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兰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心理健康
  • 2篇转归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人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健康状况
  • 1篇社区老年
  • 1篇社区老年人
  • 1篇随访
  • 1篇转归情况
  • 1篇自然转归
  • 1篇自我效能
  • 1篇自我效能干预
  • 1篇干预

机构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唐山市人民医...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2篇邢凤梅
  • 2篇景丽伟
  • 2篇王玉兰
  • 2篇陈昕
  • 2篇张超
  • 2篇汪凤兰
  • 2篇李伟

传媒

  • 2篇中国健康心理...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老年居家不出人群6年后转归及自我效能干预对心理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居家不出人群6年后自然转归及自我效能干预对老年居家不出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6年对唐山市5个社区275人的居家不出状态进行调查,2012年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健康自评、孤独自评、老年抑郁评价量表简本(GDS-15)再次对发生居家不出的275人进行随访研究;对随访结果仍为居家不出的人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心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用健康自评、孤独自评、老年抑郁评价量表简本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5人失去联系,81人已故,43人发生卧床,147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间隔(72.3±0.6)个月,62名老年人仍然为居家不出状态。自我效能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健康自评(χ2=8.422,P<0.05),孤独感(χ2=7.643,P<0.05)、抑郁(t=11.182,P<0.05)等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居家不出状态自然转归较差,但也有一定的可逆性。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居家不出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王玉兰张超邢凤梅景丽伟陈昕汪凤兰李伟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自然转归心理健康
老年居家不出人群一般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6年后随访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275例居家不出人群的自然转归情况、一般状况和心理健康情况,探讨影响居家不出转归的因素。方法2006年,本研究组对唐山市5个社区1475名老年人进行居家不出相关调查研究,2012年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健康自评、孤独自评、老年抑郁评价量表简本(GDS-15)等对275例居家不出者进行随访。结果 2006年确定为居家不出的275例老年人中189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间隔(72.3±0.6)个月,42人(22.2%)已出现卧床,62名(32.2%)老年人仍然为居家不出状态,另85人(45.6%)转为非居家不出状态;对居家不出与非居家不出两组人群一般状况进行比较,年龄(t=3.050,P<0.05)、配偶(t=5.878,P<0.05)、住房层次(χ2=20.304,P<0.05)、经济收入(t=6.906,P<0.05)、与子女的关系(χ2=6.250,P<0.05)、与子女见面次数(χ2=10.402,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居家不出老年人卧床发生率高。居家不出状态有一定的可逆性,其中住房层次低、有配偶、经济收入高、与子女的关系好及见面次数频繁促进老年人由居家不出状态向非居家不出状态转化;心理健康状况同样影响老年人居家不出的转归。
王玉兰张超邢凤梅景丽伟陈昕汪凤兰李伟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转归情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