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方刚

作品数:27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7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法医
  • 10篇法医学
  • 7篇法医病理
  • 7篇法医病理学
  • 7篇病理
  • 5篇细胞
  • 5篇法医学鉴定
  • 4篇死亡时间
  • 4篇溺死
  • 4篇浮游
  • 4篇浮游生物
  • 3篇尸体
  • 3篇图像
  • 3篇基因
  • 3篇DNA含量
  • 2篇医疗纠纷
  • 2篇脂肪栓塞
  • 2篇尸体检验
  • 2篇栓塞
  • 2篇图像分析技术

机构

  • 20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武汉大学
  • 2篇江汉大学
  • 2篇葛洲坝中心医...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北警官学院
  • 1篇郧阳医学院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6...
  • 1篇随州市公安局
  • 1篇随州市妇幼保...

作者

  • 27篇何方刚
  • 17篇刘良
  • 6篇任亮
  • 4篇孟祥志
  • 4篇黄代新
  • 4篇舒细记
  • 3篇朱少华
  • 3篇闫平
  • 3篇杨庆恩
  • 3篇朱方成
  • 3篇朱金龙
  • 2篇曾蓉
  • 2篇刘丽江
  • 2篇翟仙敦
  • 2篇尹慧
  • 2篇刘兴态
  • 2篇王春
  • 2篇邓丹立
  • 2篇李小廷
  • 2篇张勇

传媒

  • 9篇中国法医学杂...
  • 2篇法医学杂志
  • 2篇全国第七次法...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刑事技术
  • 1篇中国司法鉴定
  • 1篇2011司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浮游生物16S rDNA检测在大鼠溺死鉴定中的价值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建立浮游生物16S rDNA PCR检脸法应用于溺死的鉴定。方法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溺死组、死后抛尸组和正常对照组,死后分别取脑、肝、肾和肺等脏器,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浮游生物16S rDNA第三和第四可变区特异片段。结果溺死组5例,肺全部检出(100%)浮游生物16S rDNA;肝、肾分别检出4例(80%);脑检出3例(75%)。死后抛尸组仅1例在肺中检出浮游生物(20%)。正常对照组均未检出。苗论浮游生物16S rDNA PCR检验法可用于溺死的鉴定。
何方刚刘良黄代新杨庆恩翟仙敦尹慧
关键词:法医学溺死RDNAPCR
测定D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研究图像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探讨
<正> 图像分析技术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实验结果的可比性、重复性差。本文重点讨论了标本
何方刚任亮刘良
文献传递
PCR-DGGE法检测浮游生物16S rDNA在溺死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建立并评估PCR-DGGE法检测浮游生物对溺死鉴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溺死组(n=12),死后抛尸组(n=12)和对照组(n=6);溺死组和死后抛尸组又分为2个亚组:东湖水域组(n=6)和墨水湖水域组(n=6)。死后提取心血和肺、肝、肾、脑等组织,匀浆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浮游生物并提取其DNA,PCR扩增浮游生物特异的16S rDNA片段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GGE检测分析。2个溺死案例检材同法检验。结果溺死组各组织器官中浮游生物检测多呈阳性:肺(100%)、肝(83%)、肾(75%)、心血(83%)、脑(42%);死后抛尸组仅2例肺组织(16.7%)检出阳性;对照组全部阴性。溺尸肺组织DGGE分型图谱与相应溺死点水样分型图谱相似,而与非溺死点水样分型结果差异显著。2实际案例均呈阳性。结论本方法不仅有助于定性诊断溺死,而且通过比较产物的多样性可以推断溺死地点,在法医学溺死鉴定中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何方刚黄代新刘良闫平孟祥志张勇
关键词:溺死浮游生物RDNADGGE
测定D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图像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探讨被引量:11
2004年
何方刚任亮刘良
关键词:DNA含量图像分析技术死亡时间组织细胞PMI
宜昌地区人群TLR4受体Asp299Gly、Thr399Ile位点多态性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TLR4受体Asp299Gly、Thr399Ile位点多态性在宜昌地区健康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法对156例宜昌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人,进行TLR4受体Asp299Gly、Thr399Ile两位点的基因型检测。结果宜昌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人TLR4受体基因Asp299Gly位点男女Asp/Asp、Asp/Gly和Gly/Gl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18,0.148,0.034和0.824,0.147, 0.029:Thr399Ile位点男女Thr/Thr、Thr/Ile和Ile/Ile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77,0.023,0.000和0.941,0.044, 0.015。与英国、法国等国人群相比,该位点多态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LR4受体Asp299Gly、Thr399Ile两位点的基因型男女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X2=0.028,P=0.986)(X2=1.894,P=0.388)。结论宜昌地区健康汉族人群存在TLR4受体Asp299Gly、Thr399Ile两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在不同种族和性别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曾蓉何方刚刘兴态邓丹立
关键词:TLR4受体基因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123例医疗纠纷尸检与临床诊断的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医疗纠纷尸检案例的年龄分布、不同系统疾病的死因分布,比较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涉及死亡医疗纠纷123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县市级医院和诊所类医疗机构尸检率较高,年龄段分布以30-50岁尸检率最高,成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儿童肺炎发生率最高,但其诊断正确率低,误诊和漏诊率高,诊所类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显著较高。结论:尸检有利于临床总结经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肺炎分别是成年人和幼儿误诊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应重视其诊断和治疗。
何方刚孟祥志宋明闫平王春刘良
关键词:医疗纠纷尸体解剖法医病理学误诊
循证法医学实践对鉴定人的素质要求被引量:5
2005年
循证理念己在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料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认同和发展。法医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其循证实践亦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医学鉴定的循证实践过程中,法医学鉴定人是循证实践的主体,优劣的高素质法医学鉴定人是实施法医学鉴定循证实践的前提和保证。循证法医学实践对法医学鉴定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应具备常规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循证意识和循证思维能力、检索和评价证据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综合评判与评价效果的能力、更新证据和开展科研的能力等。法医学鉴定人应不断学习,自我更新,努力适应循证法医学时代的发展要求。
舒细记刘振中冯华刚何方刚刘丽江刘良
关键词:证法法医学鉴定鉴定人沟通能力自我更新新证据
宜昌葛洲坝城区人群ABO血型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
2006年
曾蓉刘兴态张艳何方刚郑霞邓丹立
关键词:ABO血型系统城区人群基因频率法医学应用
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性.方法应用Feu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并分析在不同温度下死后早期(36h内)各个时间点离体人脾细胞DNA含量的差异性情况.结查人死后7~36h内代表DNA含量的参数中,异形指数(ID)、密度变化数(LDC)、积分光密度(IOD)、平均光密度(AOD)及平均灰度(AG)在不同温度下其测量值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其中密度变化数(LDC)、平均光密度(AOD)和平均灰度(AG)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温度对死后DNA降解有明显影响,进行温度对死亡时间(PMI)推断的影响的研究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
何方刚刘亚玲舒细记任亮朱方成王琦玮王树发黄知军刘良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DNA含量脾细胞
133例膝关节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的类型、特点及残疾评定。方法收集2017—2019年133例膝关节损伤的案例资料,按损伤部位、致残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合型损伤125例,单纯型损伤8例;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骨折发生率分别为88.72%、75.19%和57.89%;交叉韧带损伤中,后交叉韧带损伤1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51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创伤性关节炎32例。膝关节损伤致残率为38.35%(九、十级)。结论膝关节复合型损伤多见,创伤性关节炎比例较高。多种损伤可影响膝关节稳定、负重等功能,建议除评定关节活动度外,还需综合多种因素评残。
宰超张玲莉何方刚
关键词:法医学膝损伤案例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