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5 440例纳入研究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脉搏波资料完整的5 222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a PWV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对ba PWV的影响。结果总体人群平均ba PWV为1545.85±373.02 cm/s,其中男性为1570.19±300.53 cm/s,女性为1507.93±301.27 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60岁人群,ba PWV男性〉ba PWV女性(P〈0.05);60~80岁人群,ba PWV女性〉ba PWV男性(P〈0.05);≥80岁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ba 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以及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在〈60岁人群中,女性为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值为0.74,95%CI(0.59~0.93);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患病危险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a PWV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快,女性ba PWV随年龄增快速度大于男性。60岁之前女性的ba PWV慢于男性,60岁以后两性差别不明显。
- 王希柱张彩凤陈朔华邢爱君魏晓明刘妍孟令民吴寿岭
- 关键词:性别年龄动脉硬化
- 不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查,最终纳入统计分析4 506名(男2613名,女1 893名),平均年龄(51.7±10.7)岁.依据2006-2007年、2010-2011年两次体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将研究人群分为持续低组(1 739名)、降低组(590名)、升高组(882名)、持续高组(1 295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研究人群的hs-CRP浓度变化对baPWV的影响.结果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分别为(1 478.80±317.79)、(1 525.06±383.81)、(1 557.83±344.06)、(1 666.60±422.84) cm/s(F=67.16,P<0.05);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1 400cm/s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分别为50.3%、56.3%、64.1%和71.2% (F =246.82,P<0.05);hs-CRP对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持续低组相比,hs-CRP升高组、持续高组为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RR(95% CI)值分别为1.51(1.23 ~1.85)、1.47 (1.20~1.79),P均<0.05].结论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逐渐增加;hs-CRP升高组、持续高组baPWV增加的危险明显高于hs-CRP持续低组.
- 牛伯晖李燕张彩凤刘妍刘小雪蔡军赵性泉吴寿岭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对全因和心血管病因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对全因和心血管病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06-07-2007-10开滦集团健康查体的职工95429人(男性76109人,女性19320人),年龄18.0~98.0(5I.5±12.5)岁,随访观察死亡情况;依据美国心脏协会(AHA)定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死亡风险比及95%CI。结果在平均4.02年的随访期间,死亡1843例(心血管病因死亡597例)。有5~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者占9.0%,其中有7个理想健康行为和因素者占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个数的增加,全因和心血管病因死亡呈下降趋势。以有≤1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者为参照,有≥5个理想健康行为与因素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因死亡的风险分别降低31%及42%(分别校正后OR0.69,95%C10.55~0.86,OR0.58,95%C10.89~0.86)。结论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个数的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因死亡呈下降趋势。
- 戚常春刘妍陈朔华张彩凤杨慧姚涛刘星刘小雪韩红锋吴寿岭
- 关键词:死亡率队列研究
- 不同基线血压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
-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不同基线血压人群其新发糖尿病(New On-set Diabetes,NOD)的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 01510例职工中空腹血糖...
- 刘妍吴寿岭
- 体质量指数变化对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观察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2007年度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名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年龄I〉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的5440名纳入研究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2010—2011年度两次BMI测量数据将观察对象分为BMI持续正常组(1720名)、BMI降低组(367名)、BMI升高组(467名)、BMI持续高组(2626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BMI变化对baPWV的影响。结果(1)全人群BMI降低组的动脉硬化检出率67.8%(249/367)和BMI持续高组的动脉硬化检出率65.9%(1730/2626);较BMI持续正常组56.3%(969/1720)和BMI升高组55.5%(259/4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93。P〈0.01)。(2)在女性人群中,校正了基线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吸烟,饮酒,原发性高血压后,与BMI持续正常组相比,BMI持续高组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高(RR为1.34,95%CI为1.03—1.74,P〈0.05)。结论BMI长期持续在较高水平会加快女性脉搏波传导速度。
- 王建军韩红锋朱峰赵性泉李伟哲张彩凤刘妍刘小雪吴寿岭
-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粥样硬化
- 静息心率对非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对非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NO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无糖尿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资料及静息心率测量资料完整、收缩压<140 mm Hg(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90 mm Hg、无高血压病史、未使用降压药物、未服用调脂药和β受体阻滞剂的48 926例职工作为观察队列.排除未参加2008至2009年度、2010至2011年度体检以及空腹血糖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职工共29 910例.依据2006至2007年度静息心率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第一分位组(静息心率< 63次/min)、第二分位组(63次/min≤静息心率<70次/min)、第三分位组(70次/min≤静息心率<75次/min)、第四分位组(静息心率≥75次/min).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糖尿病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心率与NOD的关系.结果 (1)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第四分位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1.22/1000人年、13.58/1000人年、13.96/1000人年、17.55/1000人年;其中,男性分别为12.17/1000人年、15.20/1000人年、16.08/1000人年、20.44/1000人年,女性分别为8.29/1000人年、9.38/1000人年、8.86/1000人年、9.60/1000人年.(2)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分位组(HR=1.20,95% CI:1.04 ~ 1.40,P<0.05)、第三分位组(HR=1.25,95% CI:1.07~1.45,P<0.01)、第四分位组(HR=1.58,95% CI:1.36 ~ 1.82,P<0.01)NOD的发病风险增加;进一步校正空腹血糖后,与第一分位组相比,第二分位组(HR=1.21,95% CI:1.04 ~ 1.40,P<0.01)、第四分位组(HR=1.22,95% CI:1.06~ 1.41,P<0.01)�
- 吴寿岭刘小雪朱晨蕊魏晓明李慧英杜鑫林黎明李俊娟刘妍
- 关键词:心率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