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必龙

作品数:17 被引量:284H指数:10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褶皱
  • 5篇川东
  • 3篇定年
  • 3篇年代学
  • 3篇侏罗世
  • 3篇晚侏罗世
  • 3篇克拉通
  • 3篇克拉通破坏
  • 2篇应力场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盆地
  • 2篇锆石
  • 2篇褶皱带
  • 2篇剪切带
  • 2篇北部
  • 2篇不整合
  • 2篇值模拟
  • 1篇叠加褶皱
  • 1篇动力学背景
  • 1篇动力学机制

机构

  • 17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西安大略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17篇张必龙
  • 16篇朱光
  • 10篇陈印
  • 10篇胡召齐
  • 5篇谢成龙
  • 4篇向必伟
  • 4篇张力
  • 2篇王勇生
  • 2篇王浩乾
  • 2篇朴学峰
  • 2篇鞠林雪
  • 2篇刘国生
  • 1篇魏鑫
  • 1篇姜大志
  • 1篇柳小明

传媒

  • 5篇地质论评
  • 3篇地质科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被引量:11
2010年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胡召齐朱光张必龙陈印魏鑫张力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叠加褶皱
雪峰隆起北部加里东事件的K-Ar年代学研究被引量:39
2010年
详细的野外构造变形分析表明雪峰隆起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和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共4次变形事件,后3期褶皱变形的方位可能分别为北西西、北东—北北东和近南北向,而加里东期褶皱方位因受后期叠加改造影响而无法准确识别。雪峰隆起北部板溪群板岩伊利石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板溪群板岩伊利石K-Ar年代学研究表明雪峰隆起经历了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大致略早于419Ma(晚志留世初)。所获得的419~389Ma(晚志留世—中泥盆世)的冷却年龄,指示了雪峰隆起发生过加里东期隆升。华南加里东变形事件直接影响到雪峰隆起本身,向西的波及界线可能为该隆起西界上的张家界—花垣—凯里断裂带。
胡召齐朱光张必龙张力
关键词:雪峰隆起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脉中热液锆石的成因与定年被引量:10
2011年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U、Th、Pb含量等特征,判别出热液锆石存在3种成因类型,包括流体的溶解—再沉淀、富Zr热液的直接结晶及流体的交代改造。它们共同具有高U、P、Y、Nb、Hf、Ta含量与低Th/U比值特征,前两种热液锆石还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平坦。而第3类热液锆石具有亏损LREE、强烈富集HREE的特征,其配分曲线高度倾斜,不但有别于岩浆锆石与前两类热液锆石,也与前人对此类锆石的认识不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普通铅含量的热液锆石无法获得合理年龄,而大多数极低普通铅含量热液锆石则给出147 Ma左右的可靠年龄,略晚于岩脉的侵位时间(155~147 Ma),有效地记录了区内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事件的阶段。
张必龙朱光谢成龙陈印鞠林雪王浩乾
关键词:热液锆石阴极发光稀土元素晚侏罗世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与晚侏罗世伸展事件被引量:30
2011年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一致的上盘向SSW的运动学指向。拆离剪切带和下盘中同构造侵入了大量浅色花岗岩脉,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指示核杂岩形成于157~147Ma,表明研究区的伸展活动开始于晚侏罗世。医巫闾山晚侏罗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暗示燕山构造带上广泛出现的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发生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张必龙朱光姜大志陈印胡召齐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
四合堂剪切带活动时代及其对燕山运动B幕时间的限定被引量:23
2013年
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现今人们将其分为A幕与B幕,各自对应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但发生的准确时间一直无法确定。燕山构造带中段的云蒙山地区,发育了著名的四合堂逆冲型韧性剪切带,是燕山运动B幕的产物。该韧性剪切带出现在早白垩世初云蒙山复式岩体的北部边缘,上盘向南南西运动,周边的变质基底、中—新元古代盖层及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初期岩体一同卷入了变形。剪切带内及周边发育了大量同构造岩脉,可区分出早、中、晚3个阶段,对应着剪切带活动早、中、晚阶段。本次工作中分别从早、中、晚3阶段同构造岩脉中获得了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143.0±2.1Ma、140.8±1.4Ma和137.5±2.4Ma。这可靠地指示了四合堂韧性剪切带的活动时间为143~138Ma。这也表明,以逆冲活动为特征的燕山运动B幕(尤其是燕山造山带中段)发生的时间就是143~138Ma。这一结果与近年来该B幕事件角度不整合之上、下地层中所获得火山岩锆石年龄相吻合。
陈印朱光姜大志张必龙
关键词:燕山运动同位素年龄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与热年代学研究
张必龙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58
2011年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朱光朴学峰张力张必龙陈印胡召齐
关键词:合肥盆地正断层应力场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背景
北大别造山后穹隆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变形模拟被引量:2
2009年
北大别穹隆是在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中形成的。其北界为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东、正左行平移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南界为北西走向、倾向南东、右行"逆冲"的五河—水吼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这两条剪切带的构造观测、运动学分析、石英C轴组构测量、变形温度分析及变形模拟,表明剪切带原先为中地壳同一近水平的韧性拆离剪切带。该拆离剪切带在原始近水平状态时的活动为上盘向280°方位的伸展运动。随后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北大别穹隆的隆升中,这一剪切带被动地抬升与剥露,而出露于现今的穹隆边界上。变形模拟显示,北大别穹隆构造现今为近EW轴向的背形,其上隆幅度西强东弱。北大别穹隆的形成过程表明为典型的造山带变质核杂岩。
向必伟王勇生Dazhi Jiang朱光张必龙谢成龙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制约被引量:5
2013年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阶段伸展活动,早期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发育了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晚期在其西侧又叠加了NNE走向的瓦子峪剪切带。本次从核杂岩不同部位的糜棱岩、片岩、片麻岩中获得的单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结果显示年龄跨度大,介于159~116 Ma间,其中角闪石年龄为159~129 Ma,白云母年龄为139~124 Ma,黑云母年龄为139~116 Ma。核杂岩东侧获得的年龄介于159~150 Ma间,西侧年龄集中在129~116 Ma,两者代表了核杂岩两期伸展活动的时限。
张必龙朱光陈印谢成龙
关键词:^40AR/^39AR年代学
华北克拉通东部盆地白垩—古近纪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被引量:17
2009年
白垩—古近纪为华北克拉通东部断陷盆地的形成时期,通过运用盆地分析技术,本次工作得到了这一时期各盆地的各阶段构造沉降曲线及相应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构造沉降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古近纪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为古新世(孔店期),次构造沉降峰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南部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古新世为克拉通内部渤海湾盆地区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而其它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构造沉降峰期前后的弱沉降过渡阶段。结合盆地的分布规律,盆地的主要构造沉降中心在白垩纪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的南缘和北缘,而在古近纪则迁移到克拉通内部渤海湾地区,即由华北克拉通边缘向内部迁移。伸展期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宽裂谷(莱阳期)→窄裂谷(大盛期)→宽裂谷(孔店期)→窄裂谷(东营期)的循环演化模式,揭示了岩石圈的温度和强度的变化。而这种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更支持华北克拉通破坏以拆沉机制为主。
陈印朱光胡召齐张必龙向必伟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东部伸展盆地构造沉降克拉通破坏拆沉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