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新生儿
  • 1篇住院
  • 1篇住院儿童
  • 1篇住院患儿
  • 1篇小儿
  • 1篇疗效
  • 1篇流感
  • 1篇流感样病例
  • 1篇患儿
  • 1篇儿科
  • 1篇儿科住院
  • 1篇儿科住院患儿
  • 1篇儿童
  • 1篇奥司他韦
  • 1篇X线
  • 1篇B超
  • 1篇B超定位
  • 1篇病死率
  • 1篇病死原因
  • 1篇病死原因分析

机构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樊婷婷
  • 2篇潘家华
  • 1篇王亮
  • 1篇刘威
  • 1篇陈名武
  • 1篇张雪
  • 1篇张慧芳
  • 1篇王琳
  • 1篇韩明华

传媒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奥司他韦在小儿流感样病例中疗效及不良事件观察
樊婷婷
床边B超定位在脐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床边B超定位在脐静脉置管术(UV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行UVC的58例患儿,分析B超下导管末端位置与其对应X线检查位置情况,比较B超与X线检查定位导管末端位置、实际导管置入深度与预测深度的差异。结果 B超下导管末端位置位于心房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目标位置)时,其X线检查对应椎体范围分别是T5~T9和T7~T9。B超与X线检查定位导管末端位置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4)。导管实际置入深度与预测深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边B超定位在新生儿UVC中,可直观引导及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值得临床推广。
樊婷婷潘家华陈名武王琳韩明华
关键词:X线新生儿
2006—2011年安徽省立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病死率及病死原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入院24 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 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 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陈付哲潘家华张慧芳刘威王亮樊婷婷张雪
关键词:住院儿童病死率病死原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