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庆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21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热历史——来自He年龄和Ro的约束
- 巴楚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北接柯坪断隆、阿瓦提凹陷,东临塔中低凸起,东南部接塘古孜巴斯坳陷,南部以麦盖提斜坡与西南坳陷过渡,呈北西向延伸长。在构造演化上,其经历了以古生代海相为主的克拉通地台型沉积演化和中~新生代...
- 邱楠生梅庆华姜光王胜军
- (U-Th)/He年龄约束下的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被引量:30
- 2010年
-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时期的热历史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进行热史恢复,一直是困扰该区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研究的难题.磷灰石和锆石的(U-Th)/He热定年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新技术,可以用来揭示地层的构造抬升和热历史.本文利用塔里木盆地典型井中古生界层系的古温标来恢复古生代的热史.这些井在海西期长期隆升、遭受强烈的剥蚀、后期埋藏深度较小,因而古生界层系中的古温标可以保留原始热信息,从而反映古生代的温度状况.本文通过对这些钻井样品进行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测试,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等古温标,综合模拟计算了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KQ1和T1井早古生代的构造-热演化历史.模拟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东北和巴楚隆起区古生代热演化存在差异.巴楚隆起区T1井在寒武纪末期的古地温梯度仅为28~30℃/km,奥陶纪的地温梯度增高至30~33℃/km之间,志留-泥盆纪地温梯度为31~34℃/km;塔东北的KQ1井区奥陶纪的地温梯度可达35℃/km,志留-泥盆纪地温梯度为32~35℃/km.因此,(U-Th)/He年龄结合其他古温标综合模拟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沉积盆地的热历史,特别是该方法为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热史恢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 邱楠生汪集暘梅庆华姜光陶成
-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塔里木盆地
- 龙泉山浅层断裂系统的分带、分段变形格局及差异隆升对比
-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泉山构造带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密集解释,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约束了龙泉山地区的差异隆升时序.龙泉山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点.龙泉山构造行迹明显,呈NE-SW向,南高北低,轴部...
- 李英强何登发梅庆华
- 关键词:差异隆升
- 文献传递
-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被引量:49
- 2015年
-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 李皎何登发梅庆华
- 关键词:原型盆地奥陶纪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机制
-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构造单元,对其构造演化和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盆地陆内变形特征的分析,同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分析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及其主要构造单元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并进行成...
- 梅庆华
-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 威远背斜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受川西构造带、川东构造带及川南构造带影响,现今发育为大型穹窿状背斜构造,长轴为北东向,但其形成演化与其周边构造带又有明显不同。前人对威远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变形机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争议,...
- 梅庆华何登发李英强
-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
- 四川盆地威远背斜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 威远背斜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受川西构造带、川东构造带及川南构造带影响,现今发育为大型穹窿状背斜构造,长轴为北东向,但其形成演化与其周边构造带又有明显不同。前人对威远背斜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变形机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争议,...
- 梅庆华何登发李英强
-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
- 文献传递
- 四川盆地及邻区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及演化
- 李英强何登发梅庆华李皎
- 关键词:原型盆地四川盆地
- 龙泉山浅层断裂系统的分带、分段变形格局及差异隆升对比
- <正>龙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地区,龙门山中南段冲断带东侧,为川西前陆盆地东部边界。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泉山构造带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密集解释,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约束了龙泉山地区的差异隆升时序。龙泉山具有东西...
- 李英强何登发梅庆华
- 文献传递
- 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与构造模型被引量:2
- 2016年
- 通南巴背斜发育于四川盆地东北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构造叠合部位,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米仓山与大巴山的联合影响,然而目前其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认识尚且不清楚,精细研究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对于揭示背斜成因机制以及认识陆内构造变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覆盖通南巴背斜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复原等方法,精细刻画出通南巴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并建立构造模型,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通南巴背斜总体具有“东西分段、上下分层、早晚期构造叠加”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受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以及前震旦系滑脱层,通南巴背斜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表现为多层滑脱变形特征,其中,中部构造层变形强度最大;2)深部(前震旦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通南巴背斜,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以及分段性背斜高点差异;3)位移沿楔端点向前传递过程中,受到川中刚性基底的阻挡,背斜前翼旋转,形成次级褶皱调节断层;4)通南巴背斜晚期受大巴山向西南推覆挤压的叠加作用,表现为中部构造层在东北段发育一系列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并导致嘉陵江组以上地层被动变形褶皱。
- 陈龙博何登发文竹梅庆华李英强
- 关键词:几何学运动学构造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