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芬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代谢
  • 3篇代谢组学
  • 2篇衰竭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1篇代谢产物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 1篇血清
  • 1篇药物性
  • 1篇药物性肝损害
  • 1篇伊曲康唑
  • 1篇抑素
  • 1篇隐球菌
  • 1篇隐球菌性
  • 1篇隐球菌性脑膜...
  • 1篇预后
  • 1篇预后评估
  • 1篇脂质
  • 1篇脂质体
  • 1篇治疗肝硬化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5篇李小芬
  • 4篇黄建荣
  • 4篇连江山
  • 3篇王银银
  • 1篇刘薇

传媒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第九届国际血...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治疗的新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8例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诱导期分别接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研究组n=7)与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n=11)。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在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病死率、病原学转阴率、脑脊液改变等方面的差异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阳性分别为5例和8例(P=0.676),治疗1周后分别为5例和8例(P=0.676),治疗2周后分别为2例和4例(P=0.572),治疗3周后分别为0例和1例(P=0.611),治疗4周后,无死亡病例,两组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脑脊液生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较研究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6.82±41.30 vs 97.00±22.02,P=0.003)、尿素氮(8.45±3.18 vs 5.54±1.28,P=0.020)升高更明显。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非AIDS、非器官移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可以作为诱导期治疗的选择。
连江山李小芬刘薇黄建荣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伊曲康唑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学方法研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清当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寻找可用于药物性肝损害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6例和正常对照23例,应用非靶向的线性梯度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检测血清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结果药物性肝损害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中溶血卵磷脂C16:0、溶血卵磷脂C18:0、溶血卵磷脂C18:3、溶血卵磷脂C18:2的浓度明显降低,硬脂酰胺、油酰胺、十四酰胺、卵磷脂、甘氨鹅去氧胆酸、甘氨胆酸、胆红素、次黄嘌呤显著升高。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代谢物质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是临床研究的一个强有力工具。
李小芬连江山王银银王银银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
代谢组学在肝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功能严重损害,导致肝脏的合成、解毒。及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失代偿。肝脏是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衰竭时必然引起相关的代谢网络发生变化,引起全身代谢的紊乱。代谢组学主要是定性、定量研究生物体系...
李小芬王银银连江山黄建荣
国产生长抑素十四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后难以止血或多次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30%~50%,在出血后1周内的死亡率达70%。此类患者治疗关键在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
王银银李小芬连江山黄建荣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生长抑素
代谢组学在肝衰竭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肝衰竭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复杂的临床症候群[1]。在西方国家,导致肝衰竭的病因以药物性为主,而在我国则以嗜肝病毒感染为主,近些年药物性肝衰竭呈上升趋势,成为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2]。尽管新的肝衰竭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肝衰竭的病死率仍然非常高[3-5]。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了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三大基本物质代谢以及生物合成、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当发生肝功能衰竭时,不仅肝脏功能损伤,其他器官也会出现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影响到体内众多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水平[6]。有研究表明当肝实质发生损伤时血清氨、γ氨基丁酸、色氨酸以及内源性的苯二氮卓浓度会升高[7],因此检测体液中的这些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可作为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
李小芬王银银连江山黄建荣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预后评估
共1页<1>
聚类工具0