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印

作品数:21 被引量:260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杂岩
  • 5篇克拉通
  • 5篇克拉通破坏
  • 5篇变质
  • 5篇变质核
  • 5篇变质核杂岩
  • 4篇定年
  • 4篇成矿
  • 3篇地质
  • 3篇应力场
  • 3篇同位素
  • 3篇盆地
  • 3篇侏罗世
  • 3篇晚侏罗世
  • 3篇剪切带
  • 2篇地质特征
  • 2篇断层
  • 2篇岩石
  • 2篇铀矿
  • 2篇云母

机构

  • 16篇合肥工业大学
  • 6篇天津地质矿产...
  • 2篇西安大略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1篇陈印
  • 14篇朱光
  • 10篇张必龙
  • 6篇胡召齐
  • 4篇谢成龙
  • 3篇司马献章
  • 3篇俞礽安
  • 3篇张力
  • 2篇冯晓曦
  • 2篇王浩乾
  • 2篇朴学峰
  • 2篇苗培森
  • 2篇向必伟
  • 2篇曲凯
  • 2篇鞠林雪
  • 2篇金若时
  • 1篇刘卉
  • 1篇周红英
  • 1篇李惠民
  • 1篇张健

传媒

  • 4篇地质论评
  • 3篇地质科学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变形规律与发育机制被引量:19
2014年
位于燕山褶断带中部的云蒙山变质核杂岩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峰期破坏时的地壳伸展过程. 该核杂岩受控于其东部总体NNE走向的大水峪剪切带. 剪切带向SE倾,自南西向北东产状变缓,剥露程度变浅,中、南段出露韧性剪切带,北段为脆性正断层. 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该剪切带为上盘向SE运动的伸展型剪切带. 变形温度估计结果(300-520℃)表明,所出露的中、南段韧性剪切带起源于中地壳环境,其西侧下盘卷入的塑性变形带仅为1-3 km宽,反映没有发生过广泛的中地壳塑性流动. 岩脉和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变形岩石中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定年表明,该核杂岩起始于135 Ma,在135-126 Ma 期间经历了大水峪剪切带强烈活动、上叠盆地发育及同构造岩浆侵位(135-125 Ma). 在125-114 Ma期间,该核杂岩快速隆升,大水峪剪切带同时发生伸展活动与被动隆升. 剪切带及其上盘抬升至脆性域时被一系列脆性正断层所切割或取代,显示隆升是在持续的伸展活动中发生的. 在随后的早白垩世晚期该核杂岩转入伸展背景下缓慢隆升阶段. 上述现象表明,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是早白垩世(135-100 Ma)NW-SE向持续拉伸背景下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是华北克拉通常见的板内变质核杂岩发育机制.
陈印朱光姜大志林少泽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剪切带同位素定年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58
2011年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朱光朴学峰张力张必龙陈印胡召齐
关键词:合肥盆地正断层应力场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背景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被引量:11
2010年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胡召齐朱光张必龙陈印魏鑫张力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叠加褶皱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变形规律与发育机制
位于燕山褶断带中部的云蒙山变质核杂岩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峰期破坏时的地壳伸展过程.该核杂岩受控于其东部总体北北东走向的大水峪剪切带.剪切带向南东倾,自南西向北东产状变缓,剥露程度变浅,中、南段出露韧性剪切带,北段为脆性正...
陈印朱光姜大志林少泽
关键词:岩石学变质核杂岩发育机制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脉中热液锆石的成因与定年被引量:10
2011年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U、Th、Pb含量等特征,判别出热液锆石存在3种成因类型,包括流体的溶解—再沉淀、富Zr热液的直接结晶及流体的交代改造。它们共同具有高U、P、Y、Nb、Hf、Ta含量与低Th/U比值特征,前两种热液锆石还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平坦。而第3类热液锆石具有亏损LREE、强烈富集HREE的特征,其配分曲线高度倾斜,不但有别于岩浆锆石与前两类热液锆石,也与前人对此类锆石的认识不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普通铅含量的热液锆石无法获得合理年龄,而大多数极低普通铅含量热液锆石则给出147 Ma左右的可靠年龄,略晚于岩脉的侵位时间(155~147 Ma),有效地记录了区内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事件的阶段。
张必龙朱光谢成龙陈印鞠林雪王浩乾
关键词:热液锆石阴极发光稀土元素晚侏罗世
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被引量:93
2008年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朱光胡召齐陈印牛漫兰谢成龙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东部郯庐断裂带伸展盆地克拉通破坏岩石圈
华北克拉通东部盆地白垩—古近纪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被引量:17
2009年
白垩—古近纪为华北克拉通东部断陷盆地的形成时期,通过运用盆地分析技术,本次工作得到了这一时期各盆地的各阶段构造沉降曲线及相应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构造沉降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古近纪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为古新世(孔店期),次构造沉降峰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南部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古新世为克拉通内部渤海湾盆地区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而其它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构造沉降峰期前后的弱沉降过渡阶段。结合盆地的分布规律,盆地的主要构造沉降中心在白垩纪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的南缘和北缘,而在古近纪则迁移到克拉通内部渤海湾地区,即由华北克拉通边缘向内部迁移。伸展期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宽裂谷(莱阳期)→窄裂谷(大盛期)→宽裂谷(孔店期)→窄裂谷(东营期)的循环演化模式,揭示了岩石圈的温度和强度的变化。而这种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更支持华北克拉通破坏以拆沉机制为主。
陈印朱光胡召齐张必龙向必伟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东部伸展盆地构造沉降克拉通破坏拆沉作用
微量萤石样品消解技术及其Sm-Nd同位素高精度热离子质谱法测试被引量:8
2018年
Sm-Nd同位素被广泛地应用于萤石样品的定年和示踪。萤石样品Sm-Nd同位素测试的化学分离中,一般采用酸溶解样品,但氢氟酸和硝酸与萤石反应不完全,由于萤石(CaF_2)特殊化学结构导致氟离子会和稀土元素离子形成难溶稀土氟化物,易导致Sm-Nd亏损,因而对于Sm、Nd含量较低的萤石样品,Sm-Nd同位素测试需要较大样品用量(100~200 mg)。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HNO_3+HClO_4+H_3BO_3溶解萤石样品的消解方法,在萤石溶解过程中加入H_3BO_3可有效提高Sm-Nd回收率。实验表明,利用5 mL浓硝酸和0.015 mL高氯酸溶解萤石样品过程中加入1 mL 0.49 mol/L H3BO3效果最佳,结合高灵敏度热电离质谱仪(Triton)可实现微量萤石样品高精度Sm-Nd同位素测试。较先前已有的溶解方法,本方法大大降低萤石样品用量。
刘文刚李国占刘卉陈印肖志斌周红英张健涂家润李惠民
关键词:萤石SM-NDTIMS
辽西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变形规律与成因被引量:7
2013年
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瓦子峪变质核杂岩,其NNE走向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太古代变质基底与阜新-义县断陷盆地之间,总体呈低角度倾向北西,发育波瓦状褶皱.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剪切带上盘向WNW方向(约285°)剪切变形.变形温度估计结果(550~250℃)表明其起源于中地壳环境,并揭示经历过从深部向浅部的递进变形过程.剪切带北段抬升幅度相对较小,出露低温糜棱岩;中、南段抬升幅度较大,出露较深层次糜棱岩.黑云母与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岩脉与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上叠盆地的年代学资料综合表明,该核杂岩的活动时间为135~100Ma,期间伴随早白垩世石山岩体的同构造侵位.核杂岩西缘后期剥露到地壳浅部时,在晚白垩世又被孙家湾-稍户营子中、高角度脆性正断层切割,最终出露到近地表.该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之中,在区域WNW-ESE向拉伸背景下,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下盘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塑性流动,不支持下地壳重力垮塌机制.
张必龙朱光陈印朴学峰鞠林雪王浩乾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制约被引量:5
2013年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阶段伸展活动,早期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发育了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晚期在其西侧又叠加了NNE走向的瓦子峪剪切带。本次从核杂岩不同部位的糜棱岩、片岩、片麻岩中获得的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结果显示年龄跨度大,介于159~116 Ma间,其中角闪石年龄为159~129 Ma,白云母年龄为139~124 Ma,黑云母年龄为139~116 Ma。核杂岩东侧获得的年龄介于159~150 Ma间,西侧年龄集中在129~116 Ma,两者代表了核杂岩两期伸展活动的时限。
张必龙朱光陈印谢成龙
关键词:^40AR/^39AR年代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