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雷

作品数:9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1篇严重度
  • 1篇优势种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入侵
  • 1篇入侵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质
  • 1篇土壤有机质含...
  • 1篇气候变化分析
  • 1篇小叶章
  • 1篇林线
  • 1篇旅游
  • 1篇旅游资源
  • 1篇空间结构

机构

  • 9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吉林财经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王雷
  • 8篇杜海波
  • 6篇吴正方
  • 6篇宗盛伟
  • 3篇孟祥君
  • 2篇许嘉巍
  • 1篇陶岩
  • 1篇王晓东
  • 1篇乔琳琳
  • 1篇王丹丹
  • 1篇靳英华
  • 1篇王洪桥
  • 1篇贺红士
  • 1篇杨满根
  • 1篇陈志彪
  • 1篇郭湘宇
  • 1篇王丹
  • 1篇王鹏
  • 1篇吴福梅
  • 1篇刘丽娜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农业与技术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气候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吉林省东部山区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林业产区,是吉林省林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是实现吉林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保障。本研究对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经历了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过程,从1961~2010年5个年代际的变化来看,东部森林地区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经历了逐渐改善的过程,极端温度减小,水分供应增加,低温冻害逐渐减轻,此外,利于树木生长的积温条件逐渐增加。吉林省东部森林地区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经历了逐渐改善的过程。
于德江宗盛伟杜海波王雷
关键词:气候变化
近50a东北地区冷冬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014年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对单站、区域冷冬进行了定义和等级划分,并自定义了冷冬强度及冷冬严重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1961—2010年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各站冬季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增温的幅度为每10年0.02℃~0.94℃,在区域上由西往东增温幅度逐渐变大.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近50a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为每10年0.55℃.东北地区各站冷冬发生的频率为30%~48%,总体的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0a东北地区各站点冷冬强度为1.18~2.20,但冷冬强度的分布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空间格局;各站点冷冬严重度为0.22~0.68,其分布大致为从东南往西北再向东北逐渐减弱.近50a东北地区冷冬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每10年-10.47%,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LaNina现象的发生可能对东北地区出现冷冬的影响不大,而北极涛动的负异常可能是东北地区发生冷冬事件的主要原因.
王雷吴正方杜海波宗盛伟
关键词:冷冬
1961-2010年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利用东北地区9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分析东北地区寒潮发生时空规律,包括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的空间分布、趋势分析、M-K检验和More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三种类型寒潮发生频次存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较大,低海拔和平原区较小"的特征;三种类型寒潮发生频次空间差异较大,从多到少依次是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三种类型寒潮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在70年代后都呈现减弱的趋势,并在80年代中期达到0.05的显著水平;三种类型寒潮都呈现一个短周期特征,但特强寒潮中周期特征不明显;三种类型寒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高海拔地区减弱趋势较大,但只有少数站点趋势明显。
孟祥君吴正方杜海波王雷
关键词:寒潮
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过程及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植被指数,揭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过程;通过对不同侵入时间、强度的斑块进行群落调查及土壤测试,探究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生态后果。结果显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进入21世纪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以小叶章为优势物种的植物群落结构。目前,低海拔处的小叶章斑块经过多年扩张已连接成片,而高海拔处的斑块正处于扩张的初期阶段。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看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C/N比下降,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下降,但速效氮和土壤持水能力上升,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叶章的侵入。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宗盛伟许嘉巍吴正方乔琳琳王丹丹孟祥君杜海波王雷王丹王鹏敖小龙夏毓璘吴福梅
关键词:小叶章植物入侵
福建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福建省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应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点值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福建省极端降水整体上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SDII、R50mm和CWD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时间分别在1994年左右、1995年左右和1998年左右;各极端降水指数普遍存在着2~3a、6~8a的短周期和10~12a的中周期;(2)在空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受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PRCPTOT变化趋势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小;(3)随着季节变换,影响或登陆福建省台风数、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引发明显的环流季节变化对福建省极端降水产生重要影响,福建省在850hPa和1000hPa位势高度差值均存在负的低值中心,有利于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为未来福建省的极端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福建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估、决策提供参考。
郭湘宇吴正方杜海波王雷杨满根陈志彪
关键词:极端降水
长白山苔原带优势植物种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通过开展植被样方调查,确定苔原带的主要优势种,分析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从地理角度分析长白山苔原带植被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长白山苔原带8个优势种中,草本植物已占6个。灌木中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依然为最主要的优势种,但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的优势地位已被草本的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 parviflora)取代。草本植物聚集程度强,苔原植被存在草甸化趋势。2除牛皮杜鹃与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tipulata)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负联结,排它现象明显外,多种优势种之间存在正联结,有弱的伴生现象,牛皮杜鹃和小白花地榆为强正联结,伴生现象更明显,草本植物与灌木伴生将长期存在。3各草本植物入侵、定植、扩展机制多样。小白花地榆分布广,聚集程度较弱,以种子繁殖为主,扩展速度较快;大白花地榆、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等聚集程度较强,以无性繁殖为主,扩展速度较慢,但竞争能力强,在适宜生境中,能驱除其它物种。
靳英华许嘉巍刘丽娜贺红士陶岩宗盛伟杜海波王雷朱瑞帅
关键词:优势种
吉林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空间结构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在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旅游资源总优势度评价法和最邻近指数评价法,对吉林省旅游资源做系统分类和定量评价,探讨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度、品位度、总体优势度在地区上的差异,总结吉林省旅游资源的空间上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分属8个主类、30个亚类、144个基本类型,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拥有率分别为100%、96.77%和92.90%。综合丰度、品位、总体优势度和最临近指数等评价方法得出吉林省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一心、四域和五轴的特点。
王洪桥孟祥君孙浩亮王雷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为研究区,分别在北坡和西坡采集83个和51个土壤样品,在室内测量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和单个样本T检验分析北坡和西坡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的特点和差异程度,应用相关分析方法认识北坡和西坡有机质和砾石含量的关系,分析土壤发育过程的差异性表现。结果表明林线生境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西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北坡,且空间差异程度也小于北坡。砾石含量高,土壤发育缓慢,北坡林线母质对土壤发育过程控制较强,而西坡相对较弱,两坡其他成土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李圣文王晓东吴正方杜海波王雷宗盛伟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1961—2010年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及长短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钱诚等四季划分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长短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50 a来,四季(春、夏、秋、冬)平均开始日分别为4月10日、6月25日、8月11日和10月20日,平均长度分别为80 d、51 d、72 d和171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春季和夏季的开始日在明显提前,分别为-1.46 d/10a、-1.99 d/10a;秋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明显推迟,分别为2.05 d/10a、0.90 d/10a。平均春、秋和冬季的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0.54 d/10a、-1.15 d/10a、-2.50 d/10a,春、秋季的变化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冬季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夏季时间延长,为3.38 d/10a。春季的提前和秋季的推迟,使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同时对作物品种熟性和种植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雷吴正方杜海波宗盛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