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力

作品数:111 被引量:890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3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0篇宫颈
  • 39篇病变
  • 38篇细胞
  • 36篇上皮
  • 30篇上皮内
  • 30篇皮内
  • 29篇宫颈癌
  • 25篇宫颈上皮
  • 24篇阴道
  • 24篇乳头
  • 23篇瘤病毒
  • 23篇宫颈上皮内
  • 22篇上皮内瘤
  • 22篇内瘤
  • 22篇宫颈上皮内瘤
  • 21篇乳头瘤
  • 20篇人乳
  • 20篇乳头瘤病毒
  • 19篇人乳头瘤
  • 19篇人乳头瘤病毒

机构

  • 109篇北京大学第三...
  • 27篇北京大学第一...
  • 11篇北京大学
  • 9篇北京大学深圳...
  • 8篇复旦大学
  • 8篇四川大学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北京市门头沟...
  • 4篇北京市西城区...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六...
  • 2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110篇耿力
  • 38篇郭艳利
  • 28篇游珂
  • 15篇乔杰
  • 14篇廖秦平
  • 13篇沈晓野
  • 10篇刘朝晖
  • 10篇范晓红
  • 8篇魏丽惠
  • 8篇姚燕君
  • 8篇张岱
  • 7篇胡丽娜
  • 7篇郭红燕
  • 7篇赵昀
  • 7篇周羡梅
  • 6篇赵超
  • 5篇王丽娜
  • 5篇吴瑞芳
  • 5篇张璐芳
  • 5篇姚艳君

传媒

  • 16篇中国妇产科临...
  • 8篇中国微创外科...
  • 6篇中国实用妇科...
  • 5篇中国计划生育...
  • 5篇中国妇幼保健
  • 5篇中华妇产科杂...
  • 4篇现代妇产科进...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实用妇产科杂...
  • 4篇中国生育健康...
  • 3篇肿瘤预防与治...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第八次全国妇...
  • 2篇生殖医学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15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12篇2004
  • 3篇2003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hoC、ROCK Ⅰ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RhoC和ROCK Ⅰ基因在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慢性炎症28例、CIN Ⅰ 25例、CINⅡ28例、CIN Ⅲ28例、宫颈癌27例中RhoC和ROCK Ⅰ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RhoC和ROCK Ⅰ在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 Ⅰ和慢性炎症,病变程度越重,表达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oC和ROCK Ⅰ的表达在CINⅡ及以上病变中成正相关(rs=0.605,P<0.001)。结论:RhoC在表达水平较高时可能通过ROCK Ⅰ促进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RhoC/ROCK Ⅰ可能成为早期治疗的新靶点。宫颈组织中RhoC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完善宫颈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宫颈病变的癌变风险。
陈嵘耿力杨京京张幼怡李子健
关键词:宫颈癌RHOCROCKI
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的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目的:进一步评价ASCUS(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的处理方法。材料和方法:2002年5月~2004年3月从我院妇产科宫颈病变门诊的患者选择679例CCT(计算机辅助细胞诊断系统)或TCT(液基薄片)检查拟ASC...
郭艳利耿力
文献传递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细胞学被引量:13
2010年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从进入宫颈上皮基底层细胞开始,可能导致宫颈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甚至宫颈癌,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脱落细胞,依据其形态学改变指导临床处理。理解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细胞学的联系是对细胞涂片提出判读意见的基础。
郭艳利耿力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细胞学宫颈上皮内瘤变
正常妇女宫颈沙眼衣原体筛查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正常妇女宫颈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制定预防及诊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2005年3月~2006年9月间,对北京地区870例健康体检妇女进行了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筛查。对衣原体感染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沙眼衣原体的总感染发生率为13.4%(117/870)。高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OR=1.793,95%CI 1.106—2.906,P=0.017)、阴道清洁度异常(OR=1.701,95%CI1.147~2.521,P=0.008)和pH值异常(OR=1.675,95%CI1.053—2.666,P=O.028)是衣原体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对于阴道清洁度和pH值异常的患者应警惕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可能,尤其是教育程度较高者。对高危妇女应进行沙眼衣原体筛查,以便早发现衣原体感染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预防妇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刘菲李奎刘朝晖张岱廖秦平耿力卢丹徐晓萍张爱梅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
莉芙敏片与替勃龙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评价莉芙敏片(黑升麻根茎异丙醇提取物)与替勃龙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入组40~60岁的绝经期妇女180例,按1:1分配至莉芙敏片组和替勃龙组,各90例。莉芙敏片组口服莉芙敏片20mg,每日2次,替勃龙组口服替勃龙2.5mg/d,连续用药12周。以Kupperman绝经期指数(KMI)总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KMI各单项指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在治疗前、治疗4、12周时进行观察,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指标,对用药前后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1)KMI总分:治疗前KMI总分莉芙敏片组为(24±5)分,替勃龙组为(25±6)分;治疗4周时,KMI总分莉芙敏片组为(11±6)分,替勃龙组为(11±7)分;治疗12周时,KMI总分莉芙敏片组为(7±6)分,替勃龙组为(6±5)分。各时间点两组KMI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KMI各单项指标:两组内治疗前与治疗4、12周时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各时间点各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事件:莉芙敏片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替勃龙组;莉芙敏片组无一例阴道出血,替勃龙组阴道出血17例(19%,17/90);莉芙敏片组乳房胀痛14例(16%,14/90),替勃龙组32例(36%,32/90);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莉芙敏片组为(2.6±1.1)mm,替勃龙组为(2.8±1.1)mm,治疗12周时,子宫内膜厚度莉芙敏片组为(2.9±1.4)mm,替勃龙组为(3.4±2.0)mm,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比较,莉芙敏片组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增厚,而替勃龙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结论莉芙敏片能够有效、安全地改善妇女的围绝�
白文佩王淑玉刘建立耿力胡丽娜张忠兰陈淑玲郑淑蓉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围绝经期子宫内膜
重视女性生殖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由于宫颈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宫颈上皮不可避免地受到阴道微生态的影响。阴道微生态失平衡不仅引起阴道炎,还与HPV感染和宫颈癌相关。目前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主要与少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相关,其中HPV16、18引起全世界70%的宫颈癌,因此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及治疗后随访中意义重大,而临床上HPV检测的目的在于检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故要求HPV检测方法应设立以CIN2+病变为终点的HPV阳性阈值。综上,了解阴道微生态、HPV感染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明确HPV检测的目的,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开展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工作。
葛雪飞耿力
关键词:微生物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子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Ki67表达和HPV感染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Ki67表达和HPV感染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从正常宫颈(10例)、各级CIN(CIN Ⅰ19例,CIN Ⅱ9例,CIN Ⅲ16例)和宫颈鳞癌(8例)的石蜡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选取HPV L1区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与已知HPV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正常宫颈组HPV DNA均为阴性。CIN Ⅰ组5/19例为高危型HPV(16/18型),8/19例为中危型(35型等),其余为低危型。CINⅡ和Ⅲ组高危和中危型HPV各占一半。宫颈癌组均为高危型,绝大部分为HPV16。Ki67指数随CIN级别的升高(CINⅠ:21.4±1.1,CINⅡ:31.8±3.5 CINⅢ:61.3±2.8)而明显增加(P<0.01)。结论Ki67指数反映出在宫颈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HPV型别与CIN级别及转归密切相关。Ki67与HPV检查联合应用对评价CIN细胞增殖活性及其转归有重要的作用,对伴有HPV16/18 感染的CIN应密切追踪和积极处理。
耿力顾芳颖陆爱丽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KI67抗原
宫颈上皮脱落细胞的微尺度力学性质及形貌学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前临床中对宫颈脱落细胞的检查多局限于大体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本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5例临床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了微区力学性质表征以及细胞表面微观形态的成像。结果显示,患者正常形态宫颈上皮脱落细胞在针尖压入深度为700 nm时杨氏模量近似正态分布,峰值在20~30kPa。且细胞表面微嵴明显,微绒毛分布规则。研究表明,AFM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样品的微区力学性质测定,而环境扫描电镜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样品表面的原有形貌特点,为今后临床样品的微尺度物理信息的采集提供了实用的新方法。
丁永霞孙全梅马玎李静吕志珍张幼仪韩东耿力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
p16/Ki67双染在宫颈病变检出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在宫颈病变检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5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门诊进行机会性筛查的92位妇女,比较p16/Ki67双染、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分别在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并进一步分析p16/Ki67双染分别在≥30岁妇女、HR-HPV阳性妇女中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p16/Ki67双染检测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与HR-HPV、TCT相似(86.36%vs 84.85%vs 92.42%,P=1.000 P=0.424),特异度(76.92vs 30.77%vs 26.92%,P=0.001 P=0.001),AUC(0.816vs 0.578vs 0.597,P=0.001P<0.001)有统计学差异;≥30岁妇女组和HR-HPV(+)组有相似的结果。结论:p16/Ki67双染可提高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的特异度,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葛雪飞张睿怡游珂郭艳利李子健耿力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鳞状上皮不成熟化生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细胞增殖活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对宫颈鳞状上皮不成熟化生中人乳头瘤病毒 (hum an papillomavirus,HPV )感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 7表达进行研究。 方法 分别从 15例宫颈鳞状上皮不成熟化生、 11例正常宫颈、 1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9例 CIN ,10例 CIN 的石蜡标本提取基因组 DNA ,选取 HPV通用引物及型 ,特异引物进行多聚合酶联反应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 ,Ki6 7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HPV总阳性检出率为 6 7.8% (40 /5 9) ,其中不成熟化生组 HPV感染检出率为 4 6 .7% (7/15 ) ,CIN 组 ,CIN 组 ,CIN 组均为 10 0 .0 %(14 /14 ,9/9,10 /10 ) ,正常组未检出 HPV感染病例 ,Ki6 7指数随 CIN级别的升高而明显增加。从正常宫颈组至 CIN 、 CIN 、 CIN 呈现逐渐增高趋势 ,差异有显著性 (F=5 6 .6 85 ,P<0 .0 5 )。除不成熟化生组与 CIN 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外 ,其余各组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5 )。 结论  HPV型别及 Ki6 7指数与 CIN级别密切相关 ,高危型
耿力顾芳颖赵玲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细胞增殖HPV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