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宗强

作品数:30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文本
  • 6篇圣经
  • 6篇宗教
  • 4篇先知
  • 3篇社会
  • 3篇文化
  • 3篇伦理
  • 2篇性别
  • 2篇少数民族
  • 2篇少数民族地区
  • 2篇社会结构
  • 2篇社会结构转型
  • 2篇文本阅读
  • 2篇文本诠释
  • 2篇文学
  • 2篇西北少数民族
  • 2篇西北少数民族...
  • 2篇列子
  • 2篇民族地区
  • 2篇经文

机构

  • 27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0篇姜宗强
  • 2篇李海峰
  • 1篇陈声柏
  • 1篇孙玥

传媒

  • 8篇圣经文学研究
  • 6篇西北师大学报...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国宗教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普陀学刊
  • 1篇甘肃政法成人...
  • 1篇榆林学院学报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 1篇基督教学术
  • 1篇基督宗教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先知因素
2013年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中有无类似圣经先知声音或者先知因素?德国学者韦伯认为没有;英国旧约专家罗理认为孔子、孟子、墨子类似先知声音;美国汉学家狄百瑞认为存在一个儒家改革主义的经学传统,这可以称作儒家先知声音。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先知话语或因素,应该包括经济分配结构上为最底层的民众呼吁维持最基本生存保障所需的财产权的话语。也就是说,古典诗歌中的文学批判传统也应该补充进儒家先知之言的范围内。
姜宗强
关键词:跨文化
“第三以赛亚书”中社群冲突问题的分析——《以赛亚书》65:1-7的文本分析
2015年
一、引言《以赛亚书》65:1.7是关系到学者理解56—66章中的社群冲突性质争论的一个重要的经文段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争论是:汉森(P.D.Hanson)和斯科姆(Brooks Schramm)分别代表的两种非常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汉森认为,经文中的礼仪实践,是由控制了复兴期耶路撒冷官方礼仪的撒督祭司所奉行的中心礼仪,被比喻为类似迦南宗教的亵渎礼仪。
姜宗强叶洛夫
关键词:社群比喻礼仪经文
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2章1-4节与杜甫诗篇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对《以赛亚书》2:1-4和杜甫诗篇这两个不同文本的"跨越"解读,探讨了"和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和谐"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止息战争"的"和平"层面,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敌对状态的结束,个体的心灵、灵魂层面的升华。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和杜甫诗篇,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追求和平与"和谐观"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层面性。
姜宗强
关键词:和谐社会
对话意识:新文科背景下哲学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被引量:9
2019年
从中西学科分类历史的视角把脉当前中国文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过程中“经学科”的取消,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断裂,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自立。因此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哲学学科的创新具有“返本开新”意味,需要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的对话中发展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新的哲学类型。
姜宗强
关键词:交叉性学科返本开新
彼得·贝格尔的宗教发展趋势理论的诠释
2005年
本文探讨了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关于宗教的界定、功能以及现代工业社会世俗化导致宗教衰落的理论,并通过对与贝格尔持不同见解的宗教社会学家理论的探析,指出贝氏理论中单纯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在预测宗教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的局限。
姜宗强
关键词:世俗化宗教功能
跨越解读《以赛亚书》与《礼记》中的理想社会——以《礼记·礼运篇》和《以赛亚书》65章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跨文本阅读"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圣经《以赛亚书》六十五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新天新地",可以发现,《礼运》"大同"理想中对"矜寡孤独废疾者"的社会关怀,与《以赛亚书》中关心穷人、孤儿、寡妇等弱势群体的思想旨趣完全一致,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仁爱、关心弱者、人际和谐的道德社会。这个道德社会在《以赛亚书》中表现为"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与哀号的声音",在《礼运篇》中则表现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果我们不为两个文本表面形式的不同所局限和受困,一定会发现二者共通的博爱、仁爱精神实质。这样的跨越解读,可以提供给我们构想理想社会的多元视角。
姜宗强
关键词:社会理想
博弈论视阈下的圣经研究
2020年
博弈论是一种数理分析工具,其研究对象是理性行为人在具体情形下出于自我偏好做出决策,从而产生特定效用和支付的过程。博弈论与宗教等人文学科已经发生了密切联系。斯蒂芬·勃拉姆斯在其一系列著作中运用博弈论标准式、博弈论扩展式、不完全冲突、完全冲突、占优策略、纳什均衡等概念,解读了上帝—亚当+夏娃、亚当—夏娃、上帝—亚伯拉罕、上帝—耶弗他、雅各+众子—约瑟、参孙—大利拉等人物形象的博弈,使博弈论分析工具和圣经研究相得益彰。本文拟针对勃拉姆斯的博弈论圣经研究,就其优长和局限加以探讨。
尹泰鸿姜宗强
关键词:博弈论圣经支付
爱邻如己——《利未记》19章解读
2007年
诠释释《利未记》19章,关系到如何理解文本中的"圣洁"概念,不同学者理解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犹太学者米路金将19章的主体背景定位在被掳前,认为19章的"圣洁"概念代表着伦理观念的普世性层面扩大了;但是卡米凯、戈斯腾伯格等联系18-20章的上下文脉,将19章的最后层的编修背景定位在被掳、甚至后被掳时期,认为19章的"圣洁"概念代表着伦理观念的普世性层面缩小了,它内部包含的仪式诫命,很可能与被掳一后被掳时期犹太教向内封闭和对外排斥的倾向相关联。这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无疑增加了诠释经文的张力和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双方的不同观点,尝试对这些疑难给予一个初步的解决。
姜宗强
关键词:圣洁
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
2018年
本文分别从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产生的背景、主要任务,及其与其它圣经批评方法的关联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宏观社会学理论,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韦伯的理想类型、涂尔干的集体象征理论,对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兴起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以哥特瓦尔德的《耶和华的众支派》一书为例,论述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的主要任务,包括:阐明圣经文献与古代社会的联系;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研究古代以色列的社会组织;探明圣经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活模式,等。第三部分阐述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与女性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正典批评之间的相互关联。该部分主要以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与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关于'先知色情'问题的对话为例,表明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与其它批评方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能够打开文本的多个意义层面,包括经济、政治、阶级、种族、权力架构、意识形态等。这种强烈的入世精神,正是圣经社会科学批评方法富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姜宗强
关键词:圣经共时性历时性
神圣者的性别:对《何西阿书》11:4的跨文本诠释
2021年
对《何西阿书》11:4的文本诠释关涉到一个争论:上帝到底是以"母亲拥抱婴儿紧贴在面颊上",还是以"牧人将轭置于牛脸上"的形象出现的?上帝到底能不能以女性形象出现?笔者通过跨文本诠释,指出佛教传统中"菩萨男转女身"和"双身佛"的意象可以为回答这一问题投下亮光.
尹泰鸿姜宗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