 1篇汤明远
  • 1篇赵妍
  • 1篇马玉洁
  • 1篇田书普
  • 1篇刘晓林

传媒

  • 2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粮食与油脂

年份

  • 4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储藏微环境下小麦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人工模拟储藏微环境下小麦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并同时测定线粒体中的O2-·含量、COX活性,以及种子活力和抗氧化酶(SOD、CAT、POD)的活性,研究在不同储藏微环境(A、B、C、D)下小麦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从微观角度探讨其与小麦衰老的关系。研究表明:随储藏时间延长和温湿度增高,线粒体数目减少,其超微结构的损伤劣变不断加剧。主要表现为:外膜变形并出现破损溶解,内膜的脊减少,脊的双层膜结构逐渐模糊不清,线粒体内部降解,内腔出现空泡化等;与此同时,O2-·生成速率不断增大,而COX活性和种子活力不断下降。D条件下三者变化最显著(P<0.05);抗氧化酶的活性在高温高湿(C和D)条件下都经历了先增大后下降的过程,D条件下下降最明显,降幅分别达到36%、63%、57%,显著高于低温低湿(A和B)条件(P<0.05)。
张丽丽王若兰刘莉穆垚
关键词:小麦线粒体超微结构抗氧化酶
储藏微环境对小麦中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将小麦储藏在模拟四个小麦主产区-蒙新、华北、华中和华南等的储粮微环境条件(15℃,50%RH;20℃,65%RH;28℃,75%RH和35℃,85%RH)下,研究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藏时间对各微环境储藏小麦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至储藏末期(240 d)时,三种储藏条件(20℃,65%RH;28℃,75%RH和35℃,85%RH)下小麦醇溶蛋白和巯基含量比低温低湿组(15℃,50%RH),分别减少2×10-4、1×10-4、1.2×10-3 g/g和0.13、0.55、0.75?mol/g,谷蛋白和二硫键含量分别增加5×10-4、1.3×10-3、2.4×10-3 g/g和0.22、0.27、0.42?mol/g;高温高湿(35℃,85%RH)条件下,小麦醇溶蛋白、谷蛋白、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变化显著(P<0.05),且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例升高,更易于诱导游离巯基氧化为二硫键。显然,低温低湿储粮条件,更有利于保持小麦蛋白质组分的稳定而实现小麦安全储藏。
王若兰刘晓林赵妍刘莉马玉洁
关键词:蛋白质组分巯基二硫键
基于图像处理的储藏小麦电导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定期测定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的电导率值,同时用扫描仪采集小麦的表面图像并提取其图像特征,研究储藏过程中小麦的颜色特征参数与电导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R值、G值、B值、I值、电导率均与储藏时间均呈极显著性相关。与电导率相关性最显著的是I值,其中,瑞星1号小麦的电导率与I值的数学模型:y=1.3E-16x^(8.4613)(电导率值为y,I值为x,下同),R^2=0.869;郑麦8998小麦的电导率与I值的模型:y=1.7E-18x^(9.2785),R^2=0.913;两种小麦的电导率与I值的模型:y=1.0E-8x^(4.5932),R^2=0.676。
刘莉王若兰王志山张丽丽曹志帅
关键词:储藏小麦图像处理电导率
玉米储藏微环境中氮气扩散规律研究
2014年
该实验在底部设有进气口的模拟仓内装满玉米后,埋入3列5排N2传感器,充N2流速为5 L/min,时间约40 min,室内温度25℃,关闭N2后连续测定氮气浓度至250 min,以研究氮气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充气阶段,第1列各点在19 min内氮气浓度全部达到饱和值(100%),1#点仅仅用时4 min,上升速度最快;关闭氮气后,1#点氮气浓度下降速度也最快。由距离―浓度模型可知,在充气阶段第1列点,距离进气口越近,浓度越高;而第2列、第3列各点的氮气浓度正好与之相反。在关闭气源后第1列点,距离进气口越近,浓度值越低。由时间―浓度模型可知,第1列的点距离进气口越近,浓度值变化越快;第2、3列的点,距离进气口越近,浓度值变化越慢。越靠近进气口的横排,点与点之间的浓度差别越大;距离进气口较远的点,不同横排上的浓度越接近。分析纵横方向上与进气口等距离的点,得出N2向纵向扩散的速度极显著高于横向。
王若兰曹志帅汤明远田书普张丽丽刘莉
关键词:玉米氮气扩散微环境N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