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静

作品数:16 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螺旋体
  • 8篇林区
  • 7篇莱姆
  • 7篇莱姆病
  • 7篇伯氏疏螺旋体
  • 5篇基因
  • 4篇立克次体
  • 4篇莱姆病螺旋体
  • 4篇斑点热
  • 4篇斑点热群
  • 4篇斑点热群立克...
  • 3篇体感
  • 3篇螺旋体感染
  • 3篇基因型
  • 2篇东北林区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疾病
  • 2篇疫源
  • 2篇疫源性疾病

机构

  • 16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吉林大学
  • 2篇吉林省畜牧兽...
  • 1篇厦门市疾病预...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16篇何静
  • 16篇曹务春
  • 13篇蒋宝贵
  • 12篇吴晓明
  • 12篇高燕
  • 11篇黄海楠
  • 10篇赵秋敏
  • 10篇褚宸一
  • 8篇张泮河
  • 7篇詹琳
  • 4篇丁壮
  • 3篇杨红
  • 2篇王玉福
  • 2篇张晶波
  • 2篇孙毅
  • 2篇李红梅
  • 2篇王宏伟
  • 1篇张习坦
  • 1篇刘玮
  • 1篇江佳富

传媒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全国人畜共患...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比较南北地区不同鼠种带菌率的差异。方法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5省(自治区)共捕获鼠473只,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脏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共检测鼠473只,69只阳性,阳性率为14.6%;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都检测出阳性标本,阳性率分别为3.1%、21.6%、30.0%、10.8%和21.4%。结论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的鼠中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南北地区鼠的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黄海楠丁壮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赵秋敏曹务春
关键词:啮齿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聚合酶链反应
我国东北林区蜱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分离及分型鉴定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从我国东北地区全沟硬蜱中分离新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了解其基因型及分布。方法应用BSKH培养基从硬蜱中分离菌株,PCR扩增5S^23S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序列测定。结果新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25株,其中11株来自内蒙古自治区,13株来自黑龙江省,1株来自吉林省。RFLP结果显示其中22株属于Borreliagarinii基因型,3株属B.afazenii基因型,1株产生了新的酶切带型,序列测定表明其属于B.garinii。结论东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为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B.garinii为主要基因型。采用5S^23SrRNA间隔区RFLP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研究时应结合序列分析方法,以保证分型结果的可靠性。
高燕何静王剑波哈森高娃张泮河蒋宝贵吴晓明褚宸一黄海楠詹琳赵秋敏曹务春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RFLP
福建厦门微小牛蜱中埃立克体的检测与鉴定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检测福建厦门微小牛蜱携带的埃立克体,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埃立克体,然后对阳性标本中的埃立克体进行16S rRNA全基因序列测定并分析。结果共检测吸血微小牛蜱标本299份,27份阳性,阳性率为9.0%。选择其中的1份阳性样本扩增16S rRNA的全基因序列,全长1458bp,序列对比显示与泰缅边境和越南的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9%,相差2个碱基;与西藏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7%,相差4个碱基;与非洲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6%,相差7个碱基;与中国南方的查菲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8.9%,相差17个碱基。结论从福建厦门微小牛蜱中检测到埃立克体,可能是一个埃立克体新的亚种。
李红梅蒋宝贵何静牛建军汪家旭孙毅曹务春
关键词:埃立克体微小牛蜱RNA基因PCR
吉林省林区蜱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的调查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调查吉林省蜱粒细胞无形体感染。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吉林延边地区采集的蜱标本粒细胞无形体16S rRNA和glt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将扩增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粒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进化树。结果共检测游离蜱427只,其中全沟硬蜱100只,森林革蜱327只,粒细胞无形体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00%和0.00%。寄生蜱感染阳性率2.9%。寄生蜱与游离蜱感染率差别无显著性。16S rRNA序列与我国已在GenBank注册的AF205140序列一致,与国外粒细胞无形体16S rRNA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似性为97%~99%;gltA基因与GenBank的粒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片段比较,相似性为87%~9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4%~99%。结论我国吉林省林区存在蜱粒细胞无形体感染。
詹琳何静吴晓明张泮河黄海楠蒋宝贵褚宸一张晶波高燕杨红曹务春
关键词:RRNA基因
莱姆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5年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而感染,可引起皮肤、神经、心脏和关节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严重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何静曹务春张习坦
关键词:莱姆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携带病原体自然疫源地自然感染蜱叮咬
伯氏疏螺旋体活体成像动物模型穿梭载体的构建
2008年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又称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重要的动物疫源性疾病。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缺乏相关载体,遗传学转化异常困难,因此对于伯氏疏螺旋体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缓慢。伯氏疏螺旋体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如果在动物实验中采用活体成像技术便可直接观察病原体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定植规律,
蒋宝贵何静褚宸一张泮河赵秋敏詹琳杨红孙毅曹务春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穿梭载体动物模型莱姆病螺旋体疫源性疾病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王宏伟何静褚宸一张泮河吴晓明黄海楠高燕蒋宝贵曹务春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单链构象多态性
吉林省珲春地区蜱中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黄海楠丁壮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褚宸一詹琳赵秋敏王玉福曹务春
关键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
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RFLP分析显示特殊带型的样本测序分析。结果检测全沟硬蜱1336只,293只阳性,阳性率为21.93%;森林革蜱144只,6只阳性,阳性率为4.17%;嗜群血蜱144只,未发现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检测鼠9种145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4种5只,感染率为3.45%;其中检测8只棕背鼫(鼠平),2只阳性。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显示蜱中有B.garinii20047亚型、B.gariniiNT29亚型、B.afzelii基因型以及不同基因型或亚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garinii20047亚型和B.gariniiNT29亚型。SSCP分析结果显示带型多于36种。结论大兴安岭林区蜱及鼠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其中全沟硬蜱的感染率较高;B.garinii型为主要基因型,且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单只蜱中存在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人和宿主动物是否存在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和棕背(鼠平)分别是该林区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和主要储存宿主。
褚宸一何静王剑波哈森高娃张泮河吴晓明赵秋敏蒋宝贵高燕曹务春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
东北林区鼠类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的调查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感染粒细胞埃立克体病原体的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林区采集的啮齿动物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ltA基因片段进行检测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OenBank中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鼠标本276份,其中吉林长白山林区102份,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61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3份,阳性率分别为8.82%、1.64%及0.00%。体表有寄生蜱的鼠感染危险性是体表无寄生蜱鼠的11.30倍(P=0.002)。吉林、黑龙江林区鼠标本及其寄生蜱标本16S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与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检出的粒细胞埃立克体对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7%~99%。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相应片段比较相似性为87%~9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4%~99%。结论吉林及黑龙江林区存在粒细胞埃立克体宿主动物感染。
詹琳何静萨仁高娃吴晓明王剑波赵秋敏张泮河黄海楠蒋宝贵江佳富张晶波褚宸一高燕杨红曹务春
关键词:宿主动物RRNA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