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俊峰

作品数:42 被引量:125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1篇动脉
  • 26篇冠状
  • 26篇冠状动脉
  • 19篇旁路移植
  • 18篇动脉旁路
  • 18篇动脉旁路移植
  • 17篇动脉旁路移植...
  • 17篇移植术
  • 17篇旁路移植术
  • 17篇冠状动脉旁路
  • 17篇冠状动脉旁路...
  • 16篇冠状动脉旁路...
  • 13篇手术
  • 11篇心脏
  • 11篇体外循环
  • 11篇外科
  • 11篇外循环
  • 11篇非体外
  • 11篇非体外循环
  • 9篇乳内动脉

机构

  • 4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作者

  • 42篇杨俊峰
  • 38篇顾承雄
  • 21篇刘锐
  • 20篇韦华
  • 17篇黄信生
  • 13篇李波
  • 12篇陈长城
  • 10篇李海涛
  • 9篇王盛宇
  • 8篇胡晖
  • 7篇李京倖
  • 6篇李琴
  • 6篇周其文
  • 6篇李晖
  • 6篇于洋
  • 5篇方颖
  • 4篇宋伟
  • 3篇赵映
  • 3篇甘辉立
  • 3篇伯平

传媒

  • 10篇中华胸心血管...
  • 7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医药
  • 2篇全国冠状动脉...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江西医药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第九届全国超...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变率显像结合小剂量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陈旧心梗患者心肌存活性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SRI)结合小剂量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LDASE)评价陈旧心梗患者心肌存活的可行性。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陈旧心肌梗死患者32例,入选者均无严重心肌梗死并发症。患者均接受 LDASE 试验,检查前或后一周...
刘勇李治安杨娅杨俊峰胡晖柏江王艳红
文献传递
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诊治被引量:1
2003年
杨俊峰顾承雄张兆光韦华王盛宇陈长城
关键词:心脏畸形
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5岁。室壁瘤位于心尖部44例,外侧壁14例,下壁20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48例,重度关闭不全30例。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壁瘤线性缝合术24例,心内膜环缩、三明治缝合术36例,心内膜环缩、左心室补片成形术18例,同期血栓清除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42例,二尖瓣置换术36例;移植旁路血管1~6支(2.5±1.5支)。结果围术期死亡5例,死于败血症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术中停机困难5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6±1.2 mm vs.68.2±4.0 mm),射血分数(45%±23%vs.34%±14%),心功能分级(NYHA,1.82±0.26级vs.3.36±0.56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例,随访率94.52%,随访时间25±8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症状复发。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Ⅲ级9例,Ⅳ级2例,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根据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对心腔、血管和瓣膜全面处理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术期管理,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黄信生顾承雄杨俊峰韦华陈长城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
心肌梗塞后左室假性室壁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甘辉立张健群赵映杨俊峰顾承雄黄方炯毛国璋葛永强伯平周其文
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侧侧和端侧吻合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李波顾承雄李海涛杨俊峰韦华李京倖刘锐黄信生李晖李琴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侧侧吻合
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Y型复合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复合桥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208例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复合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
杨俊峰
文献传递
左室重建术治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被引量:1
2009年
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我们采用左室重建术治疗83例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现总结临床疗效和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黄信生顾承雄杨俊峰韦华陈长城
关键词:缺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衰竭病人临床疗效
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桥血管的通畅率,并实现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本文采用在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25病例,并进行了近期临床效果的评估.结果显示,移植手术是...
杨俊峰顾承雄韦华刘锐陈长城王盛宇李波胡晖黄信生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移植搭桥手术
文献传递
血清C反应蛋白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34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CRP≥3.0mg/L组(386例)和CRP〈3.0mg/L组(348例),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0d内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9%(19例)]高于CRP〈3.0mg/L组[4.0%(1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2±1.8)年,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78例)]明显高于CRP〈3.0mg/L组[12.2%(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RP≥3.0mg/L不能预测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但是预测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最强因子,COX分析术前CRP≥3.0m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次左心室射血分数〈45%。CRP≥.0mg/L组5年实际生存率明显低于CRP〈3.0mg/L组[(90.0±1.2)%比(94.0±0.8)%,P〈0.05]。CRP≥3.0mg/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5%二者合并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88.0±0.4)%。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提示血管壁的炎症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
黄信生顾承雄韦华杨俊峰方颖刘锐周其文
关键词:冠心病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 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术后3 h、术后24 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0.666]。术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王粮山刘长城李波张帆李海涛李晖刘锐杨俊峰顾承雄
关键词:血栓形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